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字理识字小课题 开题报告

(2013-10-24 20:15:28)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题研究

安康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时间:20131010

立项号

Xkt2013333

课题名称

小学低年级字理识字

教学方法的研究 

负责人

吴小红 

所在单位

陕西省汉阴县城关一小 

课题研究的
背景和意义

    汉字是世界古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根基所在。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史上,识字教学历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一个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由此可见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近两年来,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师识字教学和学生的识字情况,发现当前的识字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识字方法单调,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不高,学得没劲、心不在焉。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被动记忆,各方面的能力也无法提高。

    2.汉字中的同音字、形近字比较多,低年级的学生容易把一些音形相近的字混淆,学生在运用时经常张冠李戴,作业中错别字太多。

3.我们有些低年级语文教师把“这个字有多少画,这个字是什么结构?”当作了主流教法,我们的孩子习惯了字形结构分析,习惯了死记硬背,他们很少能从识字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学习的兴趣也令人担忧。

4. 识字教学的高耗低效一直困扰着我们语文教师,班上的学生普遍识字质量不高,识字课上的辛苦,可是课后一检查,识字效果不佳。

    在小学阶段识字量非常大,教师的识字教学任务也就非常繁重。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又是以形象思维发展为主,注意力集中和保持的时间不能长久。大量的生字不经常去复习和巩固,很大部分学生存在生字回生率高的现象。一部分孩子在生字学习中,显得力不从心,学习困难很大。怎样化难为易,有效地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果,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效率的方法,使学生自主高效地识字,是我们很多老师探究的问题。为此,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将运用字理识字教学法,旨在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提高识字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字理教学”,会改变人们为识字而识字的的授课理念,会十分有助于师生对语文传统经验的体验,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深层的感受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感受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感受汉字的魅力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升语文素养。

 

课题研究的
步骤和举措

实施步骤:

1.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34月—20135月)

 调查我校一、二年级识字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调查报告;申报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参阅相关教学理论与识字教学专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第二阶段:实验操作阶段(20136---20139月)

    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识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探索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激起学生识字兴趣;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开展字理识字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识字能力的提高。

  3.第三阶段:提高发展阶段(201310---20142月)

    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让识字教学中枯燥识记的现状得到改变,让识字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引导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加强对部件意义的理解,体会汉字意象之美,领悟汉字文化内涵 ,感受汉字独特魅力 ,增强自主识字能力。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优秀教案、论文、课堂实录、教学反思和课件等。

   4.第四阶段:总结验证阶段(20143---4月)

进行调查测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课题报告,举办研究成果展览,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方式

   预期成果:开展字理识字教学后,识字教学中枯燥识记的现状要得到改变,识字课要上的丰富多彩、事半功倍,学生的识字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孩子们在记忆汉字的音形义当中,他们的分析、观察、理解和想象能力得到培养,思维水平得到提高。让所有的语文老师和学生都能领略到汉字的无穷魅力,享受到字理教学带来的轻松和快乐。在发掘汉字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中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汉字的魅力,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呈现方式:

1、课堂展示。

2、实验总结,结题报告。

3、课件、论文、案例集。

4、教学设计、教学叙事和教学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