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外汉语教师动态助词“过”教学

(2014-12-14 17:08:32)
标签:

汉语教师

教育

考试中心

师大

 留学生使用动态助词“过”,和“着”、“了”相比,偏误率较低。

 结构上的偏误主要有:

A:*小时候我很喜欢看书,所以常常去过书店。

  *来北京以前,我有时候看过中国的京剧。

B:*昨天我去过北大看朋友。

  *以前我去过参观故宫。

C:*我们已经见面过。

 *她洗澡过以后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候,电话响了。

  A类句中都含有表示动作多词性反复性发生的“经常、有时候”等词语,不可使用动态助词“过”。

  B类句子都是连动句,况且第二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第一个动词

    表示的动作的目的,句 子意义的重点在第二个动词上。在 这种条件下,第一个动词“来、去、到”等后面都不可以使用动态助词“过”。

   C类句子都是含有离合动词,动态助词应该放在离合词的中间,而不应该像“休息”等一般动词一样放在后面。

   这种结构形式上的偏误比较好纠正,比较难以纠正的是语义方面的偏误,即留学生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过”。

    动态助词“过”用在动词后表示过去曾有过的经验或经历。但到底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过”呢?要有效地掌握“过”的用法,可分为几个阶段进行教学。

    第一个阶段:“过”表示曾经发生过某一动作或状态,即经历、动作或状态已经不再继续。如:

    我曾经学过日语。(现在已经不再学习)

    我们学校举行过大型运动会。(已经成为过去)

    其肯定形式是:Sb+V+过+O;否定形式是:Sb+没+V+过+O

    在具体讲授这一用法时,我们可以采取对话法(也可以先把“过”和其否定形式写在黑板上:Sb+V+过+OSb+没+V+过+O)

    老师:你是第一次来北京吗?

    学生1:是第一次。

    老师:请说一个完整的句子。

    学生1:我是第一次来北京。

    老师:很好。(对学生2)你呢?你是第几次来北京?

    学生2:我也是第一次来北京。

    老师:那谁不是第一次来北京?

    学生3:老师,我不是第一次来北京。

    老师:很好。现在注意听我的问题,你以前来过北京吗?

    学生3:我以前来过北京。

    老师:对。王继祖以前来过北京。(边说边写在黑帮上,以便最后总结格式)

    老师:(对学生1)你以前来过北京吗?

    学生1:我以前没来过北京。

    老师:很好。你们吃过北京烤鸭吗?

    学生齐声:我们吃过烤鸭。

    老师:你们当过老师吗?

    学生齐声:我们没当过老师。

    老师:非常好。

    至此,老师还应该根据刚才板书在黑板上的例句总结语法项目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即对它进行格式化处理。如上例我们可以在观察学生基本理解了其语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Sb+V+过+O

Sb+没+V+过+O。

     最后老师还要就“了”和“过”的区别做出讲解。先请学生看例句:

    (1)王再山去年去过美国。(王再山现在在本班学习)

    (2)王晓娜去年去了上海。(王晓娜现在在上海,学生共知)

    针对(1)我们问学生:“王再山”现在还在美国吗?

    学生:不在了。他现在在北京。针对(2)我们问学生:“王晓娜”现在还在上海吗?

    学生:她现在还在上海。

    老师总结:很好。“过”只是说过去有过这样的经历,现在已经不再持续;而“了”表示过去的某个行为可能持续到了现在。再如:

    我当过十年老师,从来没见过你这样的学生。(现在已经不是老师了)

    我当了十年老师,从来没见过你这样的学生。(现在还是老师)

    第二阶段:“过”在话语中常用来说明和解释某个道理或观点,即用带“过”的句子所表达的经历作为依据,阐明道理,说明观点。如:

    你去过那儿,应该知道人家那儿的禁忌。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这种语用功能,我们可设计这样的练习。

    A:那部电影很有意思,快去看吧!

    B:你怎么知道?

    A:我刚看过,当然知道。
http://s4/mw690/003IfcQaty6OiIUD40H83&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