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武凤霞《杨氏之子》实录

(2015-08-06 09:36:13)
标签:

转载

分类: 高年级

 

 

 

 

 

 

 

 

《杨氏子》课堂实录

      
                河南省濮阳市子路小学  武凤霞              地点:徐州淮海堂
   
    师: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沉思后,有同学举手)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赞许地点头)
    师: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生:与朋友交往,说话要算数。
    师: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
    生:老师说的话比较简练,我们平时说的话要复杂一些。
    生:老师说的话不怎么好懂,我们现在不这样说。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习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
    (生踊跃举手)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温故而知新。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教学过程】
    ▲初读,读通顺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打开书,读一读,看看什么感觉?
    (生读书。)
    生:我感觉不怎么好读。
    生:文章的句子很短,读着很美。
    生: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简练。
    生:有些句子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好。
    师:你说说哪个句子让你不知道怎么读?
    (屏幕显示全文,根据学生的难点链接到相关句子。)
    生:“孔指以示儿曰”这个句子我读不好。
    师:谁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
    (生尝试,但读的都不太正确。)
    师:正确地读法应该是这样:孔/指以/示儿/曰
    生自由读,齐读。
    师: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一会你自己就明白了。谁来把文章读给大家听?
    生读,读得比较流畅。
    又一生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有两个字和第一位同学读得不一样。我相信你听到了。
    生:“为设果。”一句中的“为”,X同学读的是第四声,而Y同学读的是第二声。
    师:哪个读音正确呢?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
    (出示这句话)
    生:“为设果”就是给摆上水果。
    生:孩子给孔君平摆上水果。
    师:“为”这个字在做“给”的时候读第四声。齐读。
    还有一个字音他们读得也不一样。
    生(踊跃):“儿应声答曰”中的“应”他们一个读一声,一个读四声。
    师:在这里应该读几声?
    生(齐):四声。
    师:“儿应声答曰”形容孩子回答的速度很快。现在我们还经常这样用。
    (再找学生读书,然后齐读。)

    ▲再读:读明白
    师: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也很正确,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下面就请大家再认真读一读,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等我们来交流。
    生:杨氏之子,读书自学。交流。
    生:我读懂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非常聪明。
    师:(欣赏地听完,迟疑思考地——)非常——聪明,这句话中没有这两个词啊。
    生(齐举手):“甚”就是“非常”的意思。“聪惠”的意思是“聪明”。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这里的“惠”是个生字,你会写么?(生上台写,写得很正确。继续汇报交流)
    生:我看下面注释知道了“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拜见”,
    师:好啊,看注释是理解古文最简便的方法之一!“诣”也是个生字,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写,在本子上写一个,互相检查检查。
    (生写字,教师不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尤其是提醒同学们把头抬起来。交流继续进行)
    生:我读懂了“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生:我读懂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师:夫子在这里指谁?
    生:指孔君平。
    师:(若有所思地)把孔君平称为夫子,那——夫子就是指孔君平吗?(自言自语地)如果来得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
    生:(齐)能。
    师:(依然作思考状)如果来的是一个阿姨呢?
    生:(略略思考)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
    师:(追问)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生:(迟疑不敢作答)不行,因为夫子好像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
    (生不语。)
    师:我们来推测一下孔君平的身份。你认为,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相信你能从文章中找到依据。
    生:他应该是一个富人,从图中我们看到他穿的衣服很华贵。
    生:他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看到杨梅就把杨氏子的姓联系了起来,而且还说这个孩子是“君”。    这是对人的尊称,能对一个小孩说“君”的,一定是一个很和蔼的有涵养的人。
    (师点头表示赞许。)
    师:(轻轻提醒)建议同学们不妨看看注释,也许你也能找到答案。
    (生马上翻看注释。)
    生: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写的士大夫阶层的事情。
    师:是啊,士大夫阶层都是为官之人,都是有文化的人,所以他们的朋友也一定是有学问的人。所以,可以称为夫子。再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
    生齐:孔夫子。
    师:孟子——
    生齐:孟夫子。
    师:在这篇文章中,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么?
    生: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么?
    师:有人来回答这个问题么?
    (生沉默,继而又人摇头。)
    师: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
    (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
    (2)旧时放在妇女父姓或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比如嫁给了姓张的人就叫张氏,嫁给姓李的人就叫李氏)
    师:读一读,在这个句子中,你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
    生:选择第一种。
    生:为什么“父不在,乃呼儿出”?这个孩子才九岁,怎么能照顾客人呢?怎么不叫他的妈妈出来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解答?
    生:因为知道这个孩子聪明,所以叫他出来是想考考他。
    师:(疑惑的)你的意思是孔君平把这个孩子叫出来的?
    生:是……不是……(学生吞吞吐吐说不准了)
    生:不应该是孔君平叫他出来的,因为这样显得很没有礼貌。
    生:是管家把他叫出来的。
    生:管家怎么不叫他的妈妈,而叫个小孩子出来呢?
    师:这是个问题。
    生:因为他的妈妈和他的爸爸一起出去了,都不在家。
    师:同学们推测了很多种孩子出门招待客人的原因。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只有男人算是人,女人是不算是人的。所以迎接客人都是男人的事情,儿子再小也是男人,也要出来招待客人。母亲呢?只能呆在后堂,只有丈夫孩子请他出来见客人的时候他才能出来。
    (学生惊讶)
    师:还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又提了几个字的意思,很快就得到了解答。)
    师:既然大家都懂了,那么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
    (生自己练习。)
    生: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很聪明。有一天,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于是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家人给孔君平摆上水果招待他,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反驳说:我怎么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呢?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都来说说这篇文章的意思。
    (生练习。)

