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邽山之辨析

(2016-05-08 17:06:18)

作者: 王毛毛

邽山(gui’shan),是上古时期出现的一处地名,在日常中很少见到这样的生僻字眼,于是大多数人猛然间会被蒙住,不知读法何取。

邽山最早出现于上古三经之一的《山海经》,在《山海经.西山经》有“又西二百六十里约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濛水出焉,南流注入洋水,其中多黄贝、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的记载,但年代久远,未可知所述地名在今日何处,于是好奇者均有多种猜测,却很少有准确的定义。

我自出生以来,就在天水成纪(太昊伏羲氏发祥之地)旧址以南二十里的地方成长,耳边充盈各种民俗传说,在父老乡亲和玩伴的神秘口述下,经常会浸入那种游离于梦境的意境里,令人心驰神往。于是常常会苦思冥想一些远古的人物和神话故事,猜测他们的特殊能力和神奇的法力,如何生活,改造自然等问题。时间久了,便会产生一些困顿难解的问题,于是在早年读书时就开始浏览查询一些破旧书籍以寻答案,但终究太零碎,不成系统。所以,就不敢提及“研究”二字了,权当一些自己的见解吧,以作参考之用,亦可作笑料一则,随便读者。

“天水成纪”这个概念已见诸多书籍材料,是上古人文始祖伏羲与女娲的发祥之地,在渭水流域结合葫芦河流域的地方(西至渭源,冬至陇山、北至崆峒山、南抵西秦岭断裂带),衍生了中华史前文明的空前绝唱。这些问题早有论述,且已被外界公认,在此不予赘述。

伏羲氏画卦相传在古成纪三阳川(今天水三阳川)境内,卦台山在三阳盆地中间赫然凸起,形似太极阳,渭水萦绕于下,蜿蜒流过,顺山势盘旋成一个“S”,渭水与卦台山交替之间有风水石居于中。这在今天也是依旧存在的极为罕见的天然“太极八卦图”。而三阳川北麓的葫芦河视为女娲的诞生之地,“女娲”音同“瓠瓜”,而“瓠瓜”就是葫芦,所以,在伏羲女娲后代迁徙向四方的过程中,好多地方的氏族部落多以“葫芦”或“瓠瓜”做图腾,以纪念“女娲”。“三阳开泰”的传说在卦台山上被演绎传颂,据说因“早阳、午阳、晚阳”时分在卦台山太昊伏羲庙的正门可以窥见不同于别处的奇特光学现象而得名,数千年来多有文人学者题诗作赋以以传颂。

在卦台山顺着渭河往西,穿过峡谷便到了新阳境内,新阳的地貌构造和三阳如出一辙,也是渭水萦绕,周山环抱,晨雾缭绕,一派仙境。区别在于三阳盆地面积广阔,四周山势相对缓慢,而新阳面积狭窄,山势相对险峻,北边五龙山脉雄浑盘旋兀立,南边凤凰山高大雄踞,渭水在两山之间穿行盘旋。

五龙山以北进入秦安故地(古成纪城郭所在地之一),女娲祠及葫芦河流域文明便经此地。

凤凰山以南进入现天水市所辖秦岭西段,嘉陵江发祥之地。而此凤凰山正是《山海经.西山经》所述的“邽山”,而并非网上所说的清水县境内的邽山。凤凰山属麦积区所辖,在天水市西北角。有据为证,可以辨析“邽山”所在。

还是上述记述“又西二百六十里约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濛水出焉,南流注入洋水,其中多黄贝、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中曲山又西二百六十里所溯及的地方我们不得准确相信,古代的尺寸恐怕和现今的相差甚远;而“濛水出焉,南流注入洋水”中的“濛水”就是今天水人所皆知的罗玉河,一直到下游天水市境内有个罗玉小区。这个罗玉河的起源之地就在凤凰山脚下的席西村,村子西头有个五眼神泉,出水量非常大(现已干涸)。

清水人肯定要问,为什么“濛水”就是罗玉河?请看《西山经》记载“濛水出焉,南流注入洋水,其中多黄贝、蠃鱼”,“洋水”就是今天的籍河(xi’he),是渭水的一支分流,在天水市南麓穿行,罗玉河汇入其中;“蠃鱼”(luo’yu)音同罗玉,这并非牵强附会,上古时期文字记述的情况有限,多有根据发音来传播的现象,比如伏羲亦称庖羲、疱牺等。

由此可以推断,《西山经》所载“邽山”应在濛水、洋水附近,跟“蠃鱼”(罗玉)有关联,而非清水县境内的邽山。

而凤凰山在多处记载中均以“邽山”命名。“邽山”又称天水镇山,其主峰西侧有关门沟大峡谷,相传为武成王黄飞虎镇守东獄泰山时关押鬼怪之地,而凤凰山巅供有泰山庙。

凤凰山以东有一高岭,雄浑挺拔,俗称“磨子顶”。磨子顶的传说和伏羲女娲造人有关:相传上古时期,天云变幻,浑水成灾,旱涝难以分明,风姓氏族惨遭横祸,只留伏羲女娲躲过一劫,某日天神授意其兄妹完婚以造子民,这使伏羲女娲难过不已。天神提出三个条件,如果都能顺成就答应完婚,于是他们来到卦台山西南角的磨子顶上,伏羲女娲二人各执一扇磨盘同时滚下山谷,结果磨盘在山下重合为一;又一人拿针一人执线扔下山谷,结果线穿入针眼;他们又各自在对面山顶点起篝火,冒出的烟在天空又合成一簇,直通上天。这三个巧合使他们心悦诚服,便答应天神兄妹结婚完成生育子民的大业。

磨子顶的传说一代又一代,至今亦是一段美谈。

磨子顶是凤凰山脉的一部分,海拔在1900米左右,呈西南--东北走向,其南麓就是罗峪沟,即“濛水”。

磨子顶在测绘人员的丈量中也标注了中国几何中心的位置,而“邽山”的“圭”就是伏羲时期的一种祭祀和观测天象的神器,为玉制品,上圆下方,刻有图腾。传说磨子顶是伏羲观察天象地理风物的一处地点。

因以上种种记载或者民俗传说、自然天成的“巧合”等因素来推测,《山海经.西山经》所载“邽山”应是天水市西北角上的凤凰山。

 

参考文献:《伏羲庙志》

          《伏羲牛角衣考》

          《山海经》

          《水经注》

 

 

                         2016年孟夏于西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邽山之辨析
后一篇:那时端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