今天与好友崔、张三人一行游玩了泰晤士小镇,由于受工作性质的影响,我们到此处的宗旨,即是游玩,也希望能观有所感,借鉴一番,以便为日后工作提供更多素材和元素。话说我们三人情绪高昂,上午九点半走出家门,抬头望了几眼难得蔚蓝的天空,难得纯洁的朵朵白云,不禁感慨今日真是难得的好天气!可竟不知怎么就折腾到将近下午一点才到?这期间的几小时我们经历了地铁、公交和步行,在望不到指示牌、听不到关于小镇传说,看不到明确到达小镇队伍的情况下,通过问路人搜网络的方式,终于在兴致丝丝尚存之际,“顺利”到达!现在想来,仍不敢相信:从虹口区到松江新城,真的这么远?
纵观近两年游览过的旅游景点,带给我个人的心灵创伤都是“怀超高期望值而去,抱超高失望值而归”。来到泰晤士小镇,先不论最终心灵之得失,只待慢慢游过。
由于前期的迷路,我们并未从正门进入小镇,而是在寻找的过程中,先是发现了一处“农产品展销中心”,出于对产业方面的留意,就走进参观了一番,待参观完毕,发现陆续有人沿展销中心一旁小路往某园林深处“延伸”而去,询问之下,方知我们已在小镇之中。总体来看,我们参观的对象是先景观,后建筑;参观的顺序则是先走滨水路,再入社区园,不料在由外围向核心切入的时候,遭遇体力下降与无路可走的双重打击,我们不得不迂围墙而行,逾别家院门而入,在与保安大叔笑脸相迎,一番解释之后方才继续前行。
小镇很美,因水而灵动,因绿而自然,因建筑而质朴,因文化而浪漫,当走在承着片片落叶的石子路上,方知这是属于泰晤士小镇的秋天;小镇的氛围也很融洽,有老者垂钓,有孩子嬉戏,有单车骑行,有恋人相依,天空中风筝在快乐地飞,草地上帐篷静静地坐,这,难道不是属于泰晤士小镇的天堂?
当然,对于正常的游客来说,这一切都是完美的,但对于我们这种带着其他“意图”来此的游客来说,不得不从别的角度去客观的做一番评判,虽说是客观,但肯定掺杂着些许直观的感受,要想做到完全客观,没有深入的调查,是不能作出准确判断的。
首先,泰晤士小镇最初的性质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社区,但从目前来看,它大部分扮演的却是一个旅游景点的角色。几年过去,很多别墅里依然空空如也,甚至连社区的一些公共建筑,都处于闲置状态。由于入住率低,而白天活动在这里的多半又都是社区之外的人,将势必导致人气昼夜落差大的现象,试想在一个十室五六空的社区里,尤其是到了晚上,你敢安安心心的出来散步吗?一个缺乏人气的社区,又怎能带给居住者安全感并满足其公共交流的需求?
再看社区的开敞空间,前来使用的多为游客和其它社区的居民,对泰晤士小镇而言,几乎是承担了一个城市级开敞空间的功能,过多的人流量必将导致本社区居民的私密性受到损害。从经济方面分析,按“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一常理推测,该社区公共景观的打造,部分费用会或多或少均摊到购房者身上,相当于是一方出钱,供八方享用,这对社区居民是不公平的,因为一旦服务的范围是面向整个城市,政府就有责任出资建设。
看着那些在此处拍婚纱照的团队,又或者是来来往往的游客,再看看那一栋栋空置的建筑,此时的泰晤士小镇是什么?是道具?还是一个满足国人猎奇心理的美丽的壳?它是否真的就移植来了泰晤士的文化,它是否又创造或是融入了自己的本土文化?它是靠什么声名远播?也许,就是一个美丽的壳而已。
假如一个社区受区位偏远或其它因素的影响无法吸引居民入住,就是再精致,它也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它不能称得上成功。假如一个社区在建成几年后还不能实现高入住率,而又能当作经典去宣传,它是否要考虑改变最初的目的,将主题变为社区与景点相结合的模式发展?抑或是顺其自然,继续等待入住,熬过这艰难的一段空置期?
通过本次参观泰晤士小镇,觉得对一个社区而言,漂亮的房子容易建,优美的环境可以造,唯独难在如何将人这一软件与社区的硬件设施相融合,尤其是在社区的区位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这是规划师需要考虑的,更要与别的部门沟通协作,不止停留在图纸,更需要主题的策划并最终实现可操作性。
2013.10.2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