    ▲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
    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你知道是哪两句么?
    生踊跃举手。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很精妙,一般人说不出来。
    师: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但是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
    (生思考。)
    师:看来这个问题不怎么好回答,还有人窃窃私语。然后有同学举手。
    生:杨氏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就和孩子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就好像说杨梅是杨氏子的弟弟一样。
    生:明白了孔君平的意思。马上也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连起来说。
    师:对呀,这在兵法上就叫——以其人之道……
    生齐:还治其人之身。
    师:所以,课文中这样称赞这个孩子——
    生齐:甚聪慧!(板书)

    ▲四读:读出古文的味道
    师:同学们,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还要读出古文的味道!自己试一试,品味品味古文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有的还摇头晃脑,很可爱。)
    指名两生读,整体感觉还不错。
    师:如果我再给你们配上音乐,那种感觉会更美。原意试一试么?
    学生跃跃欲试。
    师:来,我们先听一遍,认识认识这段音乐,想想你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你的朗读。
    放音乐,学生安静听。
    师:再听一遍,然后自己试着跟着音乐朗读。
    音乐起,学生各自寻找着配乐的最佳结合点,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
    生踊跃举手,一生读,虽然与音乐还不怎么吻合,但学生读得津津有味。
    又一生站起来要求朗读课文,在音乐中读得很投入,很美。全班掌声。
    师:读得真好!这个小故事简单、有趣,我相信,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
    学生情绪很高,还没等教师把要求说完,朗朗的背诵声已经响起。
    齐背。

    ▲五读:理解中学习运用
    师:同学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肯定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一篇文章中有一些词我们现在很少使用,或者有的根本就不用,你能找到这些词语么?
    学生认真读课文,画出来,交流。
    生:“诣”“乃”“儿”三个字不知么用。
    生:“曰”“氏”两个字是第一次见到。
    生:还有“之”“其”两个字。
    学生汇报,教师把相关的字写在黑板上。
    师:这些字的意思同学们都懂了,我相信你们也很想试着用一用。看这几句话:
    (教师出示)
    1.这是你家的小猫。
    2.我班的张月十分聪明。
    2.一个学生说:李娟,你的家在哪里?
    选择其中一句试着说说。
    (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老师也参与其中。)
     生:我说第一句:这是君家猫。
    (生笑,一生举手,教师示意他站起来说)
    生:这乃君家猫。
    师:(赞许)其实,“这”在古文中常常用“此”表示。“你”也常常用“尔”来替代。(板书“此”“尔”)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踊跃):此乃君(尔)家猫。
    师:第二句呢?
    生:我班张月甚聪慧。
    师:“我”在古文中还有一种说法,有人知道么?
    (生摇头)
    师:“我”在古文中通常称“吾”。(板书“吾”)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成是——
    生齐:吾班张月甚聪慧。
    (学生很兴奋,感到很有趣,老师微笑点头表示自己的欣赏)
    师:第三句好像要有点难度哦……
    (师边说边环视同学,眼神中留露着挑战,学生们七嘴八舌说不难,边尝试着说边举手)
    生:一生曰:李娟,君家在哪里?
    (学生无异议)
    师:“在哪里”在古文中经常说成是“安在”“何在”。如果换成这两个词,这句话又该怎么说呢?
    生:一生曰:李娟,尔家安在?
    生:一生曰:李娟,君家何在?
    师:如果把“一个学生说”改为“一个孩子问”呢?
    生自由回答:一儿曰。
    师(赞赏的):学得不仅牢固,而且灵活。真好!同学们,古文就是这么有意思,课下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古文读一读,我相信你会有更多地发现。

