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几何结论方向算术 |
分类: 转载 |
力 的 分 解
2007年10月30日
力的分解
蚌埠五中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2)
(3)
(4)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2)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教学重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按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力作用效果的确定,力的分解。
引入
小游戏
新课教学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力的合力。回忆提问:1、什么样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2、怎样进行力的合成?
如果已知的是一个力,求它的分力,我们就把这个过程称为力的分解。
很显然,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一、探究力的分解
平行四边形定则中对角线表示合力,两邻边表示分力。大家在草稿纸上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多少个以它为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答案是无数种。那么力的分解是不是也有无数种可能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在下面的实验中寻找答案。
探究实验一:斜面上的物体重力的分解
器材:一端钉有小钉的窄长薄木片、橡皮筋和小车。
将木片一端架高,成一倾角为α的斜面。木块上系橡皮筋,橡皮筋另一头系在木片上的小钉上。将木块放在斜面上,观察橡皮筋长度的变化和木片的弯曲形变。
问:为何斜面被压弯、橡皮筋被拉长?
学生总结:斜面被压弯、橡皮筋被拉长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重力。如果只看斜面,好像受到了一个垂直斜面向下的压力;如果只看橡皮筋,好像受到了一个沿斜面向下的拉力。是斜面上物体的重力在这两个方向上产生的作用效果。
故:斜面上的物体的重力可分解为:
垂直于斜面向下的分力
知道了方法,那我们就来练练吧。
探究实验二:细绳悬挂的小球的重力的分解
器材:一端钉有小钉的木板、橡皮筋和小球。小球用橡皮筋,系于木板上的钉子上。球与墙壁间垫海绵。木板竖直放置,绳与竖直方向成角。观察橡皮筋长度的变化和气球的形变。
讨论:如何按作用效果将小球重力分解。
下面我们分组分别探究。
分组探究:
第一组:探究一掌断铁丝中手向下压力的分解。
第二组:探究三脚架末端重物对绳拉力的分解。
第三组:探究砝码重力在绳夹角不断增大过程中的分解。
各组探究5分钟,请一名代表上台代表本组说明探究结果。小结各组情况。
大家做得都很好,都能从力的作用效果上将一个力进行分解,那你知道如何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现象吗?
思考讨论:
1.
2.
3、能从力的分解角度说说拉链头上的物理原理吗?对比斧头要磨得锋利才好劈柴、拱桥桥身的设计,有什么感想?
生活中还有那些类似地应用?(包装纸板折成棱状、书包两肩带成锐角、晾衣绳不能过紧)
汇总结论: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即按力的效果确定好分力的方向,再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求解。
合力一定比分力大吗?(回忆探究实验,分析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3.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合力与分力关系。通过作图发现,分力可以大于合力、可以小于合力、也可以等于合力。
二、矢量相加的法则
到现在,我们知道力不管是合成还是分解都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其实,我们早在学习求位移时就知道求合位移就用的是平行四边形定则。补充介绍三角形法则。
力和位移都有大小,有方向,我们把这种物理量叫做矢量,矢量的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1)力的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所有的矢量也一样。
(2)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的任意解是无数的,但实际应用中,常根据这个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再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和几何关系求两个分力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