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从小读到大》(上)

(2019-05-05 09:15:40)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
读书笔记《从小读到大》(上)

女儿的老师给家长推荐了一本育儿方面的书——尹建莉老师的《从小读到大》。列入今年的采购书单,在4月23日“读书日”半价购入。用了一天半的时间读完,借51长假的机会记录分享一下读书心得。一本好书,作者往往能通过文字与读者产生共鸣。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也经历过这些,也遇到类似的困惑,继而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处理的,会给出哪些建议。《从小读到大》就是这样一本书,下面就和各位看官一起开启愉悦的阅读。
尹建莉老师,中国家庭教育研究领域标志性人物。代表作品《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009年出版以来,销量近800万册。其教育观整合了东西方教育思想,及科学性与实用性为一体,促进了人们对阅读的认识。
这本《从小读到大》是系列短文的合集。很多家长认为,学习以课本为主,其他的书称之为课外书甚至闲书,要低一级。尹建莉老师认为阅读是父母给孩子最美的馈赠。这里的阅读,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看书”甚至包括小说。书中的观点和建议,在她以前的书或网络上已经零散的阐述过但不成体系。尹老师为了便于家长查阅,将相关内容按照阅读、识字、写作等三个板块重新编写录入结集出版成书。
好书可以和读者产生共鸣,以下我就从共鸣入手,阐述尹老师观点的同时,也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

共鸣01:小孩子都是一张白纸,读书宜早不宜迟

人之初,每个孩子都像白纸一样干净而单纯。但又不一样,因为家庭、遗传、天赋、境遇等又各不相同,继而演绎出千差万别的人生。
孩子一出生就被各种海量的信息包围,如果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看电视或者电脑IPAD前度过,很少接触书籍,长大后再培养阅读习惯就会变得越来越难。
我女儿现在快4岁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这时候,有些孩子会说,你抢别人玩具是不对的所以你需要跟别人道歉。并做出一副你不道歉我们就不和你玩的手势;而有些孩子会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开始哭闹甚至吼叫;更有些孩子会做出一副要教训别人的姿态。俗话说“三岁看大”,从这时候开始已经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出不同家庭教育(简称:家教)的影响了。
我们尝试站在成人的角度来理解一下孩子们的表现:第一类孩子的家教很大可能是给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并且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第二类孩子,可能是家里的宠儿,只要一哭,家长有求必应。再不济吼上一嗓子,爷爷奶奶们跑得更快。所以和小朋友玩的时候遇到挫折,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哭喊来解决问题;第三类孩子,或多或少家庭环境有些暴力倾向,或者“变形金刚”之类的动画片看多了,首先想到的就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个人觉得,以上都是孩子解决冲突的办法,本质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之分。(但要特别提一句,很反感有些家长动不动就用“家教”来指责别人家孩子。因为在我看来真正有教养的人绝不会用这种没教养的方式去指责别人,只源于她家孩子可能吃了亏。)言归正传,孩子长大以后的社会,既需要以理服人的律师协调人民内部矛盾,也需要血气方刚的英雄保卫国家。很难想象在外敌入侵面前,一群书生走上战场去“以理服人”!所以客观的讲,孩子的成长都会受到父母社会角色的影响,继承并发扬。人以类聚,这是客观现实。全社会按照一个模子搞教育没必要也不现实。
我想这也可以回答一位朋友的疑惑,个体教育和集体教育的差别?个体教育,可以因材施教,取决于老师更取决于家长;集体教育,需要更多的尊重孩子的本性,侧重在普世价值观的传道上,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所以,孩子是一张白纸。如果父母想在孩子身上画出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生,在决定改变孩子前,请先改变自己。但这并不容易!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大家理念相通。再看第二个问题——宜早不宜迟,就容易多了,更多的就是技术层面的困惑了。
孩子的精力和潜力是成年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可能很多细心的家长和我有过类似的经历:孩子从幼儿园学习回来用指读法讲故事时,居然一字不差的让你误以为他们都认字了。这样的经历让我想起自己大约8/9岁的时候,背一篇儿童诗就会感觉很困难了。现在再去背这样几百字的故事更是不敢想象。
孩子的思维模式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具体是怎样的?我还没有读过相关信服的书,仍处在观察和摸索阶段。但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不要用我们的思维去界定我们的孩子。只要孩子愿意,没有可见的坏处,他们需要的只是鼓励:
“OK!去试试吧,也许你真的能行,加油!”