    师:出示课文插图。问:从这两张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看出了二人年龄的不同。看出了二人学识的不同。看出了二人地位的不同。

   师:我们中国一路走来,有着千年的文化熏陶。孔子的儒家学派注重礼节教育。为什么,杨氏子这样对待孔君如呢?

   生:因为杨氏子甚聪明,孔君如想试探一下他怎么聪明的。

   生:因为杨氏子是个孩子。

    师:在我们中国的发展长河中,有一段时间战乱频繁,《三国演义》知道吗?那三国?后来被司马昭统一了,称为晋国。后又分成许多小国,他们你打我,我打你,他们的生活痛苦异常,正是因为老打架,所以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约束人们的行为和礼节。因此这段时间盛行辩论,开玩笑。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认识了千年以前的杨氏子。下面,我们来个智力挑战怎么样?出示《晏子使楚》,让大家揣摩文言文的意思。

   师:出示译文,师读

   师:总结。

 

群籁虽参差 适我无非新
——评武凤霞老师《杨氏之子》课堂
                                              /吴礼明


  在细细地研味武老师这节《<杨氏之子>教学实录》之前,我曾经静静地想,小学文言课该怎么上呢?这可能是所有小学语文教师都要面临的新课题。
  就这一课来说,文本并不长,只有55个字,它来自于《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的第四十三则故事。所谓“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但要说得深涵智慧而又巧妙得体,也并非容易;而要抓住要害又一语破的,便显得难上加难;何况又要是一个孩子所说,这就更显得难度之大了。
  让人感到高兴的是,《世说新语》里保存了不少早慧孩子的声音,这是难能可贵的。除了课文之外,如《言语第二》的“徐孺子年九岁”、“孔文举年十岁”、“钟毓、钟会少有令名”、“谢仁祖年八岁”、“张玄之、顾敷”,《方正第五》里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排调第二十五》里的“张吴兴年八岁”,而《夙惠第十二》整个部分都是记叙这些超常孩子的故事,我以为这可能是中国历史典籍里集中纪录孩子声音最多的地方了。
  为什么这些孩子如此早慧呢,这可能与他们的家庭与所受习染是分不开的。当然,如果是我来上这一课,可能要摘取这些故事告诉当前的小学生们。但是,作为教育者,我又想这样做的是适当的吗?其可能性的后果是什么呢?是一种知识集中轰炸的快意与凸显教师学问识见的渊博吗?而且,这样做,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说是怎么想的呢?不要忘了,这是小学的孩子第一次接受文言呢。
  所以我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武老师作为小学教育方面的专家处理这一课的巧妙。她将可能对于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的种种地方都作了巧妙的处理,并不惜将彰显教师自身的地方进行淡化。这需要教师忍痛割爱。
  当然,我也注意到,武老师在那个九岁的杨氏子妙答孔君平并未作什么引申,然而在一般风暴课堂上,就我所知,很多教师常常要大肆渲染了。是啊,牵一发而可动全身。为了显示教师的学问,完全可以引用《春秋繁露"五行五事》里所说的“听曰聪,聪者,能闻事而审其意也”来显示这个杨氏子的厉害,并且根据《说文解字》训“惠”为“仁也”来进行一番发挥,以彰显孩子为了维护家门的声誉而迅速地地进行二重思索(其一是感到成人孔君平的说法有问题,其二是如何得体地进行反击),然后将责难巧妙地如太极推手一般拨向想在孩子跟前弄点小智慧、讨点小便宜的孔君平身上。当然,孔君平也绝非凡人,后来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但他这回可能低估了他所面对的孩子。
