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儿童“数概念”核心经验学习与发展特点——对中班数学《小猫钓鱼》的活动

(2019-04-24 15:59:20)
标签:

杂谈

在数学中,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称称为集合,例如本活动中的大鱼、小鱼、黄色的鱼、红色的鱼、绿色的鱼等,我们把这几种相关的动物汇合成一起才能去创造一个有意义的“鱼”的集合。本次活动主要是比较“鱼的集合”的多少。中班的幼儿能够通过点数等方式较正确的数出集合中物体数量的多少,一般来说,比较集合中物体数量多少的方法有三种,即数数、一一对应、和视觉性提示,虽然中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数数的能力,也掌握了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但是并不意味着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这种知识。在制定本活动目标时,我结合中班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考虑到以下几点因素:1、“可以通过计数来确定一个集合中数量的多少以及小集合的数量可以不数数就直接感知到的”是中班幼儿需要学习的数学核心经验之一,为此,我利用了游戏“小猫钓鱼”创设情景导入。引导幼儿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来帮助幼儿获得上述数学核心经验。2、中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在感知鱼的数量多少时,在纸盘中封闭式的排列要比直线式的排列点数的时候要难的多,当鱼的数量呈无规则排列时,幼儿就容易出现漏数、跳数、重复数的现象,当相同数量的两盘鱼比较多少时,幼儿容易把都是大的那盘鱼认为是多的,小的那盘鱼认为是少的,因此我将“不受集合中物体空间排列或者大小、形状、颜色等客观因素影响比较两个集合的多、少、一样多的数量关系”设定为活动的能力目标。3、中班幼儿的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解集合间的抽象关系具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通过帮助幼儿感知为主,创设游戏情景加以渗透,以“钓鱼”为主线,贯穿始终,而不是用直接的概念传授和讲解的教学方式进行,在游戏中伴随着幼儿之间的交流讨论,主要是以教师的问题设疑,小结提升为主的集体性讨论,在寓教于乐中让幼儿由感性的经验上升到抽象的概念,由零碎的体验上升到逻辑的系统。本次活动模拟了真实的钓鱼场景,利用了原生态的纸盘帮助幼儿建立集合的概念,在特定的游戏场景及要求中,运用数数的经验解决活动中的出现的问题。本次活动由四个环节组成,第一环节是创设“小猫钓鱼”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第二环节是引导幼儿进行第一次钓鱼,逐步从无目的的钓鱼游戏提升到有目的运用数学经验数一数、比一比,(第一次教师投放的鱼数量较少),以促进幼儿能够通过目测、数数的方法判断7以内的两个集合的数量。第三环节是引发幼儿进行继续钓鱼的兴趣,(第二次教师投放的鱼数量增多、种类增多)通过分组比较,找到小组内最多的一盘鱼。第四环节是引导幼儿运用数数的经验比较最多的两盘鱼中更多的一盘。在活动中,我们反复的请幼儿数一数,比一比借以了解幼儿所使用的比较的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用提问和总结的方法帮助幼儿梳理比较两个集合多少的方法,如可以通过眼睛看一看目测的方法、通过数一数的方法(从上往下数、从左往右数,顺时针数、逆时针数等),感知鱼的数量不受颜色、大小、外形、排列方式不同而影响,促使幼儿不断反思,使得学习过程中变得更有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