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快乐就好
快乐就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81
  • 关注人气: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徂徕山名人故事小编

(2018-04-03 15:47:46)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徂徕山名人故事小编作者:擂鼓石
“徂徕山巅多奇松,蹲岩踞壁皆虬龙。”(清•卢綋《徂徕山歌》)与“新甫之柏”并垂咏歌的“徂徕之松”,也是《诗经》颂扬平阳物华,礼赞平阳山岳的千古名句。“松桷有舄,路寢孔硕”(《诗经•閟宫》)“徂徕之松”与“新甫之柏”共同支撑起鲁国巍峨的殿堂。与此同时,一个文学史上罕见的现象得以产生——平阳境内徂徕、新甫两座大山同时登上《诗经》高雅的殿堂。诚如新泰学者陈新先生所云:“徂松甫柏因《诗》而为名木,徂徕新甫因《诗》而为名山”。,
  徂徕遍山生松,植被繁茂。《水经注》云“(徂徕)山多松柏”,《邹山记》亦云:“(徂徕)尤多美松”。“百丈奇峦百丈松,松松古干老苍龙”(明•戴经《徂徕山》),“松”为徂徕山平添了无尽的灵气和神韵,乃徂徕之魂也。
  徂徕山位于新泰西北35公里,北依泰山,东望新甫。山体为花岗石,号称有72峰,总面积达80平方公里,极顶为太平顶,海拔1027米(位泰安市郊区一方),新泰境内最高海拔864米。“不争岱岳尊,所隔犹咫尺”(清•程云《徂徕》)或许是久居于声名显赫的泰山一侧,徂徕山风光内敛,秀藏于内而不外露。明李攀龙诗云:“域内名山有岱宗,侧身东望一相从”,千万年来,徂徕山好象一位谦谦君子默默陪伴着泰山,以它的清秀衬托着泰山的雄奇,以它的阴柔烘托着泰山的阳刚——徂徕山无愧于泰山的姊妹山、兄弟山。
   在徂徕山众多的景点之中,最能代表它的性情的莫过于“竹溪胜境”。“竹溪” 位于徂徕山西南麓的乳山下,原本为飞瀑垂挂、曲水环流的涧溪,文人墨客见溪旁陡峭石壁上有似竹的天然花纹,加之岩下凤尾森森,而竹最能代表高雅的品位,于是便赋予其“竹溪”之名。竹溪旁有座“二圣宫”,供奉孔子、老子。传说孔子曾游历徂徕,恰逢老子亦在此卧禅悟道,于是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学问,后人仰慕二圣的贤德,遂建宫祭奉。如今在徂徕山的一座山峰上,两块天然巨石自然形成的“孔子问礼”,把当年孔子的虔诚和老子的坦诚表现得惟妙惟肖。
  唐朝天宝年间(738年,)徂徕山迎来了一位旷世奇才—诗仙李白。“北望孤峰插翠烟,青莲到此总留连。”(清•李清濂《游徂徕礤石峪》)李白被徂徕山淡雅清高的气息所吸引,于是举家迁至此地,与当时的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等,同隐徂徕山竹溪,号称“竹溪六逸”。“猎客张兔罝,不能挂龙虎。所以青云人,向歌在岩户。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孔侯复秀出,俱与云霞亲。峻节凌远松,同衾卧盘石。……”即是李白直接写“六逸”在竹溪隐居生活的诗篇。千百年来,咏唱“六逸”之诗文屡见不鲜。元代诗人陈旅在《题竹溪六逸图》中曾对当日竹溪之饮作了生动描摹:“千亩松篁野径开,一溪流水碧于苔。山樽共醉徂徕石,何用杨妃七宝杯。”;明人丘濬亦有诗赞曰:“酣饮狂歌者六子,就中最豪孔与李。”;弱冠之年文名即炳著海内的明万历进士宫鼐诗云:“徂徕山色岱宗连,此地曾经李谪仙。居士竹溪留皓月,大夫松径隔烟寒。”(《九日徂徕山寺》);清乾隆皇帝则有“六逸怀竹溪,高风迷所处”(《望徂徕山》)之咏叹。“六逸”在徂徕山把酒竹篁,举杯邀月,对酒当歌,诗酒唱和,留下了千古佳话,同时也创造了文坛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友情文学现象。
