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研究中期报告
(2013-12-13 14:15:55)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报告 |
安康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
XKT2013913 |
|
|
|
|
|
|
课 题 研 究 进 展 情 况 |
一、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
|
||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
1.有一部分同学不积极主动,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拖拖拉拉,说明这些学生对数学阅读存在畏难心理,缺乏自信心,没有克服困难的决心。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分析其原因是: (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通过多次和学生交流、沟通,才知道学生们真不知道自己因什么而学习。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到学校上完初中毕业就行了,至于上不上高中不清楚,更谈不到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的设计。 (2)学生不知为何而学,导致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强,意志薄弱,在课堂上或是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不能积极对待,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自己,敷衍老师;觉得大千世界,到时总会有自己的位置,不必现在就想未来如何。 (3)学生数学基础非常薄弱,接受能力弱,所以缺乏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数学的兴致就可想而知; 2.学生不会阅读数学课本,对数学知识只是被动接受,不能通过阅读认真钻研、反复思考掌握所学知识。
要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的工作。需要我们认真、细致的逐步培养。经过商讨,我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正式讲课前,布置好课前预习,我们根据教材拟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指出阅读重点,要求学生复习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课本,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在似乎理解状态下阅读教材,可使理解逐渐深化。 ②.继续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用实例来训练阅读能力,通过课堂练习,来提升学生表达思维过程与结果;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咬文嚼字”,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定理、法则、公式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在教学过程中,先对“发现”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大概、整体的认识,然后才用定义的方式逐渐地把它们完善成严密的数学知识体系。要注意“暴露”思维过程,加强对概念误区的教学,使学生避免犯同类错误。即:突出概念“是什么?”和“如何说?”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新的知识点和新的概念时,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通读内容,了解概要,准确理解。在预习阅读过程中建议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还有自己的疑问(或教师设置的疑问)都标识在预习本或者课本上,我们再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仔细阅读有关内容,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疑问得以解决。如学习三角函数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函数部分的相关内容。即:突出各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在“对比”与“联系”中理解、记忆、表达。 ③.启发学生阅读课后习题,充分利用自习时间。 我们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地给学生以阅读方法的示范,按照前面所述的数学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注意阅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如学习数学概念就可以按如下六个步骤进行:通读全文——勾画重难点——质问疑点——联想类比——批阅注释。进而体会概念在解题、课堂提问、同学交流和作业书写中的作用。 突出:数学阅读不仅仅是读,读后还要写。指导学生先要把书“读厚”,把自己的理解和心得写下来,把数学的推理和证明过程中的省略部分补充完整。之后,还要把书“读薄”,数学阅读时常要求对课文进行概括归纳,把有关知识的骨骼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完整的知识体系。阅读时,要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以笔记、注脚的形式记下来,以便以后复习巩固。对一些见解独到的地方,要及时进行归纳整理,写成小论文,以便与他人共享和交流。 ④.利用班会、听先进事迹报告、开展向优秀人物学习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上进之心,从而逐步达到提高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
||
能否按期结题 |
|
||
专家的指导和建议 |
|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4页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