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家、书法评论家杨清汀访谈

(2014-05-28 08:58:13)
标签:

文化

有笔在写 有话要说
——书法家杨清汀先生访谈
    近日,市文联副主席、中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学委员会副主任杨清汀(以下简称杨),在《清汀书论》和《清汀散文》两本新书出版之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http://s11/mw690/003HJEF4zy6JdWCSDIC9a&690



    记者:杨副主席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您新编著的《清汀散文》,是对故乡石佛的眷恋吗?
    杨:是,也不是
。这本散文是我多年来的文化和生活感悟,或者说是对许多“不满足”的记录。几十年前,不满足农村生活,遂教学跳出“龙门”。工作后,又不满足穿衣吃饭,人到中年后,逡巡再三,才回到了写作园地。要写作,就不能提到写字,因此,当老师的父亲从小“逼迫”而好的书法有了用场。自己有了感悟或想法,用毛笔记录下来,不经意间竟然积攒了20多万字,在中国散文协会会长卞毓方的鼓动下,出版了这本散文。
    这本散文分9卷、90多篇。卞毓方老师在看了样稿后,以“妩媚”为标题作序,让我受宠若惊,在感激卞老师如此高看的同时,又惶恐不安一些旧作没有精雕细琢便推出来了。我热爱故乡,因此,书中写了北乡、秦州,及至我教过书的陇南见闻。有对“挑檐房、吼秦腔”的回忆,有对石佛古镇的留恋、对“二人抬杆”和“隗器宫”的追思、还有对大地湾的联想,导流山的故事等。其中,写季羡林、冯友兰、欧阳中石等名家与我交往的回顾,主要是表达感激之情。

 

http://s12/mw690/003HJEF4zy6JdWEzMVl8b&690

 

    记者:中国人民大学郑晓华博导称赞你的新书《清汀书论》 “颇见艺术哲学高度的睿思,在当代书坛掷地有声”,这本书是回答书法与文化的关系吗?
    杨:郑晓华博导是过奖吧。自己写书论起初是“有话要说”。我喜欢康有、沙孟海等大师开一代风气的书论大作。我有幸访谈了张改琴等书法大家,又关注当今的书坛风云,发表几篇诸如“正书与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秩序的构建”等论,研究了冯国瑞、毛选选等人书法等,便续集成此书。
    这本书 22万字、分5卷,有40多篇对书法的反思,有对欧阳中石、张改琴等大家的访谈等,也算是“痴人呓语”和“自拉自唱”。

 

http://s6/mw690/003HJEF4zy6JdWFVCTz55&690

 

    记者:欧阳中石有“四不”(不建馆、不立传、不办展、不褒贬)的原则,2010年您与人合著的《金石为开》,你怎样评论“书法大家”的作品?
    杨:这本书是卞毓方与我合著。卞先生是我的老师,当我的书论《国家文化主体形象的认知与选择》入选国际书法论坛后,他也正在为欧阳先生写作寻找合适人选。这本书让他到我对书法的理解,便电话相约,诞生了这本书。写作过程用卞先生的话说:“是件苦活。”当时,我还在市旅游局工作,每当欧阳先生有空、或对过去有些回忆时,卞先生便电话相约,我匆忙乘飞机去一同采访。书中写的金岳森是欧阳中石的老师,又是与冯友兰、张恨水同时代的哲学大家。在采访中,大家们做人做事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我。每次采访归来,我便夜以继日创作。写成后,取二位大师的尊姓“金、石”,便有了《金石为开》的书名。欧阳先生是教育家、书法家、京剧艺术家。他还是京剧“奚派”创始人奚啸伯先生的嫡传弟子。
    解读中书协副主席张改琴书法,是一种机遇。好在,得到了本人的喜欢和大家的认可,这是书法的魅力所在。张改琴是当代甘肃书坛的代表,她在省书协工作时,我们已经很熟悉。经过自己一年多的持续研究,便有了对她这篇书法的解读。

 

http://s8/mw690/003HJEF4zy6JdWHbYphe7&690

 