   “独秀峰前落照红,千岩飒飒晚来风。”(清•林杭学《徂徕夕照》)说到李白与徂徕山的情缘,有一处景点不能忽略,那就是独秀峰。“徂徕山翠郁回盘,望里孤峰秀可餐。迥出断烟撑日月,高标清汉插阑干。亭亭每作芙蓉想,挺挺时将拄笏看。至此游人遍着眼,漫题名姓附岩峦。”明代兵、刑两部尚书萧大亨之子萧协中这首诗,极言独秀峰之瑰奇。李白当年身临其境,自然为美不胜收的独秀峰景色所陶醉,他不仅诗怀激荡,而且翰墨逸兴甚浓,于是泼墨挥毫,留题“独秀峰”三个大字,附于岩峦。刻石通高65厘米,字作楷书,兼有隶意,纵逸遒劲,潇洒秀美,在历史风雨和自然风雨的侵淫下,显得苍劲雄浑、大气卓然。独秀峰北崖有金大定十年(1170)石震刻石:“徂徕居士石震,过独秀峰览太白遗刻,有感题于后,婿党怀英偕行。”党怀英为金代泰安人,当时著名书法家,又是李白族叔李阳冰一派籀篆传人,他的鉴定当尤为可靠。“竹溪人去仍留字”(清• 蒋大庆《二圣宫》),“独秀峰”三字刻石,是研究李白在山东的行迹和“高迹隐徂徕”史实的珍贵资料。
   “不挂市朝名与利,且赢高枕卧烟霞。”桀骜、狂放、飘忽不定的李白在徂徕山一住就是六年。这期间,李白畅游平阳山水,流连忘返于徂徕、汶水一带。新泰东都镇酒台村,有李白“饮酒台”遗址一处。据《新泰县志》记载:“饮酒台,县南三十里,左山右河,平地坟起如台,上多嘉树,旧传唐竹溪六逸曾饮于此。按《山东通志》:‘李白与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居徂徕山。’此台去徂徕仅五十里,旧传或不诬云。” “谪仙隐徂徕,浩歌卧林薮”(清•徐田《竹溪饮台》),李白在徂徕一带的活动使这片山水成为诗的山水,频频引起后世诗人的凭吊与追怀。较早留下关于竹溪纪游文字的是金代明昌年间的泰安文士安升卿,他在徂徕题刻中有“访竹溪六逸于乳山”之语,这是最早有关竹溪在乳山下的记录。此外竹溪附近还留有安升卿所书“竹溪佳境”四个大字。金元之际,著名学者许衡、道家鹿森亦步李白踵迹隐居于此,至今竹溪附近还有许氏“演易斋”、鹿氏“贫乐岩”等遗迹。诚如明代著名诗人邱睿《竹溪六逸图》所云:“徂徕山下竹满溪,溪中流水清依依。昔人已往不可见,至今陈迹犹依稀。”
   “青莲最爱徂徕峰,六逸同居第几重?”(明•公鼐《咏怀古迹五首》)关于“竹溪”之地望,还有徂徕山南麓礤石峪一说。其依据为近年发现的湮没百年的清代大学者赵国麟“竹溪”题刻。由于这一题刻年久漫漶,加之僻处深山,难于访寻,自题刻以降,志书无载,更不为后人所知。赵国麟“竹溪”二字勒于礤石峪隐仙观附近,落款“青岩”(赵国麟字)。刻石高52厘米,通宽95厘米。“竹”字取法明代书法家祝允明,“溪”字取法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二字作草书体,风骨烂熳,天真纵逸。
  赵国麟字青岩,号拙庵,泰山五贤之一,《清史稿》有传。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乾隆三年(1738年)任刑部尚书,后迁礼部,乾隆四年(1739年)拜文澜阁大学士,乾隆六年(1741年)因事罢归,在泰城南白峪村筑岱阳精舍而居,他自幼潜心理学,尝设“青岩书院”于泰山之麓,教授乡里子弟,一生著述甚丰,有《云月轩藏稿》《拙庵近稿》《居岱澜源》等传世。道光九年(1829年)与宋焘一起被奉入五贤祠,成为泰山上最后一名被祭祀的儒学代表人物。
