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依恋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读书整理(第四章依恋理论与社会关系)

(2015-11-24 00:06:59)
作者:英David Howe  
译者:章淼榕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CHEN YUN 2015年11月24日整理

 

 

本章介绍依恋的概念,帮助我们理解儿童如何与照料着建立亲近关系。同时也让我们更理解早期遭受糟糕的依恋体验的儿童。

 

依恋行为并非由内在的心理社会需要所引发,而是由外在威胁与危险所导致。依恋所具有的生物性功能就是脆弱的婴儿能够在感觉焦虑的时候寻求到保护。依恋的对象促进了婴儿的安全感,放松的婴儿能够集中注意力探索了解事物表面的样子。应用Hymes所言,她建议:在儿童一岁之内,父母想知道“当发生······情况时,我该怎样做”,对这个问题的指引将是“我该怎样让我的孩子信任我?”

 

新奇对于孩子是一种刺激。儿童收到的刺激和体验越多,他们所建立的模型就越具有灵活性、越有用。不妨将外在环境看作有趣的、可接近的和可值得探索的。开始调查整个世界并为之准备知识(包括人和事)的人,比那些仅仅拥有有限、不完整模型的人能更好的应对。

 

生命的第二年,儿童词汇中开始出现“我”“我的”“不”以及“你和我”。学步儿开始和他们的父母分离并建立更强的自我概念。应用Hymes所言,她建议:父母想知道“当发生······情况时,我该怎样做”,对这个问题的指引将是“什么有助于我的孩子感到更有能力?”

 

安全感与探索,保护与独立:如果儿童想要达到社会性、生理上的合格称职,就必须对环境开展探索和学习;但适应性焦虑以及依恋行为,会优先于做游戏的欲望。依恋行为与探索行为互相排斥。

 

依恋作为一种生物机制,首先要确保婴儿在成人世界的存活。如果一个儿童受到威胁,或者感受到不确定,就会引发焦虑;焦虑会让儿童转向依恋对象寻求安全和安慰。即使儿童受到父母的虐待,假如没有别人可供选择,儿童依然会表现出对父母的依恋倾向。

 

依恋:一个学步儿能够离母亲坐的公园长椅不超过8米的任何地方玩耍,时不时会跑回来告诉母亲一些话或做一些肢体接触,然后又跑开。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明白,如果事情变得困难,还可以退回到安全基地中去。

 

不安全依恋的儿童遭遇挫折,他们不确定是否会有那么一个安全的、欢迎的和充满同情的基地可以回归。他会花很多的精力小心翼翼关注发生了什么,而不是投入到对人、事和关系的了解中。

 

婴儿照顾着应该为成长中的婴儿提供安全和刺激,两者缺一不少。如果仅仅给儿童提供身体上的营养和保护,却没能让他们体验一致的、温暖的人际关系,包括交谈、兴趣和理解,那么儿童虽然身体上得以发言,却在社会、情感和语言方面有所缺失,他们将无法充分应对社会生活的日常要求。

  

依恋行为的频率和强度虽然随着年龄下降,但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依然会起作用,尤其是当人心情低落,感到沮丧或难过的时候。

 

丧失依恋对象:一方面失去了母亲、照顾者;另一方面产生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又会引发依恋行为,但是可依恋的对象却不见了。一方面产生分离,另一方面失去照顾,这两者产生最严重的混乱。

 

丧失与分裂的经验,“悲伤”

丧失与分离本身增强了人的脆弱感、恐怖感,所以悲伤情绪要求得到表达并被承认。任何一种爱的关系破裂或丧失,我们都将体验到分离焦虑和悲伤。

过程周期如下:1、震惊,不敢相信这件事情的发生;2、紧张与悲哀,痛苦、寻找、怀念;3、愤怒、不满和一些内疚;4、混乱、绝望、抑郁和退缩;5、调整和重组。如果顺利,获得解决或解脱。

 

依恋经验与社会关系质量间存在关系:

1、如果拥有高质量的关系,儿童能过学习监控、管理和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感思想,在人际交往中会更有能力应对。反过来,如果依恋关系并没有提供让儿童应付当前情感需求和将来社会经验的结构,那么遭受焦虑时,苦恼情绪增加,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应对苦恼情绪,也无法学习好好理解社会关系,将会体验到更加令人苦恼的经历,产生盘旋下降的循环。

2、婴儿3个月大的时候,比起对陌生人,婴儿会更常对母亲微笑;婴儿6个月大的时候,会将陌生人的脸视为中性的;到了9个月大,他们就将之归于负面的。婴儿的能力将与日俱增,并开始依据经验,根据他人的要求,确定哪些事物将会有所回报、哪些他人的行为在预料之中、哪些做法将会得到回应。

3、产生依恋的关键在于互动质量。例如,一个婴儿显示出对一个玩具产生兴趣,当他去理会这一物体时,一位敏感的母亲会与他看向同一方向,并一起分享乐趣。社会沟通的第一件事确信对方真的加入并且与你交流。你在听吗?你能了解我所能了解的对吗?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这种程度的主体间性需要在出生后几个月时间建立。婴儿看着照顾者的脸,照顾者回望他的眼睛;微笑在婴儿脸上浮现,照顾者边开口打招呼边微笑。这是一种相互的社会认可。一种强烈的、相互取悦的、互有回报的关系,是儿童重要的体验。如果互动质量比较糟糕,那么人的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也将受到损坏。

 

儿童三种气质类型

(1)困难型:退缩、强烈的情绪表达,负面情绪,对改变的适用缓慢;

(2)慢热型:对新情境的退缩倾向,缓慢的实用性,情绪表达温和;

(3)容易型:快速适应新事物的能力、积极情绪占据主导、情绪表达强度低或者中等。

 

研究表明那些认为自己有能力并具有自我价值感的儿童,能与父母建立温暖、有趣和卷入的关系。有证据表明,那些享受完成任务成就感的儿童能建立更为积极的自我概念。感受自我能有力量并被爱,与自我价值感体验息息相关。

 

(吐槽:看完了。大致上讲了早期情感体验中,亲子互动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培养安全型依恋的必要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