共鸣02:送给孩子的宝物:第一“阅读”,第二“自由”,第三“表率”
有一次在给我家孩子读故事书的时候,她和我都找到了共鸣。那是在一本《不一样的卡梅拉——我要去看海》中的段落:
只有小鸡卡梅拉拒绝下蛋。
“下蛋,下蛋,总是下蛋”小鸡卡梅拉生气地说,“生活中应该还有更好玩的事可以做!”
我和女儿几乎同时想到,如果将“下蛋”换成“吃饭”或“睡觉”。这哪里是小鸡卡梅拉的抱怨,这就是我们家女儿的真实生活写照。顿时我和女儿都笑作一团。
为什么明明是基本生活保障的吃饭和睡觉,在女儿眼里,就变成了不好玩的负担呢?这件事情以后,我开始反思。如果今天解决不好吃饭和睡觉,明天可能就是读书,学习,谈恋爱了。于是,第二天我一改往日逼她吃饭睡觉的做法,对她说:
“亲爱的宝贝,现在到吃饭时间了,爸爸肚子饿了要准备吃饭了。你肚子饿了吗?要不要和爸爸一起吃?”
“如果你现在不吃,可能就要等到下一顿饭的时候才有东西吃了?”
“宝贝,我理解你现在有点饿了。但离下顿饭还有3个小时,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坚持到的。”
“今天你想吃多少,自己决定好了。”
“就这么点,待会会饿吗?”女儿呵呵的笑了,又加了一勺。
故事讲完了,从这个故事中读者您发现什么了吗?也许你也面临孩子吃饭睡觉的问题,由此得到启发;也许你更想知道,后来的孩子吃饭睡觉的问题是否彻底解决;也许这个故事勾起了你的兴趣,也会买一套这个绘本;也许。。。我想说的,这些都不是。换个思维去考虑问题——“反过来想想!”,这是查理芒格的经典名言。
如果我和女儿不看书不读绘本。同样的时间,我可能打开电视机或IPAD,把她交给动画片;我可能买张票,带她去游乐场她会玩得很开心;我可能报个培训班,把她交给培训机构接受一些貌似很有用的培训。。。剩下的,我就自由了,可以愉快的端起手机。(更有甚者,可以花钱请个保姆、家教或父母,彻底解决养孩子问题。)
其实,孩子们除了这些必要活动,我们也可以选择一起看书。如果我们不读书,就不会有这些思考,就不会有任何改变。期间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水到渠成,成了额外收获。虽然父母、师长、朋友都是我们可以交流学习对象,但人类延绵千年,文字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人类几乎所有的知识和智慧,都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汇成一个无比浩瀚的知识海洋。成年人如此,小孩子更是如此。
自己能教给孩子的东西定会倾囊相授,智者的面授机会可遇不可求,唯有在书本面前人与人是平等的。阅读优秀的书籍,可以超越时空,把最优秀的思想带到我们面前。古今中外,智者灿若星河,可以通过书籍,畅享古往今来贤哲们的智慧,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看得更长远,想的更深入。就如同尹建莉老师在本书第一页说的,决定一个人一生过的好不好,因素很多,且大部分不可控。但唯有阅读是可以控制的。
关于“自由”的认同也是最近读书的收获——《正面管教》。作者是美国杰出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正面管教》自1981年第一次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了16种语言,在全世界销售了近千万册。成为了美国教育孩子的黄金教科书。
“self-reliance”不确定该翻译成“自立”还是这里的“自由”,似乎在中文里这两个词都不足以概括其全部含义。但个人觉得前者更贴切些,后者可能有些误导。书中简·尼尔森认为,教育孩子大体上有三类家长,她推崇的是第三类。
第一个就是严厉管教,家长设置边界立下规矩,要求孩子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如果孩子违反了规矩那就自然要受到惩罚。貌似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中长大的,呵呵。
第二种是严厉管教的反面,就是放纵。不对孩子的行为加以限制,放任孩子释放自己的天性。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家长相信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什么都懂了。正如我们见到“熊孩子”的时候,很容易联想到父母的溺爱和放纵。
第三种方法,就是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教育目的,就只有两个字“自立”。这里所说的自立比我们平常所说的有更加广阔的含义。这不单单是指经济上的独立,而是对自己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拥有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和选择生活的方式。其中包含了自省能力,沟通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等。
尹建莉老师虽然在书中提到了“self-reliance”,但并没有在这本书中展开去谈,却勾起了我对初识self-reliance 教育时那份因为思维颠覆而带来的喜悦的回忆。强烈建议有兴趣的看官一定要读一读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
最后,“表率”就很简单了。想让孩子做到,自己先要首先要做到。相信能耐心读到这里的看官都已经在努力尝试了。

共鸣03:和孩子偎依在一起,共读一本书,这是多么难得的时光,会成为生命中最值得回忆的温馨画面
读到这里,有一种伤感悠然而生。回忆自己的童年,不是去哪里玩得多么开心,不是得到了什么玩具,恰恰相反,是爸爸教自己学拼音和语法的点滴记忆,是妈妈偶尔睡前给自己读故事的印象。可惜流年已逝斯人不再。
女儿现在三岁多,正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最顽皮的时候,陪她玩一天会感觉很累。曾戏称这种状态是“很庆幸除了两天周末,还有五个工作日可以休息”。但通过这次读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在孩子心里,最珍惜的仅仅是陪伴!
一个绘本故事认真读下来,再加上阅读期间我们的互动,不知不觉需要半个小时以上。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对于平时话不多不善言辞的我,嗓子已经干涩发痛。面对女儿再读一个的央求,唯有拿时间当借口来搪塞她。“已经快十点了,我们九点就要睡觉的。明天晚上我们快点吃饭,多留些时间讲故事?”其实,内心里我是非常快乐的,很愿意再读上一段,很享受此刻两人偎依在一起难得短暂的时光,相信这样温馨的画面会留在我们彼此的记忆深处!
仔细算下来,我们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家长都有自己的工作,孩子早上起床就赶着去学校。下午放学后,或忙于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种辅导班,或忙于做饭等各种家务,等真正闲下来已经是7/8点了。傍晚散步、见小朋友、玩乐高、做作业等等,如果你真正爱上阅读,享受亲子阅读,会发现这样的机会其实并不多。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需要好好珍惜和规划。过了这个年龄段,我再次想起抱着她偎依在一起读书,不知她是否还愿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