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暮里”:一个与“伟大”无关的话题

(2015-04-09 22:42:33)
标签:

杂谈

教育

八角亭中学

分类: 教学反思(原创)

    近日准备教学鲁迅先生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备课中翻看资料,发现教学用书中有关文中所提到的“日暮里”这一地名的各种解释,不由兴致盎然。但细看之后,却疑窦丛生。

    先看《藤野先生》原文,是这么写的:“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作者为何到现在还记得“日暮里”的地名?

    这是值得探讨的教学疑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据教学用书介绍,这两年报刊发表了不少与此有关的文章。主要有三种看法,现摘引要点如下。

    其一:隐含作者作为一个爱国青年面对军国主义的日本必将没落的预感。

    其二:是因为“日暮里”这一地名使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勾起了作者的乡愁;甚至联系当时故国的处境,联想到“日暮途穷”,产生忧国之情。

    其三:是因为“日暮里”是作者离开东京途中见到的第一个驿站,兴起“满目萧然,去国怀乡”的览物之情,即“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感触与深情。并引用日本有关“日暮里”地名来历的相关资料加以佐证。据说这个很有诗意的地名是文人墨客后来改的,曾作为一景。

    不能不承认,以上的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感觉大同小异,无非都寄托了作者的家国忧思,而且充其量只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猜测而已。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他人作品,产生以上略有不同的理解也是自然的。只要合乎情理的解释,都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因为真正的用意只有鲁迅自己清楚,咱们总不可能让早已作先生死而复生,前来咨询和裁判吧。

   就我个人而言,记得多年前还在做学生的时候,也曾产生过类似的疑问,但胆子太小,不敢请教老师,后来便渐渐淡忘下来。接着自己也做了老师,教学时又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但那时教学用书的解说虽然简洁却十分肯定:“写途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翻开手头的现用资料,依然还是那么言之凿凿(见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用书P4页),所不同的只是后边“有关资料”部分补充了一些以上摘引的几种新看法而已。书中关于“水户”的说法(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我很赞同。但把“日暮里”与之捆绑到一起理解,我总觉得有些牵强。然而想了又想,仍始终想不透先生特地提到这个地名的真正用意。

    今天有幸比较全面地拜读了上面几种或新或旧却大略相同的看法后,我突然觉得,其实还有第四种理解:作者到现在还记得“日暮里”的地名,只源于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名字新奇,有诗意,好记。

   我并不否认坐在火车上的鲁迅望见到这新奇的地名时,可能产生的一些联想,如屈原《离骚》中“日忽忽其将暮”,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名句,甚至还有“日暮途穷”之类的成语俗语等等。但那都是源于地名的新奇古怪而产生的自然联想,凭什么一定非要说成是触动了“家国愁思”(见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用书P5页)不可呢?难道大家平时没有类似的感受吗——出门在外,普通的地名往往转眼便忘,但对于蹊跷古怪的便记得很深,甚至还要兴致盎然地与同伴研讨一番。

    也许有人会在心里隐隐约约地说,鲁迅当时正是怀着对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之情离开的,心情郁闷,怎可与咱们老百姓出游时的兴高采烈相提并论?对此,我只想说,先生的人格的确值得敬佩,但他也是人,并不是神。就人之常情来说,不管心情是喜是愁,对待新鲜事物(如与众不同的地名人名)感兴趣,印象深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再说,在文中,对于“日暮里”也只是一笔带过(作者作此文时距离那时已二十年,只记得一两个当时引起自己注意的地名,顺便提及也很合理),与下文写到“水户”时的具体化感情化的对比是很鲜明的,何必要如此上纲上线?

    多年以来,我们不少人的思维已经形成可怕的定势。说到鲁迅,就想到他的忧国忧民,就想到他一定时时处处想着国民,就想到鲁文的每一句话恐怕都有深意。我一直担心,如此神化鲁迅,并不一定是对鲁迅的尊重。神化的结果,只能让鲁迅离众人越来越远。我想不通,鲁迅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就不能拥有跟我们类似的哪怕一点点平常的感受,为什么就不能说些能跟我们产生共鸣的一些平凡语来,而必须字字珠玑,句句不离爱国?

    我是非常崇敬鲁迅的,总是不遗余力地跟学生推崇。讲到“弃医从文”,讲到鲁迅葬礼上遗体覆盖的“民族魂”旗,有时竟然会把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但我阅读作品时,更愿意从平常人的正常心态出发去理解,而不苟同那种用固定的观点和凭空的设想强加于人的做法,更不欣赏那种有意“拔高”人物思想境界的思维模式,非要把别人说成完人不可。

    简单的问题,何必复杂化?一句话,因为“日暮里”的名称怪异,容易引人注意,加之可能令人联想“日暮乡关何处是”等诗句,勾起思乡之情,因而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到现在还记得。仅此而已,单纯如斯。

   “日暮里”问题,实在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一个其实与“伟大”无关的话题。

 

(欢迎指导交流,谢绝转载,敬请原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浮生若茶
后一篇:赏 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