  这样一来,教师的水平似乎是突出了,但是,课堂上的孩子怎么办呢?在这样的地基上能够显示当前对于孩子的公平吗?所以,我又陷入了教学的尴尬之中。当然,我始终没有忘记,这是第一次给孩子们上文言文啊。那么在“文言猛于虎”的今日,如何使那些正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孩子并不感到害怕呢?如何在他们的人之初便感到这个世界的一切还是那么新鲜而有味,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学习的能动性呢?
  是啊,孩子怎么办呢!一想到这里,我得实事求是地说,问题似乎变得严峻起来。再回到武老师的课堂上,我感到眼前一亮,不得不感叹种种奇妙,所以欢喜之情是溢于言表的。
  我曾经在河南濮阳武老师的课堂上,与《人民教育》三位编辑刘然女士、赖配根先生和施玖铭先生一起感受过她精彩的《检阅》课,后来赖配根先生在年终4000字的总结里破例动用2000多字的篇幅来夸赞(见《人民教育》2005年第12期),这同样也表达了我的心声。这回拜读了武老师的新课《<杨氏之子>教学实录》,感受仍然非常强烈,她的课,热情四溢而极富感染力,既行云流水又干净清洁,所不同的是,于一贯的作风里又平添了一份岁月与人生的静气。在激情轰炸而多少缺乏沉淀的教学风气里,她将激情下潜到语言的深处,这是一次有意识地转变,一次可贵的融合生长。我们看到了武老师对语文的思索,和对教学的执着探索。
  除了一贯不变地从孩子当前的生活出发进入课堂——这一点可从“课前谈话”环节里看出——这回,武老师的课堂对于“语文”理解更深刻了。语文课不再是肆意地拓展,而是玩味于语言,始终不离于语言,并将语言激活,而化为一个个有意思的、看得见的、与孩子们的生活相联系的解悟。这便是“融合生长”。
  再来看课堂的流程。从“课前谈话”里可以看到今日经典如《论语》的教育已经是深得人心了,但如何继接上这样的“有利资源”,武老师总是有办法的,她用了一个“温故而知新”的姿势就过渡到她所上的新课,说——“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显得干净而明晰。
  然后以紧合文言特点的“读”来不断地推进课文理解的进度,既提供指示的门径(如“孔指以示儿曰”),又适时点拨(如“‘儿应声答曰’形容孩子回答的速度很快”),这都显示了教师有意识地引领,这就是武老师所说的“讲解”。但要说明的是,她所谓的讲解又与通常所见的情形大不相同。后者要么是教师照本宣科,要么是查阅字典式的味同嚼蜡地逐字讲解。武老师的“讲解”绝无枯燥而单调之感,实际上处理得非常巧妙,是在孩子的理解到达一定程度而又难以再进一步时教师的“雪中送炭”,既自然又不唐突。这当然需要极高的课堂教学功力了。
  在“再读:读明白”的环节里,又让学生通过自查自阅的方式,自己去书写、领会词义并读懂一个个句子的意思(如“生:我读懂了‘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杨梅是你家的水果”)。在“夫子”这一词语的理解环节上,教师则引导学生去思索、去区别,学会对一个词语或正或反地进行界定,然后再回到文本,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发挥既让人感到吃惊又觉得一切都是风行水上不得不然了。我们看,“他(指“孔君平”)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看到杨梅就把杨氏子的姓联系了起来,而且还说这个孩子是‘君’。这是对人的尊称,能对一个小孩说‘君’的,一定是一个很和蔼的有涵养的人”,这竟然出自一个孩子的理解所得,不能不让人感叹教学的神奇了。自然,在课堂上,孩子也学到了一种学习古文的方法。这是一个兼得的过程。于是在“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环节里,孩子品味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所蕴涵的深层意思便不再是一个问题。