    记者:你的笔下,从畅游历代书风到鸟瞰当今书法前沿,受到当代许多书法大家的关注。那么,书法大家们如何评论你?
    杨:书法大家们对我的评论,多是爱护和拔高。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也是我做人写书的追求。卞毓方说我:“他的书法已经注入了一股精神元气,或儒雅,或正大,本真自然,笔性合一,是典型的文人书派。他的文章讲究起承转合,富于锤字炼句,典雅有致,睿思洋溢。”这是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吧。欧阳先生认为,自己“是一个富有才情和值得信托的后生”,更是一咱夸奖。郑晓华说这本书论“颇具哲学高度的睿思,在当代书坛掷地有声”,都是表扬而已。以德立世,低调做人,认真写字,这是我前进的方向。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做喜欢的事就已经足够了。

 

 

 

    记者:近年来,您不但关注书坛,自己也坚持书法创作,这是家庭对你的影响吗?
    杨:我出生在麦积区石佛镇,父亲是老师。在我很小时,父亲就要求天天写毛笔字。那时,我很叛逆,写的少,看的多。等到有一天真正想写时,写出的字竟然与父亲的字如出一辙。高中时,每逢集市,父亲与我便在石佛镇摆摊书写中堂。我在工作的初期,也要摆个书法摊练习,听群众的评论。今天,虽然不再摆摊了,但用毛笔写札记、写文章字的家风还保留着,只有不急的写作,我都用毛笔手札的形式写出来。
    我祖上曾经是伏羲庙杨家,后来搬迁到石佛。秦州流传的“杨老大,修河坝”,就是指祖辈在藉河坝筑田种粮的事。杨家在石佛后便以“耕读”为乐,当地人称“大夫居”,算是名门望族,祖上也个武举、进士,清代杨润身在刑部做到四品官,民国杨集瀛是兰州大学第八任校长、甘肃民国日报社社长,解放后,他任甘肃省政府参事。自己对书法的创作和研究,是受家风的影响。
 


  记者:您以后在书法上有何打算?请您对自己的书法做个简单的评价。
    杨:书汉上大的理想谈不上,我想,能突破目前的书风,就得庆幸的事。古人说:“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佛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之砥石”。我的作品还不精致、精美、精确,要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并能够不断超越自己,这是我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剩就努力!

 

http://s14/mw690/003HJEF4zy6JdWK5s3H8d&690

(本文首发《天水晚报》201405017011)
http://dzb.tsrb.com.cn/tswb/content/20140517/Articel11003MT.htm

 

 

文化视点
      近日,杨清汀先生编著的《清汀散文》、《清汀书论》两书的出版,记者采访了我市文化界人士对些的看法。
  市文联文联创作室创作员王永斌对记者说,杨老书这两本新书引起了书法圈内的人士再次对他书法创作和研究的关注。这并不是因为红学家冯其庸,书法家欧阳中石分别为新书题词,也不是他在书中评论中书协副主席杨清汀改琴等当今书坛大家,而是他犹如站在西部荒原的雄鹰,时刻关注关注当代书法的变奏,并不时发出前瞻性的声音。难怪,欧阳中石称他为:“一位富有才情和值得信托的后生。”
    市作协副主席汪渺介绍,杨清汀笔名佛石,现任市文联副主席、市书协副主席。为中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甘肃书法院特聘书法家、评论家,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入选中书协、省书协举办的展览。其散文和小说在《散文》、《飞天》等报刊发表多篇,其中《当代书法体式流变与艺术语言的重铸》一文获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论坛最高奖,入编《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1949—2008》一书。2011年,他与人合著《金石为开》,首次披露了欧阳中石及其老师金岳森,鲜为人知的故事。
   杨清汀还是为欧阳中石和金岳森写“传”的散文家,他与卞毓方合著的《金石为开》,打破了欧阳先生“四不”(不建馆、不立传、不办展、不褒贬)宣言,成为迄今研究欧阳中石书法之外的唯一“正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