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郑州全人心理研究院
郑州全人心理研究院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5
  • 关注人气: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Murray Bowen鲍文代际模型中的八个核心概念》

(2013-07-02 09:17:31)

鲍文的家庭系统理论将家视为一个跨代的关系网络,并用八个相互联系的概念连结起来。这八个连锁概念构成了其理论的核心。

(一)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是鲍文家庭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即是心灵也是人际的,分化具有思考与反思的能力,不是对内在与外在的情感压力自发作出反映。即使面对焦虑,分化的个体也能很灵活和行动自如。由于不同的个体对压力的敏感程度不同,他们在压力下维持独立自治的能力就有所不同,这使得他们有着不同的内在分化程度。

个体发生自我分化的程度反映一个人区分他所体验到的情绪与认知的能力。即个体的分化可以表现为个人的行为不受情感影响的程度。换言之,不论家庭的焦虑程度如何,个人的行为能够遵循其原则的程度也就是他的分化程度。如果个体在情感与认知上达到了最大的融合,那么他的功能就是最差的,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家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可能被自动化或无法控制的情绪反应所左右。他们也无法区分自己与他人,很容易被家中最具支配力量的情绪所影响。这种对家庭存在自动化情感依附的人,会感到从家庭中分化出来很困难,于是就成为影响家庭功能的人,这种不能将认知从情感中分离出来的未分化个体很容易变得情绪化而失去自我控制,没有能力客观进行思考。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个体能够平衡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既有强力的情感体验和自发性的行为,也能够自我控制,客观地看待事物,抵制外来影响。因此,分化就是个体将自己从家庭的情感混乱中部分解放出来的过程。

鲍文认为人的成长都源于内在的生命力,它推动者每个人成为自我控制情感,能独立思考与行为的成熟个体。同时,这种力量也促使每个人与家庭保持情感的联络。所以,没有人能够与原生家庭在情感上完全分离。而且,每个人与家庭的分离程度也要分析自己的角色,客观地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要将所有问题都归罪于他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混乱的情感关系中解放出来,提高自我分化的程度。

(二)三角关系

   在家庭系统中,如果夫妻之间出现冲突,双方或其中一方就可能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此时,为了减轻焦虑,另一个家庭成员就会进入夫妻关系中,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三人互动的三角关系(triangle relationship)。如果第三方只是暂时卷入,或很快迫使双方解决了问题,那么三角关系就不会长久;如果第三方长期卷入,三角关系就会固定化,成为稳定的和难以改变的关系。这种将直线关系变成三角,在家庭中是很常见的现象,它能明显地降低焦虑。例如:妻子常常会因为丈夫的疏远而感到焦虑。在灭有办法通过夫妻沟通减轻焦虑的情况下,妻子最可能采取的策略就是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逐渐形成一个三角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妻子会花很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以减轻因丈夫疏远带给她的痛苦。此时,夫妻关系和家庭情况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夫妻间的情感距离越来越远,母子关系越来越紧密,甚至完全融合,导致孩子的自我和独立性难以健康发展。有时,三角关系会将家庭意外的人拉入进来,形成更复杂的关系网。

一般情况下,家庭的融合程度越高,三角关系就越明显,越强烈。此时,在家庭中自我分化程度最差的成员就有可能受到伤害。为了减轻焦虑,解除不愉快,家庭会依赖三角关系维持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保证他们有一个最佳的距离,使彼此间的焦虑降到最低。

鲍文认为,两人关系是不稳定的,三角关系则是最小的,也是最稳定的关系系统。因此,在有压力存在的情况下,每对夫妻都希望建立稳定的三角系统,以减轻在关系中逐渐升高的压力与紧张。如果焦虑虑持续增高,三角关系无法再包容时,痛苦就会扩散到其他人。当更多的人被卷入时,系统就可能变成一个“连锁三角关系”,甚至引发多重三角关系或冲突。

 虽然建立三角关系的目的是减轻焦虑或痛苦,但三角关系的出现并非只有此一个结果。关系三角化能够冻结关系间的冲突,有时也会增加冲突。

鲍文后来指出,三角关系至少有四种可能的作用:

1)原本平衡的两人关系因为增加了一个人变得不稳定。例如,小孩的出生为原本和谐的婚姻带来冲突。

2)原本稳定的两个人关系因为第三者的离去而失去平衡。例如。由于小孩子的离家,原来靠三角关系缓和的父母冲突再现。

3)原本不稳定的两人关系因为增加了一个人而变得比较稳定。例如充满矛盾的婚姻,因为孩子的出生而缓和。

4) 原本不稳定的两人关系因为第三者的离开而稳定。例如,由于老是预设立场的第三者不在,两人间的冲突会减少。

(三)核心家庭的情感过程

鲍文认为,人们在选择伴侣的过程中,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有着相等分化程度的人,分化不佳的人会选择与他相似,同样融合于原生家庭中的人作为配偶。他们融合在一起,并建立相同特征的家庭。他用核心家庭情感过程(nuclear family emotional process 也称为核心家庭情感系统)来讨论这种家庭系统中的情感力量及其影响。这种力量会反复出现在家庭系统中,并持续发挥作用。但是,这个系统并不稳定,他们就想尽力减轻紧张以维持系统的稳定。核心家庭情感融合的程度越高,焦虑与不稳定的潜在危险就越大,他们也就越倾向于用争斗、保持距离和某个成员的妥协或自我牺牲其功能,甚至以过度关心子女来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

核心家庭成员在彼此完全融合后,可能会有三种症状,表现出有症状的人或者有症状的关系。这些症状大部分取决于家庭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情感力量。

1. 夫妻中的一方出现生理功能或情绪反映的失调,有时甚至变成慢性功能失常。这种表现成为他们解决冲突的方法之一。

2. 长期为解决的婚姻冲突导致夫妻情感疏离与情感亲密循环出现,冲突中的负性情感与亲密时的正性情感一样强烈。

3. 父母专注于有创伤的小孩,并忽略或否认他们自身的分化不足。当孩子成为家庭问题的焦点时,父母关系的紧张程度就会降低。这种孩子的分化程度越低,他因家庭焦虑而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大。

这些症状或问题的严重程度与自我分化不良的程度、与原生家庭情感隔离的程度和家庭系统中存在的压力水平有关。

核心家庭的情感系统也是一个多世代的概念。鲍文学派的治疗师相信,个人很可能在他们的婚姻选择与其他重要的关系中,重现了他们从原生家庭学来的关系模式,并将相似的模式传递下一代。所以,解决的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改变与原生家庭的互动模式。

(四)家庭投射过程

 家庭投射过程(family projection process)主要是指父母将他们不良的自我分化传递给子女的过程。在这个过中,最容易受到影响的通常是与家庭融合度高的孩子。正如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一样,父母对待每个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是有差别的,尽管他们常常会说对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是一碗水难以端平。父母的管教行为会因孩子的功能情况不同而存在显著的差别。一般而言,父母所关注的通常那些比其他同胞手足与家庭融合程度要高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往往是与父母融合,相互依存,但他们比较容易在家庭的情绪压力中受伤。鲍文认为,自我分化不良的父母,由于自身的不成熟而选择将他们的注意力专注于最稚气的子女。

这种家庭投射的历程一般在母亲-父亲-孩子的三角中发生,父母未分化自我的传递常常将最容易受伤的孩子卷入到父母之间,并形成三角关系。这种传递甚至可能在最早的母婴关系中发生。在家庭中,情感最依赖于父母的孩子就是家庭中自我分化最低、最不能与家庭分离的人,也是家庭投射历程中最好的投射对象,最后成为受害最深的人。

家庭投射历程的强度与两个因素有关:(1)父母的不成熟或自我未分化的程度;(2)家庭承受的压力或焦虑程度。

(五)多代传递过程

多代传递过程(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这个概念是指家庭的焦虑情感一代代地传递的过程。他认为家庭功能的严重失调是家庭情感系统延续数代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总是选择与自己有着类似自我分化程度的人为配偶,并将父母投射给他们的情感再投射到他们的下一代(第三代),营造出自我分化程度更低的个体。此时,这些人更容易受到融合与焦虑的伤害。

根据多代传递理论,当一个人的自我分化程度比他的父母还低时,这个第二代的个体就会和父母一样选择一个与自己有着类似自我分化程度的人为伴侣。由于他们的自我分化程度比其父母还低,新家庭的焦虑程度比原生家庭还高。这种焦虑注定了第三代孩子的情感分离程度。如果很多焦虑聚焦在一个孩子身上,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没有能力调节自己的情感,不能成为一个成熟快乐的人。

鲍文认为,在家庭压力较低或生活较愉悦的情况下,自我分化程度很低的人一样可以维持良好的关系而不出现症状,并持续数代。但是,一旦家庭压力较大,在前几代就会出现严重的家庭功能不良。当然,如果家庭中自我分化低的人与一个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结婚,这个过程可能会被逆转。遗憾的是,大多数的人都是选择与自己分化程度相似的人结婚。

在家庭系统中,每一代都会有一个与家庭融合程度最高的孩子,他的自我分化程度最低,容易造成长期的焦虑。其实,这些焦虑来源于父母。因为父母给他们的选择太少,只有服从或反抗。他们的行为是对父母或他人的要求与评价所表现出的反应,不是源于自己的思考。一旦离开家庭,他们就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会发誓要与父母划清界限,不让自己成为父母那样的人。但是,命运往往会和人们开玩笑。人们越想回避过去,过去就越是缠绕他们,让他们成为俘虏并重复过去。

