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义乌大安寺塔

(2014-08-20 09:15:38)
标签:

星座

分类: 风水知识

     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志和象征,有一类比较特殊,称之为塔。塔分为两种,一为佛塔,一为风水塔,也称文峰塔。佛塔主要建于寺庙中,有僧侣保护和修缮,保存较好,遗留下来的也较多。风水塔往往疏于保护在各种天灾人祸中湮灭。

   佛塔缘起于古代印度,原本是用来埋藏佛祖释迦摩尼的遗骨并供佛教信徒崇拜之用。后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发展成佛塔这种具有东方特色的建筑。风水塔便是仿照佛塔的样式而来。

    风水塔兴起于明朝初期(公元十四世纪),正值风水学说盛行,受此影响。一批风水塔应运而生,几乎每个县城甚至每个乡镇一座,蔚为壮观。风水主要用于堪山理水,补地势,镇水患,引瑞气,塔的建立被视为“地脉兴”而“人文焕”的大事,极受重视。

     在我们现代人的理解中,宝塔的作用更多在于镇妖避邪,比如白娘子传奇中的雷峰塔,风靡一时的《仙剑奇侠传》中的锁妖塔。风水塔在建立之初确有这方面的功效,但镇的是河妖。古代人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旦风雨失调,河水泛滥,农田被淹,家园被毁,人民苦不堪言。人们认为兴风作浪的河妖是罪魁祸首,为了求得风调雨顺不受水患困扰,便在河岸建塔镇住河妖。

     也有些塔是为了弥补地形缺陷而建。安徽旌德县的地形像乌龟出洞,当地人认为如果让龟走了,就会带走文运和才气;又因为县城西南有一座形状似火的梓山,导致城里经常失火,于是修塔以定龟和镇火。

    明朝冷崇在《创建文星塔记》中记载陕西韩城县修剪“文星塔”的原因,在于东北方向的山峰不够耸拔,于是建塔,使风景完善。《山海经图赞》说:“地亏巽维,天缺乾角”,山东阜阳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洼,据《颍州志》记载:堪舆学家认为东南洼而地轻,地气外溢而难出人才,须建塔以镇之。当然,更多的风水塔是为了振兴文运。

    义乌市中心有一处风景秀丽的绣湖,又名绣川,旧时的绣湖水面辽阔。清嘉庆《义乌县志》:“县治西,有湖广数顷,群峰环列,云霞掩映,烂然若绣,湖因以名。” “宋元间,好事者构亭榭,植花木为游赏之地,岁救荒芜。”有八景:“驿楼晚照,烟寺晓钟,花岛红云,柳洲画舫,湖亭渔市,画桥系马,松梢落月,荷荡惊鸥”。旧时湖心柳洲之上矗立一座大安寺塔,岁月荏苒,秀湖水面缩减,大安寺塔已经“退居”秀湖北岸,与明镜湖水相映成趣。

    大安寺塔因大安教寺而名。清嘉庆《义乌县志》:“县西一百五十步。绣湖心之柳洲。旧为尼寺,名普安,在县东北一百五十步,唐咸通八年建,宋治平赐额。”大观三年改为僧寺,为绣湖名胜。明义乌人吴余庆有“云锦重湖烟水平,僧钟隔岸晓闻声。”的诗句。后寺毁塔存。

    大安寺塔建塔原因,有一个传说:从前,义乌有个大湖,但不知何故,湖水经常泛滥,弄得常常颗粒无收。一天,湖边来了个道人,认定泛滥是由水牛精造成的,它是牛魔王之子,爱惹是生非,被逐出家,安身在此。百姓们就用水车排净湖水,最后只剩湖底的水,于是,大伙一齐排干水,将水牛精烧死,又建了一座镇塔,名叫大安寺塔。当然这只是一个戏剧化的民间传说,为无稽之谈。在大安寺塔发现了“孝妻王氏建追荐故夫”、“省幹吴忠翊速生天界”和“庚寅岁建”三句砖铭,结合史料分析,建塔目的是,吴姓家族一位王姓寡妇为了追荐她丈夫“省幹吴忠翊”的亡灵,让丈夫速生天界建造了此塔。

     大安寺塔始建于何年,目前尚有争论。一为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证据是文物部门在上世纪末的加固工程中,从塔壁和塔体内发现大量“庚寅岁建”的砖铭。一为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是由有金佩庆老师提出,发表有《破解大安寺塔的身世之谜》等一系列文章进行了详尽分析。目前两种观点至今未有最后定论。在此文不做判断。明永乐年间顶层倒塌,永乐十四年(1416年)邑人陈永诚倾尽家财,率族人维修大安寺塔,重建了第四、五层,主体大部分仍为宋构。随后大安寺塔历经沧桑,少有人管理,经风雨侵蚀,残损较为严重,顶层因塔体倾斜而倒塌,后又重砌。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安寺塔仅存塔体空筒,塔顶和副阶都已荡然无存  

         1981年5月被公布为义乌县(市)级文化保护单位。

         1996年,义乌市政府进行了维修,临时用砖收顶。楼板、平座等处木结构全都腐朽脱落。地基沉降、塔身往西北倾斜34.5毫米,倾角在0.8度左右。塔砖严重风化,塔体表面酥减,坍塌部位较多,显得老态龙钟。是义乌境内现存最早的砖木结构建筑,是义乌的标志性建筑,具有义乌地标的特殊意义。

        2004年,义乌市文物部门委托省文物考古所古建筑研究专家设计制定了大安寺塔修复保护方案,拟按北宋大观年间砖木结构塔的形状,恢复塔檐、回廊和塔刹。

       2005年11月,邀请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以及结构力学方面专家参与论证。大安寺塔的修复提上了议事日程。幸好在维修之前,得以访塔。

    大安寺塔是一座楼阁式砖木结构佛塔。六面五级,残高26.50米,计划恢复到34.85米。底层原有副阶、腰檐、平座。古籍记载:“其中设梯以通上下层各有门,外列阑干,可凭可眺,遇岁时必然烧蜡炬。”如今这些均成往事云烟,大安寺塔仅存少数木结构,腰檐已经损毁殆尽,栌斗上伸出若干残木,显得摇摇欲坠。内部木质阶梯已无存。塔身上的平座、依柱、阑额、斗拱等砖质仿木结构保存完好。各层壶门虚实相间、隔层错开,腰檐、平座下均用斗拱,塔顶为1996年重建,无塔刹。可以想象,古塔初成之时,雕梁画栋,飞檐挑角,风掠铜铃,叮当有声,下临绣湖,该是一个多么优美的景象。作为江南宋塔的重要实例,希望大安寺塔能保持目前的状态,不要一味的翻新,令古塔失去原有的风味。

浙江义乌大安寺塔

浙江义乌大安寺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