  在“四读:读出古文的味道”环节里,可以见出一位名师对于课堂流程的深刻理解。这时候确实需要放松一下了,而音乐又是宣导人情的非常切当的方式,于是在一个愉悦而“鱼跃”的环境里,由一时思索带来的紧张都渐渐地淡退了,但却为下一个高潮的到来作了悄悄的准备。然后乘其劲势,课堂顺利地过渡到“语言实习”的环节。这是为避免对学生长时间所造成的劳累与单调,及解除对学生因所谓有效的强化而导致的对学习的控制与威胁,所引进的积极而有效的课堂行为。只是这种做法,很多教师还不能从教育心理层面上作更多的揭示。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五读:理解中学习运用”里,我们发现武老师的课堂流程又回到了课堂的起点,即孩子的生活。这个课堂结构是圆形的。这是所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在这一拟环境里,像“这是你家的小猫”、“我班的张月十分聪明”、“一个学生说:李娟,你的家在哪里”等,居然还可以表达得很古雅,这让孩子在感到亲切的同时,又显得非常新鲜有刺激,而正是后者又极大地增强了语言学习的趣味性。
  所以,在相当意义上讲,这一节玩味于语言的课堂又是一节游戏课。其最大的特点即在其游戏性、趣味性。对于教育来说,这样的处理艺术可能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下去。但武老师无疑是作了一次非常精彩的试验。看到课堂上孩子们那么有滋有味地学习古文,对于文言没有丝毫畏惧,我非常感慨他们人生的这个第一课!但是,他们人生的“第二课”、“第三课”该怎么接着上下去呢?
  这第一节古文课,其实涉及一个大问题,即如何读书的问题。一个不会读书的人,他不能够感受到书中的滋味,那么他的生活是非常枯燥、机械而刻板的,这是非常不幸的。而一个没有养成正确读书姿态的人,处处受书本的牵制,那么他的世界也是禁锢的。而读书时如果既能走进书内,并将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变成一片片景象,那么读者就不是一个冷眼旁观的冷血动物。而读书的最大的效用还是智慧地作用于自己的人生,中国人读书一直强调“思悟”,就是所读的书籍要有益于他的身心,这样读书便成了一种时时提升的生活,于是读书便自然有了一种优雅和风味。这一点在课堂的最后环节里,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我有理由为这些孩子感到高兴了。
  虽然这一课还有一些地方的理解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如“杨氏”解,“‘你’……用“尔”来替代”等,但我宁愿相信,这是武老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采取的简化做法。比如一个让人吃惊的、在课堂上一个孩子竟然可以思索这样的话题——一个孩子发问:“为什么‘父不在,乃呼儿出’?这个孩子才九岁,怎么能照顾客人呢?怎么不叫他的妈妈出来呢?”——这就是语言深处的东西,而武老师的回答“女人是不算是人”,正切中了问题,也合乎孩子的理解。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但是,如果我们还知道,武老师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女性这样回答的背后还隐含着一种对于历史上性别歧视的无言的愤怒的话,那么就会感到课堂与人实在是难分的了。这就是个性的课堂,活生生的课堂,教师不是一个局外人,他或她必然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解读。课堂是合乎他或她的个性和生命的生长,而不是外在于他或她的一个怪物。