小杨从懂事时起就曾经在内心无数次地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找一个好丈夫和谐相处,不能像自己的父母那样天天吵架。然而,婚后不到2年,她的家也像过去父母的家,天天都有令人烦心的争吵。这让她痛苦不堪,甚至想离婚。

(六)同胞位置

沃斯特·托曼(Walter Toman)受阿德勒的影响,他重点研究家庭星座,出生顺序和同胞位置与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托曼发现一个人出生的顺序,即他在兄弟姐妹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着他的人格的特征。他列举了10中基本的同胞人格类型,例如,老大是比较有责任感的,力求完美。中间的孩子容易被忽视,有强力的被赞许的需求。老幺是被关注被保护的对象,而独生子女可能发生上述各种排行的情况。他还提出,如果婚姻状况越接近小时候的同胞位置(sibiling position),婚姻成功的机会就越大。生长在有兄妹或姐弟家庭中的人,其婚姻成功的机会比家庭中只有相同性别同胞的人要大得多。所以,老大最好找老二结婚,老幺最好最好找老大当伴侣。

鲍文很重视托曼的这些研究,并容易他的一些观点。他认为同胞位置在家庭情感系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婚姻中伴侣间的互动模式与他们在原生家庭中的同胞位置有关,因为出生顺序可以预测一个人在家庭情感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作用。例如老大和老幺结婚,老大会预期自己要负担的责任,老幺正好也会预期有人承担责任,这种婚姻可能会长期保持稳定。若两个老大的结婚,他们都会感到承担责任和做出决定的沉重压力。这样的婚姻可能难以维持持久的稳定。

当然,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同胞位置确定了一个人在家庭系统中的功能位置。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这个位置的功能,它需要出在这个位置的人扮演相应的角色,从而塑造了他们的行为与期望。所以,其作用的并不一定是出生的真实顺序。

(七)情感隔离

在家庭系统中,哪些情感卷入较深的孩子,为了寻求独立,他们会尝试各种策略来抗拒融合。他们可能会离开家庭所在地到另外的地方生活,与家庭保持空间距离;或者不与父母交流,在心灵上建立起藩篱;或者用自我欺骗的方法切断与家庭的实际接触,告诉自己已经脱离家庭的束缚。鲍文将这种想象中的自由称为“情感隔离”(emotional cutoff)。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融合程度越高,发生情感截断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情感隔离常发生于存在高度焦虑与情感依赖的家庭。另外,如果父母与祖父母之间存在情感隔离,那么他们与其子女发生这种隔离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情感隔离是人们处理代与代之间自我分化不良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想将自己从未解决的情感束缚中释放出来。但是,情感隔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解脱。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将与父母的分离看作是成长的标志,通过保持独立来衡量自己是否成熟。他们有时会把情感的隔离误认为成熟。事实上,情感的距离并不代表情感上的真正独立与成熟。他们和父母之间未解决的情感依恋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原生家庭为解决的冲突也不会因为距离上的分开而一笔勾销。

情感的隔离会使人更为脆弱,特别容易受到伤害,一般而言,在应激的情况下,情感隔离越厉害的人越容易出现症状。

鲍文强调,一个成年人必须解决与其原生家庭的情感依恋。如果没有这样的自我分化,家庭治疗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牵涉进家庭冲突之中,成为家庭三角关系的角色。他们可能会对某个家庭成员特别认同,或将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投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当家庭努力抗拒改变并坚决维持稳定时,治疗师很可能会受到伤害。因此,家庭治疗师必须与自己内化的家庭保持接触,并不被其束缚而保持独立。只有这样,治疗师本人过去的未解之困境才不会影响到治疗过程。

(八)社会情感过程

理论构建的最后阶段,鲍文认为社会与家庭一样,包含了未分化与个体化两种力量。在长期的压力下,如人口增长、自然资源缺乏等,一个焦虑的社会就会形成。于是,想团结和想独立的两股相对的力量便产生了。他认为,这样的结果可能就是更大的焦虑与不舒适。他呼吁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做好分化,使得社会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决定,而不受情感的干扰。他也关注社会与家庭之间的相互影响。他承认性别,阶级和种族歧视是很令人不快的社会情感过程(social emotional process)。但他认为,如果个人和家庭有很好的自我分化,就能较好地抵制社会的负面影响。

如果治疗师不能理解每个种族文化规范与价值,他们就会将自己看待家庭的方式强加于家庭,做出错误的判断,得出错误的判断。所以,治疗师要了解和尊重来访者及其家庭拥有的文化与价值规范。

 

以上内容摘自徐汉明、盛晓春的《家庭治疗——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版   P35P4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