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良渚文化玉琮赏析

(2016-05-12 06:41:08)
标签:

良渚文化

古玉

组琮

玉琮

分类: 其它
                                             良渚文化玉琮赏析
                                                    作者     陶斋
       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在其所著的《周礼》中,第一次提到了“琮”,在《周礼·考工记·玉人》中,他解释了“琮”的形制:"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但是,此后近三千年中,人们面对各种古玉,却不能确认那一种是“琮”,直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著名金石学家吴大徵 在其所著的《古玉图考》中,引述乾隆年间举人、书家钱坫的说法,玉琮才被正式确认。琮(Cóng)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玉琮在属于新石器中晚期的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为精美。1936年,在良渚镇人施昕更先生的主持下,官方的西湖博物馆在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发现了一处古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些玉器,当时认为其遗存与山东的龙山文化类似,也称为“龙山文化”。以后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多,认为这里存在一种独立的重要文化,1959年方命名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距今4000—5000多年,先民们学会了用磨制的方法来制作各种石器,从而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些磨制出来的石器,比打制的好用得多,但还是较为粗糙。不可思议的是出土于同时代的玉器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制作却异常精美,品种十分丰富,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在中国史前玉器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独特地位。良渚文化的玉琮以造型奇特,纹饰神秘,制作精巧,含有很多不解之谜而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玉器爱好者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陶斋收藏了一组良渚文化玉琮共四只(图1-图6),良渚文化玉琮赏析图1
良渚文化玉琮赏析图2
良渚文化玉琮赏析图3
良渚文化玉琮赏析图4 第二个玉琮
良渚文化玉琮赏析图4    第三个玉琮
良渚文化玉琮赏析图5  第四个玉琮
良渚文化玉琮赏析图6  玉琮受沁的情况(光源是黄光)
制作者独具匠心,大琮的孔内依次套着小琮,大琮高8.5厘米,孔径10.4厘米,射径14.2厘米,外径17.5厘米,这些玉琮皆内圆外方,方柱形玉琮四面中间立槽,每节上下间距相等,节数从大琮到小琮逐渐增多,琮的四个角上雕琢着形象生动的弦纹和兽面纹,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这样的组合使原本呆板的兽面更显生动并具变化。玉琮在地下受沁后成粉白色,夹有黄绿色的斑块,半透光,是一种典型的良渚文化的玉料。据统计,收藏在世界各博物馆的良渚文化玉琮有300多件,这套组琮是唯一的,其尺寸也较大,高度仅比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玉琮王”低0.3厘米,十分珍贵,极具收藏与研究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