 

                                   (《江西教育》2008年第1期)
附:《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河南省濮阳市子路小学 武凤霞

    【课前谈话】
    (欣赏中环视学生,同学们做得很端正,眼睛注视着老师。)
    师: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沉思后,有同学举手)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赞许地点头)
    师: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生:与朋友交往,说话要算数。
    师: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
    生:老师说的话比较简练,我们平时说的话要复杂一些。
    生:老师说的话不怎么好懂,我们现在不这样说。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习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
    (生踊跃举手)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温故而知新。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教学过程】
    ▲初读,读通顺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打开书,读一读,看看什么感觉?
    (生读书。)
    生:我感觉不怎么好读。
    生:文章的句子很短,读着很美。
    生: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简练。
    生:有些句子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好。
    师:你说说哪个句子让你不知道怎么读?
    (屏幕显示全文,根据学生的难点链接到相关句子。)
    生:“孔指以示儿曰”这个句子我读不好。
    师:谁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
    (生尝试,但读的都不太正确。)
    师:正确地读法应该是这样:孔/指以/示儿/曰
    生自由读,齐读。
    师: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一会你自己就明白了。谁来把文章读给大家听?
    生读,读得比较流畅。
    又一生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有两个字和第一位同学读得不一样。我相信你听到了。
    生:“为设果。”一句中的“为”,X同学读的是第四声,而Y同学读的是第二声。
    师:哪个读音正确呢?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
    (出示这句话)
    生:“为设果”就是给摆上水果。
    生:孩子给孔君平摆上水果。
    师:“为”这个字在做“给”的时候读第四声。齐读。
    还有一个字音他们读得也不一样。
    生(踊跃):“儿应声答曰”中的“应”他们一个读一声,一个读四声。
    师:在这里应该读几声?
    生(齐):四声。
    师:“儿应声答曰”形容孩子回答的速度很快。现在我们还经常这样用。
    (再找学生读书,然后齐读。)

    ▲再读:读明白
    师: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也很正确,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下面就请大家再认真读一读,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等我们来交流。
    生读书自学。交流。
    生:我读懂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非常聪明。
    师:(欣赏地听完,迟疑思考地——)非常——聪明,这句话中没有这两个词啊。
    生(齐举手):“甚”就是“非常”的意思。“聪惠”的意思是“聪明”。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这里的“惠”是个生字,你会写么?(生上台写,写得很正确。继续汇报交流)
    生:我看下面注释知道了“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拜见”,
    师:好啊,看注释是理解古文最简便的方法之一!“诣”也是个生字,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写,在本子上写一个,互相检查检查。
    (生写字,教师不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尤其是提醒同学们把头抬起来。交流继续进行)
    生:我读懂了“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生:我读懂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师:夫子在这里指谁?
    生:指孔君平。
    师:(若有所思地)把孔君平称为夫子,那——夫子就是指孔君平吗?(自言自语地)如果来得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
    生:(齐)能。
    师:(依然作思考状)如果来的是一个阿姨呢?
    生:(略略思考)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
    师:(追问)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生:(迟疑不敢作答)不行,因为夫子好像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
    (生不语。)
    师:我们来推测一下孔君平的身份。你认为,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相信你能从文章中找到依据。
    生:他应该是一个富人,从图中我们看到他穿的衣服很华贵。
    生:他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看到杨梅就把杨氏子的姓联系了起来,而且还说这个孩子是“君”。    这是对人的尊称,能对一个小孩说“君”的,一定是一个很和蔼的有涵养的人。
    (师点头表示赞许。)
    师:(轻轻提醒)建议同学们不妨看看注释,也许你也能找到答案。
    (生马上翻看注释。)
    生: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写的士大夫阶层的事情。
    师:是啊,士大夫阶层都是为官之人,都是有文化的人,所以他们的朋友也一定是有学问的人。所以,可以称为夫子。再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
    生齐:孔夫子。
    师:孟子——
    生齐:孟夫子。
    师:在这篇文章中,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么?
    生: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么?
    师:有人来回答这个问题么?
    (生沉默,继而又人摇头。)
    师: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
    (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
    (2)旧时放在妇女父姓或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比如嫁给了姓张的人就叫张氏,嫁给姓李的人就叫李氏)
    师:读一读,在这个句子中,你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
    生:选择第一种。
    生:为什么“父不在,乃呼儿出”?这个孩子才九岁,怎么能照顾客人呢?怎么不叫他的妈妈出来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解答?
    生:因为知道这个孩子聪明,所以叫他出来是想考考他。
    师:(疑惑的)你的意思是孔君平把这个孩子叫出来的?
    生:是……不是……(学生吞吞吐吐说不准了)
    生:不应该是孔君平叫他出来的,因为这样显得很没有礼貌。
    生:是管家把他叫出来的。
    生:管家怎么不叫他的妈妈,而叫个小孩子出来呢?
    师:这是个问题。
    生:因为他的妈妈和他的爸爸一起出去了,都不在家。
    师:同学们推测了很多种孩子出门招待客人的原因。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只有男人算是人,女人是不算是人的。所以迎接客人都是男人的事情,儿子再小也是男人,也要出来招待客人。母亲呢?只能呆在后堂,只有丈夫孩子请他出来见客人的时候他才能出来。
    (学生惊讶)
    师:还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又提了几个字的意思,很快就得到了解答。)
    师:既然大家都懂了,那么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
    (生自己练习。)
    生: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很聪明。有一天,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于是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家人给孔君平摆上水果招待他,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反驳说:我怎么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呢?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都来说说这篇文章的意思。
    (生练习。)

