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环境的改变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的影响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如何通过家庭环境中心理环境、文化环境、家教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促进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和交友方面态度端正行为得体,身心健康,顺利发展。
关键词:家庭环境;学生;良好行为品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1
引言:目前,我国有相当数量的“问题少年”出自“问题家庭”。家庭收入低,父母自身文化素质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当;家庭亲情淡漠,甚至出现暴力虐待,从而导致了问题少年的频频“出产”。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干预和介入问题家庭的制度,因此,问题少年的不断出现成为影响和阻碍社会发展的潜在因素之一。孩子的成长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作用的共同成果。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环境因素的优化与配合,而这其中,家庭环境的情况非常关键,家庭环境的创设是否合理关系重大。要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从孩子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就培养良好的习惯,从而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或改变家庭环境。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家庭心理环境,指的是家庭的心理氛围。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理解、尊重、信任和关怀,以及家庭特别是家长在情感、认知、兴趣、理想、世界观等方面的统一,符合社会对人的要求和行为准则,从而影响并感染家庭的其他成员。因此,家长为了家庭的和睦和子女的健康成长,必须认真审视家庭环境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确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创设乐观、务实、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要在孩子心目中建立威信,希望孩子听从自己,必须牢记以身作则,只有自己的言行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自己才有可能为孩子所信赖;另外家长不要把社会角色带到家庭,不要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将自己的坏心情迁怒于孩子,更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和家长的姿态随意发威施暴;家长应该倾听孩子的心声,把孩子当做家庭的一员让其发表意见和建议。
家长的阳光、乐观、坚强等心理品质对孩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父母在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们对于在生活或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烦恼、伤感等所表现出的良好的克制和面对困难和问题所采取的乐观积极的心态,能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和感染;同时家长对于家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乐观态度也能给孩子感受家庭的温馨和安全。家长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需保持客观、挤挤的心态,积极地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释放正能量,从而给孩子每个阶段的正常发育、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改善家庭的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的创设可以建立在健康的心理环境的基础上,家庭的和谐氛围、家庭成员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对知识、锻炼、健康的追求活动等是营造良好环境的必备条件。这对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自身要提出较高的要求。
家是孩子一生的起点,无论家庭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如何,文化环境的设置都应该放在重点位置。从居室的布置来说,无论大小,装修和布置的风格都会长远地、持续地影响到孩子品格的形成、熏陶着孩子情感的发展。家长的对生活闲暇时间的利用和有意义的追求也会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染孩子。如看书学习的习惯、养鱼种花乐趣、对音乐或其他艺术的喜好、对体育活动热爱等等,既丰富了家庭的生活内容,培养了孩子良好的生活情趣,也加深了父母与孩子间的亲情关系。
三、改变家庭的家教环境
家庭教育的关键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家长,而抓住一个家庭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在改变家教环境的过程中,抓住儿童观、成才观、责任观、亲子观这四个观念当中的家长存在误区的部分,查找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努力改变,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对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非常重要。
四、改变家庭的社会环境
不同的社会区域,其社会成员的成分不同,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生活习惯以及所形成的社会文化人文风气不同。硬件环境的创设则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选择适合孩子成长的居住条件,也就是选择了合适的社会环境。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可见社会环境对孩子教育成长的重要影响。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当地的社会生活习惯、社会风气,总是要渗透到家庭生活中去,从而影响家庭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进一步影响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本地的原驻居民和开个开放以来移居深圳的建设者的家庭有着极为不同的背景和氛围。尤其是那些靠土地每年可以给予分红的本地家庭,父母无需从事劳动,坐享其成,孩子也有分红,这一类家庭多数不注重孩子的学习,自己往往也游手好闲,甚至整天在麻将桌上度日,更甚者有一味追求享乐的、吸毒的等等社会毒瘤人群出现。所以要改变家庭环境和教育,首先得改变这些地区的体制,否则孩子们也深受其害。
通过创设和改变以上几个环境,家庭教育功能将得到较好的发挥,从而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生活习惯培养:我们常常能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判断出他的成长环境如何,家庭教育情况如何,从孩子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以影响。作为家长,重视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家庭教育功能体现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传统道德的养成:我国是具有悠久传统历史的礼仪之邦。历来,家庭和长辈们都注重传承祖先所遵从的传统美德。要教育培养子女注重人的内在美,能在家庭生活的各环节父母时常可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把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演练场,有意无意地灌输和养成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
交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和伙伴的接触,几乎成了白天生活的全部。学生大多数的时间在学校,交往便成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交往情况,及时地给与必要的指导和启发。从许多问题学生的情况分析,交友所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值得家长充分关注的。如由于家庭经济情况好,家长给孩子零用钱多但缺乏使用的指导,而使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这样的伙伴会给他的交往密切者带来不好影响等。家长的充分关注,及时跟进教育和管理,万不可掉以轻心。
心理健康:近日长春一两月大的婴儿惨遭盗车歹徒掐死的案例,据专家分析,可以推断凶手从小就在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中长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有了明确的改变,也更多的关注心理问题。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就显得十分必要。培养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父母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积极及时地进行心理调适;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加强与孩子的心理沟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指导孩子学会解决身边的问题和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
总之,父母要做有心人,时刻了解和关注孩子,不仅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更要在思想上、学业上、交往上、闲暇时间的处理上给予很多的帮助和教育。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他的需求和爱好,满足其合理的需求和爱好,指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迟毓凯《心理健康教育A证教程》[M] 广东: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 2008
2、黄沧海《家庭教育指导实践指要》(讲义)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http://s1/mw690/7cf6c22fgdb84f4f24ff0&690
http://s1/mw690/7cf6c22fgdb84f4f24ff0&690
前一篇:浅议如何开好大学主题班会
后一篇:试论李渔传奇《玉搔头》的科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