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实践反思

(2016-10-26 15:58:23)
分类: 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实践反思

汉阴县双乳小学  赖征晏

“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小学语文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的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谴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该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有帮助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至关重要。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

一、过好字、词、句关,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生阅读课文,是通过字、词、句来理解内容,同时又学习了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从阅读讲,抓字、词、句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是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作文讲,阅读课中抓字、词、句教学,又是在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因为字、词、句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基本材料,没有一定的字、词、句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的重现这种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字、词、句时要联系到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字、词、句毛病,及时地加以点明。在教学中,对字的音、形、义;词的引申义、比喻义、近义词、多义词;句子的深刻涵义、关键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以及句子的主从关系都要让学生理解。在理解的同时,抓运用,多进行模仿练习。如教学《少年闰土》第一二自然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那少年便是闰土。”时,引导学生模仿写文章的开头——“萧瑟的秋风中飘着一片片金黄的落叶,旁边是老旧的屋瓦,都爬着如花似火的火红的爬山虎。中间有一个花甲老人,鹤发童颜,双手握拳,含胸驼背,动作舒展。那一套动作做得行云流水,形神俱妙,让人叹服。这位老人,便是我的姥爷”另外,还要通过摘录优词、佳句、成语、谚语和古诗词来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

二、策略多样,激发兴趣

在备课时充分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读写训练时巧妙合理而有侧重地将这一内容安排进去,引起学生对所学课文写作特点的注意和兴趣。

策略1、课前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写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在平时教学中,运用得较保守。老师们总是把读后感变成课后感,老师进行全批详改。如此一来,对学生而言是个负担,他们不愿写;对老师批改而言也是—种负担。我们完全可以把写读后感更灵活地布置成课前学习作业,随意地让学生自由写感受和想法。老师用划览的方式阅读,重在留意文中的“思”。写课前读后感,对于学生而言是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真正把预习落到实处;对于教师亦有摸清学情,以学定教的帮助。这种策略适用于易使学生产生不同观点的文章,教师可以从多元观点的交织中导入新课,也可以让生成的矛盾思想贯穿教学过程,顺学而导,最后达成对文字本真的认识。

策略2、课中批注

这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种学习工作的能力。此时读是在理解、

策略3:锤炼小标题

写提纲也是一个阅读训练要点,拟小标题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小标题既要紧扣课文内容,又要推敲用语的表现力。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拟的小标题被大家欣赏,所以在用字上煞费苦心,讨论时都据理力争。

策略4: 仿写

仿写就如书法中的临摹,是学生写作的良好开端。所谓仿写,即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仿照一句、一段、一篇的写作方法来练习写作的一种方法。借助范文指导学生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只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就能水到渠成,实现真正创新的目的。仿写有两个层次:

1、从仿起步——模仿阶段

学习例如学习了《美丽的南沙群岛》后,可以“小花坛真美”为总述句,用“总起→举例→小结”的形式写一段话。如《庐山的云雾》第二、第三段都是总分结构,学完后,我让学生仿写其中的一段,如“蓝天上的白云真是变幻莫测、瞬息万变。眼前的白云,刚刚还是一只温顺的小绵羊,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条凶猛无比的巨龙在天空中翻腾。明明是一匹在奔驰的北方烈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只凶恶的老鹰在空中盘旋……”

2、从仿到创——创新阶段

如果说低年级的模仿是读写结合的基点的话,那么,中高年级就应该把“创新”作为读写结合的支点。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是使读写结合从根本上得以实现和超越的一个转折点。

读写结合的创造,主要是指内容的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也指形式上的创新。本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有推理故事、新闻写作、课本剧、童话、探险故事,给学生建构了一个广泛的想象、练笔空间。如学习《黄河象》细致入微的推想过程,学生们重新猜想了黄河象落水的故事。

策略5:续写

课文中,有些句子后面留有空白,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填补,在后面续写,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如《一个苹果》中有这样一句话:“防炮洞里格外沉静”,可让学生置身其中,写出不同的战士内心的激动。有的结尾余意未尽,留有想象续写空间,如《半截蜡烛》,可续写德国军官走后母子三人的故事。

策略6:改写

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同时,又具有含蓄、跳跃的特点。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改写。例如,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学生懂得了李白对老朋友情深谊厚。教师可启发: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为老朋友送行?他怎么为老朋友送行?他们在黄鹤楼上怎么想的?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跃然纸上。读写结合应该结合得确切自然,不能牵强。如果能坚持进行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训练,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策略7:扩写

可以扩写故事情节,也可以扩写某处一带而过的细节。

策略8:缩写

对教材中篇幅较长的文章进行提炼,抓住主要内容缩写,利于加深理解,又提高了阅读速度和概括表达能力。

策略9:心得笔记、读后日记

     如我指导学生完成的《童年》读书笔记——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那么的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 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得了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  

     这“一家子蠢货”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俩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连小孩也与他们一起热烈地参加了一份。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  

我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种特殊的亲和力,她有讲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爱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这两个大坏蛋,她也并没有请求外祖父怎样严厉得处罚他们。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会喜欢在家里发生战争呢?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们现在丰衣足食 ,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 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 一个是地狱 ;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作手法

精读课文就是对写作例文“细嚼慢咽”,从中体会写作手法,然后通过生动的仿写,达到独立创作的功效。如教学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神情的词句去体会父亲的内心活动;抓住作者描写时间的句子,去体会父亲挖废墟的艰辛和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及浓浓的父爱;通过对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的感悟,去体会父亲的坚强和伟大的爱。进而让学生领悟到描写人物的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来体现这一写作方法。课后再让学生根据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写一写人,练一次笔,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再如《落花生》一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许地山从落花生与苹果、石榴的特点进行对比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谈谈,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然后选择一种熟悉的事物写写。这样练习,可以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相关知识用到实际的写作之中去。

西汉著名的辞赋学家杨雄曾云“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上述几个例子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重视了语言文字训练,既培养了阅读能力,积累了语言,注重读写结合。又让学生学到了一些写作的方法,并锻炼了习作能力。

四、博览群书、积累素材、观察生活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多么形象的比喻!要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荡舟”,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介绍一些科普文章、文学作品、从体裁上可以让他们去读诗歌、散文、童话、小说;也可以走出去,了解祖国的东西南北、都市乡村、平原高山;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祖国各地》去获取知识。生活中,可以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小学生对有趣的事物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让他们观察小玩具、小摆设、小动物,让他们写小台灯、小猫、小狗、的外形,再加上想象和联想,赋予它们人的动作、语言、情感;深入地观察人与人互相问好时的谈吐,向人致谢时的行动、语言、走路时的姿态,吵架时的表情,生气时的样子,大笑、小笑、微笑时各是什么神态。这样通过日积月累,手头的各种素材增多了,写起来就会感到“有米下锅”,写作能力的提高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在“读”与“写”之间铺路搭桥

进行了形式多样的阅读,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素材,并不等于就会写作了。还必须通过改写、扩写、缩写、续写、仿写这些方式反复的模仿,让学生掌握“照葫芦画瓢”的本领,然后发挥创造力,从“形似”到“神似”,便会成功的。

总之,我们要注意引导从阅读教学中、生活中涉取营养,借助学到的手段和技巧,运用到作文中去,通过运用反过来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阅读,又有利于作文,读和写的能力便会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工作站迎验
后一篇:个人成长计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