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浅酌】郑愁予《雨丝》讲诗稿
(2014-04-22 23:04:00)
起初接触郑愁予是那首著名的《错误》1954年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想必大家也早就耳熟能详。这是谈起郑愁予不能不说的,咱们先把《错误》按下不提。
今天咱们一起要看的是他的《雨丝》。
我们底恋啊,像雨丝,
在星斗与星斗间的路上,
我们底车舆是无声的。
曾嬉戏於透明的大森林,
曾濯足於无水的小溪,
那是,挤满著莲叶灯的河床啊,
是有牵牛和鹊桥的故事
遗落在那里的……
遗落在那裹的
我们底恋啊,像雨丝,
斜斜地,斜斜地织成淡的记忆。
而是否淡的记忆
就永留於星斗之间呢?
如今已是摔碎的珍珠
流满人世了……
“愁予”这个笔名大概出自《湘夫人》吧,“帝子降兮北渚,木渺渺兮愁予”。这两个字给人一种婉约的,清新的,带有淡淡愁绪的感觉。既然是笔名,总觉得和他的作品有一些相通之处。我读郑愁予的诗不多,不知道他的诗是不是整体都有这种感觉,时间原因,我也没有在上台之前把这个问题彻底弄明白。但是,就单看这一首诗,其基调,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的恋啊,像雨丝”,“雨丝”这两个字足以调动起我们的感觉了,它不是雨珠,雨珠是什么感觉呢,落到物体上是要发出声音的,比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那种感觉。雨丝带给我们的则不一样,永远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我不是在臆断这首诗说的是春雨,而是在强调那种“无声”,雨丝的这种无声,和它落到我们身上的那种感觉,是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钥匙。
因为这把钥匙,直接打开的是清新婉约细腻静谧的思想感受。
我觉得我们理解这首诗,不必追求每个字的意思,主要是去感受它的意象美。我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因为我发现我有些看不懂第二三句了。这两句诗,我希望在我讲完后有同学,或者周老师能为我们解释一下。我读出的,是“星斗与星斗之间”那种旷远与静谧。
第二节,“曾嬉戏於透明的大森林,曾濯足於无水的小溪”,我们可能也不需要纠结何以透明、何以无水。只需要想象那种夜晚漆黑的森林,夜晚这个时间,是根据星斗感觉出来的;无水,可能是在说小溪极为清澈以致水有似于无吧。
河床挤满着莲叶灯,牵牛鹊桥遗的故事落在那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莲叶灯,我也只是在《仙剑奇侠传》的游戏里见过这样的场景,不得不说仙剑的制作团队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嗯…我先不说仙剑了,说远了。那种场面,在喜庆的喧闹中又蕴藏着美好向往的静谧,像牵牛鹊桥般动人,而且,牵牛鹊桥遗落在那里,必然是“我们”在那里讲述了,回忆了这个故事。
如果说前两句虽有嬉戏、濯足这样的动作,却给人静的感觉;那么后面两句就给了我们一种动,这种动,一方面通过挤满,通过留有故事体现在字面上,另一方面更是通过莲花灯,通过牵牛鹊桥触动了我们的心。
然而一个省略号,一切又重归沉寂。
我们的恋,也随牵牛鹊桥的故事一起遗落在那里了。一句是第二节的最后一句,一句是第一节的第一句。第三节,通过这样的开头,印证了我们的感受,那种忧伤安静的感受。
雨丝,斜斜地织成淡淡的记忆,这是一种化形象为抽象的写法,很像那句“无边丝雨细如愁”。雨丝织成了记忆,我们的恋像雨丝,那么,我们的恋,已成记忆了。这淡淡的记忆,好像没有永远留在星斗间,因为雨丝,落在地上,一滴滴雨珠,破碎几瓣,湿了大地,流满人世。
之前需要仰望的雨丝——我们的恋,现在碎在地上,但她仍是珍珠。我们可以读出在这样一幅清新、隽永、情景交融的画卷上,展开的这个唯美的、带着淡淡的哀愁的恋的故事,表现出了一种情意绵绵的情韵。
这就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希望得到大家的共鸣或者批评,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谢谢老师,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