    ▲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
    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你知道是哪两句么?
    生踊跃举手。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很精妙,一般人说不出来。
    师: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但是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
    (生思考。)
    师:看来这个问题不怎么好回答,还有人窃窃私语。然后有同学举手。
    生:杨氏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就和孩子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就好像说杨梅是杨氏子的弟弟一样。
    生:杨氏之子明白了孔君平的意思。马上也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连起来说。
    师:对呀,这在兵法上就叫——以其人之道……
    生齐:还治其人之身。
    师:所以,课文中这样称赞这个孩子——
    生齐:甚聪慧!(板书)

    ▲四读:读出古文的味道
    师:同学们,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还要读出古文的味道!自己试一试,品味品味古文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有的还摇头晃脑,很可爱。)
    指名两生读,整体感觉还不错。
    师:如果我再给你们配上音乐,那种感觉会更美。原意试一试么?
    学生跃跃欲试。
    师:来,我们先听一遍,认识认识这段音乐,想想你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你的朗读。
    放音乐,学生安静听。
    师:再听一遍,然后自己试着跟着音乐朗读。
    音乐起,学生各自寻找着配乐的最佳结合点,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
    生踊跃举手,一生读,虽然与音乐还不怎么吻合,但学生读得津津有味。
    又一生站起来要求朗读课文,在音乐中读得很投入,很美。全班掌声。
    师:读得真好!这个小故事简单、有趣,我相信,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
    学生情绪很高,还没等教师把要求说完,朗朗的背诵声已经响起。
    齐背。

    ▲五读:理解中学习运用
    师:同学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肯定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一篇文章中有一些词我们现在很少使用,或者有的根本就不用,你能找到这些词语么?
    学生认真读课文,画出来,交流。
    生:“诣”“乃”“儿”三个字不知么用。
    生:“曰”“氏”两个字是第一次见到。
    生:还有“之”“其”两个字。
    学生汇报,教师把相关的字写在黑板上。
    师:这些字的意思同学们都懂了,我相信你们也很想试着用一用。看这几句话:
    (教师出示)
    1.这是你家的小猫。
    2.我班的张月十分聪明。
    2.一个学生说:李娟,你的家在哪里?
    选择其中一句试着说说。
    (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老师也参与其中。)
     生:我说第一句:这是君家猫。
    (生笑,一生举手,教师示意他站起来说)
    生:这乃君家猫。
    师:(赞许)其实,“这”在古文中常常用“此”表示。“你”也常常用“尔”来替代。(板书“此”“尔”)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踊跃):此乃君(尔)家猫。
    师:第二句呢?
    生:我班张月甚聪慧。
    师:“我”在古文中还有一种说法,有人知道么?
    (生摇头)
    师:“我”在古文中通常称“吾”。(板书“吾”)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成是——
    生齐:吾班张月甚聪慧。
    (学生很兴奋,感到很有趣,老师微笑点头表示自己的欣赏)
    师:第三句好像要有点难度哦……
    (师边说边环视同学,眼神中留露着挑战,学生们七嘴八舌说不难,边尝试着说边举手)
    生:一生曰:李娟,君家在哪里?
    (学生无异议)
    师:“在哪里”在古文中经常说成是“安在”“何在”。如果换成这两个词,这句话又该怎么说呢?
    生:一生曰:李娟,尔家安在?
    生:一生曰:李娟,君家何在?
    师:如果把“一个学生说”改为“一个孩子问”呢?
    生自由回答:一儿曰。
    师(赞赏的):学得不仅牢固,而且灵活。真好!同学们,古文就是这么有意思,课下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古文读一读,我相信你会有更多地发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