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区游戏的观察分析与调整策略
(2016-10-29 23:09:58)
学会选择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内容,但本案例中小小面对选择犹豫不决,最后由教师帮助完成了选择。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否存在“伪自主”?孩子是否处于被动选择状态?
问题一:游戏环境以教师创设为主。教师们费尽心思创设游戏环境,找材料、动手制作、精心布置……但我们是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幼儿!当我们在创设区域的时候,了解过孩子的需求吗?孩子们参与了吗?或许正是这一原因,小小才会徘徊不定,或许教师创设的区角并不是小小喜欢的。
问题二:游戏环境过于稳定。开学初我们创设好各个活动区后会在游戏材料上作增添或更换,但在区域的增减与调整方面相对较少。材料的微调和区域的稳定,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小小在区角门口的犹豫徘徊,或许她在想:“这些我都玩过了。 ”
策略一:我的游戏我做主——师幼共同创设游戏环境。通过“我的游戏我做主”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充分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孩子喜欢什么游戏、开设哪些游戏区角、需要什么材料……都由孩子自主讨论,然后师幼共同收集材料并布置。这个活动适合在大班进行。大班幼儿在中小班基础上,对游戏内容和游戏环境设置都有了比较多的经验,他们不仅增强了游戏的自主性,还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决策等能力。
策略二:游戏超市 ——游戏内容更开放、更自主。游戏超市是一个角色游戏自选区,教师和幼儿利用游戏箱,创设多个角色游戏。一个游戏箱即为一种角色游戏内容,游戏箱内放置相应的玩具材料,游戏时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自主选择游戏内容,自主摆放游戏材料,单独或者合作布置区角,开展活动。游戏超市丰富了游戏内容,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求,凸显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而不像原来那样仅局限于班内几个相对固定的游戏内容,大大满足了幼儿游戏的需求。
二“老师,我做好了”——要真正体验自主游戏过程的快乐
天天是个认真、爱学习的孩子,但他完成任务后的无所事事让我觉得存在这两个问题:
问题一:高结构的游戏内容。“谷物作画”活动比较“重结果、轻过程”,若以游戏者的身份来说,天天的活动缺乏游戏的娱乐性和灵活性,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幼儿的创新自主发展。
问题二:互不干涉的游戏区角。“有趣的谷物画”仅是一个单纯的手工活动,与其他各区之间没有建立联系,孩子完成这一谷物画后,活动就结束了,游戏难以进一步展开。
策略一:区域设置“一体化”。即打破原先益智区、生活区、美工区、语言区等的游戏区域分割,将这些区域与娃娃家、小吃店等角色区域融合起来,使每一个角色区成为一体化的小单元,增强活动的游戏性、趣味性和整合性。例如以上案例中的“谷物画”活动可放置在娃娃家或餐厅。娃娃家中制作的 “豆饼 ”可以进行烘烤、喂娃娃等游戏,“农家乐”可以制作花色不一的“豆饼”,推出特色美食,吸引顾客光临,增强游戏趣味性,更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策略一:多提供低结构高开放材料。材料是游戏的关键因素,需要教师不断地观察、研究,在了解幼儿游戏需求的基础上,师幼共同准备,重点提供低结构的材料,便于幼儿自主创新游戏。
策略二:加强区角联盟。游戏联盟可以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游戏空间和游戏内容,帮助和提升幼儿创意游戏。
策略三:教师适时介入。当幼儿游戏出现僵局时,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到游戏中,和孩子一起玩,帮忙出点子,拓展游戏情节,推动游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