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我观我思(0001)怎样引导二年级孩子“借助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
(2017-10-18 09:06:39)分类: 实践研究 |
我观我思——
怎样引导二年级孩子“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步是理解与感悟关键词,进而理解课文内容,读好课文内容,拓展运用。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根本策略,下一步仍然要读一读。通过读把概括特点的关键词句和具体的描述特点的关键词句对应联结起来:生: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师:真美丽!再到生: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师:真美丽!然后反过来:生:真美丽!师: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这个层次是紧扣原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接下来老师要搭一座桥帮助孩子从原文中走出来,学以致用。生:真美丽!师出示自己妈妈的照片:笑时眯成一条缝的小眼睛,柳叶一样的细长眉毛,白里透红的脸……以此引导孩子回忆自己妈妈的样子,描述自己妈妈的美丽眼睛、眉毛和脸,可以从大小,形状、颜色……不同角度去描述。进而再拓展到妈妈的鼻子、头发、耳朵、嘴等,引导孩子用同样的词式描述。最后合作读本段内容齐赞妈妈的美丽。
第4自然段共有五句话,第一句是中心句,关键词是“累”。我们引导孩子联系下文体悟妈妈累:妈妈呼吸那么沉,就是睡得很沉很熟,太忙了,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啊!累!头发粘在渗出汗珠的额头上,那是妈妈干了很多活,连擦汗的时间都没有啊!累!所以外面的所有声她都听不见,实在是太累了!二年级的孩子可能很难理解,我们可以让孩子读一读,标一标有几句话,然后一句一句地读悟。但这并非重点,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引导孩子朗读感悟即可。最后一句“她干了好多活,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睡一觉”,既是本文的人文教育落脚点,也是语言训练的增长点之一。以读为本,从朗读出发,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补充式方法设计练习:“她干了好多活,从早干到晚,一大早……然后……接着……中午……下午……下班后……晚上……直到深夜才睡觉。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睡一觉。我会……”孩子们根据这些提示,自然会回想自己妈妈妈一天到晚都做了什么并且表达出来,以此感同身受,并产生要帮妈妈做些家务等的想法。只要我们在点拔小结中加以强化一下,孩子们会行动起来。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老师是课堂学习的主导。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在明确目标以后,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用什么方法教学生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全体孩子,创设情境,点拔启发,鼓励孩子把想说的话大胆地说出来;认真倾听孩子的发言,理解孩子所说的话,捕捉与目标有联系的内容,顺学生发言之势,引孩子向走目标。不然课堂就容易陷入沉闷。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理解力较低,并不能全面或深入理解老师的话,常常会陷入无话可话之境地。
朗读是引导孩子找出与理解关键词句的基本策略,下面我们概括一下引导二年级孩子发现与理解语句的四大策略。
一、从课后练习题得到更多启发,寻找更多策略。从课后问题出发,设计问题,引导孩子找答案,在答案中提炼关键词句。本课第一道课后练习就提了一个启发性问题:“朗读课文。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这里就给了策略提示:一是朗读课文,二是找找“睡梦中妈妈的样子”,是让孩子在朗读中带着明确目标去找找。为了精准找到关键词,目标一定要明确,要求一定要具体。这些要求也可以变成学生朗读中的思考问题,不过设计指向要明确,要具体!否则孩子不知道要找什么。
二、从文本出发,解读文本特点,设计相应策略,引导孩子找出与理解关键词。如本文第2、3、4自然段都是“先概括再具体”段式,我们可以紧紧抓住这个构段特点,设计能引导孩子去感知这一段式特点的朗读方式,让孩子一边朗读一边不由自主地就感知到这一特殊构段方式,感知中心句,感知把一个句子或一个关键词写具体的特点。为了加强感知,我们既可以在与学生合作朗读时,加些引导语,“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怎样美丽呢?请大家齐读下面的内容。”;还可以把这两部分用不同的线划出来,概括写的用双横线划,具体写的用单横线或波浪线划。二年级的关键在于感知,而不是理解,更不是掌握。只是老师按照这一特殊段式去组织教学就好,并不要求告诉学生按什么顺序写等。
三、从教学策略出发,设计适合文本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的语言文字 训练,引导孩子在体验中快乐学习。如本课三个自然段,训练侧重点不同,训练形式也相应不同。第2自然段根据“()的眼睛”词式说话,从课文中的妈妈到描述自己的妈妈,第3自然段抓省略号进行丰富联想,第4自然段抓“妈妈干了很多活”,联系生活实际说话体悟妈妈的“累了”“乏了”。
四、从语感出发,以读为本,从重视指导孩子读准读通开始,培养语感,在培养语感中引导孩子体悟关键词。就如课题“妈妈睡了”我们可以用问题引导孩子朗读,运用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来表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给出自己的答案。如谁睡了?妈妈。我们可以重音读“妈妈”,轻音读“睡了”,又如妈妈干嘛了?睡了。我们可以轻声读“妈妈”,重音读“睡了”。当然也可以有其他表达方法。又如“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我们为了突出妈妈睡梦中的样子,就可以轻声读“睡梦中的妈妈”,重音读“真美丽”;也可以正常音量读“睡梦中的妈妈”,又轻又缓地读“真美丽”。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把句子读通顺,注意朗读音量与速度,读出轻重缓急,最后让朗读有抑扬顿挫之感,正是孩子形成语感的具体表现。语感培养的过程就是孩子感知、体悟与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孩子发现与理解关键语句的关键策略。
五、从整体出发,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原则,联系上文理解。随文识字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都是根据这一原则设计的学习策略。
六、从生活经验出发,坚持情境教学,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如做闭眼、闭嘴与关闭门窗等行为,就是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具体生活情境,不但直观,而且具体,孩子们一边看一边描述,不但认识了“闭”,出理解了“闭”,还能说话运用。
七、坚持理解与运用不分家原则,在运用中理解,在理解中运用。如在理解“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时,老师就运用了这个策略。先是在课文中理解,再提取词式,再联系生活实际拓展运用,而这个运用又促进孩子更好地理解词式与课文内容。又如学习“哄”也可以运用这一原则来设计。
八、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通过图画、视频等来理解。
总而言之,策略很多,都需要我们根据教材、学习主体等实际情况来优化选择,加以设计。
附:
部编版 语文 二年级上册
7 妈妈睡了
妈妈睡了。妈妈哄我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睡得好熟,好香。
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妈妈微微地笑着。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
睡梦中的妈妈好累。妈妈的呼吸那么沉。她乌黑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的额头上。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她干了好多活,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睡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