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高效备课:教材文本解读的三种视角(第四期自学内容推送)

(2020-04-08 16:58:03)

高新区(新市区)书香致远社团

期自学内容(推送人:黄薇)

(自学时间:2020年4月20—4月25日)

 

 

 

 

教师高效备课:教材文本解读的三种视角

 

深圳教科院 李敏博士

 

引言:文本解读的基本定位

01文本解读与备课的关系

备课包含备学生和备教材,文本解读就是备教材。现在的文本解读很大的源头是教材,教参提供的是普适性的解读,难以兼顾创意、深度、个性等诸多方面,如果只按照教参的模式进行解读,容易陷入到模式化的误区中。而且语文教材是一种文选型的教材,同一篇文章可出现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但其在不同学段教学内容是不一样的,文本解读可以为语文教学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02文本解读与教师素养的关系

很多老师在讲授公开课时总希望讲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技巧和表现形式方面,甚至很大程度聚焦在导入环节上,课堂深度、高度把握不够,课堂效果并未达到预期。可以说文本解读的深度关系课堂对话的效度、课堂教学的高度,关系着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精神发育的进度,文本解读对阅读教学至关重要,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在教师素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03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的解读不同于一般读者的解读,教师不能将个体角度的文本解读照搬入课堂,语文教学中开展文本解读,可从学生、学科、文本三个边界进行筛选。学生边界即指不同学生认知基础和价值观是不同的,文本解读的观点要符合学生特点。学科边界则要注意语文性、教材单元目的等,比如《看云识天气》,可能会有老师解读出来的东西是气象学的,偏离了语文性;再如不同的文章放在不同单元里,编者会有不同的思考,文章解读时要从编者的角度出发,考虑教材对文本解读内容和方向的限制。对于文本边界而言,比如在解读说明文时,要考虑到说明文这一文体的要求。

 

古往今来,文本解读主要围绕作者中心、文本中心、读者中心三种观点,下面逐一讨论。

 

一、作者中心论---

《孟子万章上》 中曾提到:知人论世。即知其人、论其世,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个性、思想、意图、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德国著名哲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文本的意义只能通过重构作者的心理过程而被确定。他认为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重现作者创作心理的过程,只有重现了作者的创作心理,才能找到解读文本的本源。即读者要由当前的阅读心态转向作者的创作。

简而言之,作者中心论的核心是以作者的创作意图作为文本意义的标准。

那么,作者意图究竟指什么?很多时候,是某个读者通过找到的一定的原始性证据得出的推断,论证不一定完善,不一定是作者真正的意图。针对已经故去的作者,无法求证。

文学创作是一个可持续多年的过程,作者在创作之初很可能创作的意图并不明确,又或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诺尔贝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被问及写小说有没有意图时回答道: “有大多数时候有,但有时候不那么清楚,但更多的时候是我本来是这样想的,结果写出来以后不是我想的那个样子,写作过程中有许多我自己也料想不到的变化,特别是有时候意图不那么清晰,也有时候写出来不是我原先想的那个样子。 由此可见,作者意图存在不确定性。同样的创作经历在很多作者中也曾出现过,如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写作过程中,角色被赋予了一种独立的生命力,与创作初衷发生了变化,人物自身获得了性格发展的逻辑。

那么,读者能否完全复原作者意图呢?作者的意图实际上是一个黑箱,很难完全复原。文本解读不仅仅是作者意图的解码,更要拓宽文本自身潜在的空间。

 

举例来比较作者中心论对文本解读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弊端:

正向案例

初中教材中《老王》一文:老王死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一直不安,作者为什么说对老王而言自己是个多吃多占的人,是个 幸运的人

这个问题单纯的看课文不容易找到答案,必须引入文革时期的时代背景,引入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体会到那个特定时代知识分子与社会底层贫民之间的特殊关系,从普通老百姓身上折射出的人性光辉,体会作者特殊的内心世界。

 

反向案例

朱自清《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分析其不宁静的原因,教参中的解释为:大革命低潮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彷徨与苦闷。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不宁静的原因,仅因为这一项么?有没有伦理上、工作上或者家庭生活上的原因?对照后文,也许会得出许多其他的结论。一味地联系创作时代背景,容易受到标签化、僵化的影响。

 

"作者中心论"优缺点

优点:1.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这类表意含蓄的文本作品。2.能够起到索引作用,可以查找到一些相关资料,提供论据避免误解。

缺点:容易陷入僵化解读的死胡同,以作者意图思想为唯一依据,而无视文本、丧失自我,窄化了文本意涵。

 

 

二、文本中心论---

俄国形式主义及英美新批评派都是基于作品文本出发来理解作品及其文学意义的,强调作品本身是一个封闭的有机系统,立足于文本本身来分析文学作品。作者可以死亡,读者也代代更迭,但是文本作为实体却是永恒的!

 

正向案例

《刺客列传(节选)》: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在教参中翻译为的意思,仔细推理,就会发现:表示必要条件,无之必不然,有之不必然;如果翻译为,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根据荆轲刺杀秦王的主观意愿强烈程度,个人认为翻译为更符合文本。

 

反向案例

蒲松龄《狼》主旨理解,如果就文本读文本,大部分将屠户解读为勇敢者的形象。但仔细分析推演文本,可以发现狼就是贪官污吏的化身,不断压榨劳动人民,这一点可通过拓展阅读《狼三则》进一步推断,印证蒲松龄塑造的普通人民的角色,借此鼓动人民起来反抗贪婪的贪官污吏。

文本中心论优缺点

优点:在于能够较好地挖掘出文本中隐含的意蕴;能够客观地理解,避免先入为主的浅见。

缺点:也比较明显。对文本中出现的矛盾处往往无法得以解答,文本之外的更大系统容易被忽视。必须结合作者视角和读者视角进行完善。

 

三、读者中心论---

德国的姚斯认为:读者是文本意义的创造者。对于文本意义的实现而言,作家只是完成了前面一半,需要由读者完成另一半。王崧舟老师也曾说过: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 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 自己开始,从此在开始。可以说,文本解读与读者个人的体验是息息相关的,不可避免会带上自己的思考和视角。个人的多元解读在阅读中是一种必然现象,但也导致个人的解读由于盲目的、自动化的本能,会产生误读,甚至歪曲其基本性质。

反向案例

《背影》中父亲过铁道的情景,学生解读为违反交通规则;《愚公移山》中针对愚公的行为,提出为什么愚公不能搬家、移山行为是破坏生态等的质疑。这类解读偏离了文本自身。

 

正向案例

《秋天的怀念》的解读,可以结合个人的感悟,分析出超出母亲亲情的更多意蕴。比如:传达积极乐观地直面人生苦难的精神态度;抒发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不管是什么样的生命,都要努力活出属于自己独特的精彩和辉煌。这类解读基于文本规约,又融合了自己的看法。

 

读者中心论优缺点

优点:表现为丰富文本的意蕴,实现多元解读。

缺点:也比较明显,因封闭性和局限性,容易过度放大主体能动性,偏离文本自身的规约,解读的平衡需要谨慎把握。

 

基于以上三种解读视角的理论、案例与优缺点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单一的文本解读方法无法全面难免有所不足,而且解读的度有时难以把握,在此基础上提出融贯式文本解读,希望能够追求视角与视角之间的平衡:读者依据自身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以文本本身相对独立的完整表意体系为中心,关联融贯作者原意、作者身世与社会自然背景、读者生活体验,经过综合、周延思考和完整表达得出的对于文本表意的系统、周密认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