   赵国麟“竹溪”题刻的发现,说明“六逸同隐”之地或为礤石峪隐仙观,而非乳山。持此说者认为, “徂徕山礤石峪,其地群峰簇列,一曲水环,掩辋川之图,查霭烟云,断桃源之渡,徂徕第一奥区也。” (《泰安县志》)“六逸”择此而隐,于情理之中。况金代学者安升卿于乳山题刻的“竹溪佳境”四字,书艺拙陋,有后人伪托之嫌。同时礤石峪中亦存多处关于“竹溪六逸”的遗迹,如清代重修“六逸堂”、创修六逸亭刻石、楷书“竹溪”刻石等,近又发现大学者赵国麟草书“竹溪”刻石,故其说自当可信。
   “山近失浓翠,精庐返照明。到门千树合,过涧一僧迎。水石澄寒色,松风起梵声。此时尘鞅客,心迹亦双清。”(成城《宿光化寺》)在徂徕薤山蓝溪之畔,有一座古代名刹光华(化)寺。据元代《重修光化寺碑》记载:“徂徕光化寺者,其来远矣,始创基于后魏,至隋朝而有光化之名。唐有天下三百余年,衣钵相传,宗派不泯。”近年曾于光化寺址出土北魏太和三年(479)羊银光造像题记刻石,可证寺创北朝之说确有史据。北宋祥符七年(1014)赐号崇庆。至金代贞祐之乱,“殿宇堂庑尽为灰烬。”元定宗元年(1246),左副元帅时珍重整寺宇,尽复旧观。益津高诩为撰记碑,刻石至今犹存。清代乾隆、光绪间乡人皆相继增修,形成今天所见之规模。
  光化“寺当山奥,左右两峰如抱,前望诸山,如翠屏遥列”(《岱览》卷二十二)。寺内山门、配殿及大雄宝殿鳞次耸立。大雄宝殿为寺之正殿,共有三间,为硬山前廊式,气象宏丽。殿内四壁绘有清代壁画。东山门内有乾隆、光绪重修碑。寺东南二里为墓塔林,为本寺历代高僧埋骨之所。今元明时残塔犹多留存。
  寺内有古松、古柏各一株,树龄均在千年以上。柏名“三义柏”,一本三株,轩邈竞上,笔立堆翠;松称“蔽寺松”、“一亩松”,状似丹凤展翅,冠盖亩余。松下有山泉流过,淙淙竟日,清人沈桂清《徂徕光化寺》诗“僧卧峰巅阁,鹤巢松顶云”,便是描摹寺松的佳句。
  光化寺东南一里许有北齐刻经一处,石高1.8米,宽2.4米,厚1.2米。正面刻《大般若经》经文,直书13行,每行6—9字不等,每字12—16厘米,经文末书“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造,椿息道升、道昂、道昱、道恂、僧真共造”。东侧直书2行8字:“武平元年,中正胡宾。”。经文下方刻“王世贵”三字。刻石之左,原有“大空王佛”四佛名刻石,今已不见。
  造刻“大般若经”的梁父县令王子椿,还在光化寺东三里许的映佛岩(山)上留下另一处摩崖刻石《般若波罗蜜经》。该刻石气魄更大,雄奇异常。高约8米,宽约5米,状如巨佛踞坐,字为隶书,分上中下三部分,共131字。上部直书二行,刻“般若波罗蜜,经主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其中“般若波罗蜜”5字,字径约40厘米。中部直书4行,刻“武平元年,僧齐大众造,维那慧游、普禧”。下部经文直书14行,每行7字,字径约30厘米,文起“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蜜”,止于“何以故,无念无作故”。
  两处刻经同出一人,皆为隶书。字体结构端庄,笔法古朴,笔划峻厚,气韵高逸。新泰学者姜兴杰对其高超的书法艺术作了详尽细致的评析——其书体并不十分强调隶书的翻挑波拂等形式特征,其隶波往往施之于“文”、“殊”、“故”,“人”等字的捺笔,而且十分肥厚。笔画形态以圆浑为特征,但字形又是方整的,这样的方圆组合,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形式特征。留白疏密有度,所书经文的十四个“无”字,由于布局富于变化,丝毫未有重复之感。“何”、“佛”、“依”的偏旁“亻”,“波”、“洲”、“法”等字的偏旁“氵”,时而杂作楷笔,且揉和有度,增添了艺术美感。在“罗、“明”等字的结构中,又采用了篆书的写法,将篆书融入隶书之中,这在艺术形式上起到了篆隶相融,墨彩厚重的艺术效果,给当时滑向末路的隶书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姜兴杰的评析十分独到,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精当翔实的解说。当代文学家许评则喻其:“运笔轻重、疾涩、虚实、强弱,和谐精当,浑然一体,给人以节奏感,像凝聚在岩石上的音乐和舞蹈。”
  两刻经堪与泰山“大字鼻祖”经石峪《金刚经》相媲美,是历代书法家趋之若鹜的临摹精品。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曾慕名而至,亲手拓片,并将二经收录其著作《金石录》中。金明昌年间安升卿徂徕题记有“得冠军石经于佛谷”之语,足见北齐刻经于金元一代已为世人艳称。至清代,因金石学大兴,遂更驰名书坛。“梵石灵音华严气象;草情篆韵邺下骨风”(今人拟北齐刻经联),徂徕山上的这两处刻石,与泰山经石峪、邹县四山刻石齐名,堪称国之瑰宝,在中国佛学史与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刻经虽历尽沧桑,保存仍大致完好。不仅以其精湛的书法艺术饮誉海内外,而且题识完整,为泰山经石峪和邹县四山刻石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国书法之美,来源之一在有大好河山之助,徂徕刻经,更能使人深悟此理。一处刻于光华寺旁,与巍峨寺院相得益彰;一处刻于光华寺东三里许的映佛山顶巨石上,与矗天而立的壮丽山峰相互映衬。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天然趋成,宜于观瞻,方便传播,有益保护,营造起浓厚的宗教氛围。
   在徂徕山灿烂的历史文化中,人文传说可谓一朵奇葩,秀雅俊逸,为徂徕山罩上了一层浪漫色彩。
   ——在主峰太平顶上,奇松怪石之间突兀一片平坦之地。相传王母娘娘曾在此宴请东海龙王,西坡的天然石洞是仙女们储酒存丹的地方。相传每逢天气晴朗、夕阳西下,太平顶西沿天然石洞内便攒红散紫,金光烁烁,故名“紫霞洞”、“藏宝洞”。唐代隐士王希夷曾在此修炼数十载,年近九十,鹤发童颜,并著诗以抒怀:“徂徕山下是我家,吸露嘘风卧紫霞。几百年来无个事,朝朝座对老松花”。据说唐玄宗东封泰山时曾邀王希夷共议国事,御语甚悦,其仙风道骨令唐玄宗羡慕不已。
   ——“白衣花仙”的传说载录于唐代志怪传奇《集异记》,说的是一位寄居徂徕山光化寺的书生,邂逅一位白衣美人。两情相悦,临别书生以一枚白玉指环相赠,美人出寺院百余步便湮然不见,书生恋恋不舍,缘其踪迹前往寻觅,不见美人,只有一株百合花,含苞欲放,香气馥郁,书生因折取而归。当他回到室中拆去重重花瓣,却在花心中发现了那枚白玉环。至此方知美人便是百合花的化身。书生误杀名花,懊悔异常,恍惚成疾,最后抱着绵绵长恨病卒于光化寺中。
   ——太平顶西侧有一对奇险山峰,当地人叫做“秋千架”,传说是生于徂徕山的泰山碧霞元君荡秋千的地方。所以每逢山雾弥漫,秋千架附近总能听到吱吱扭扭的荡秋千声。
   ——秋千架向上不远便是徂徕山著名的景区—中军帐,相传历史上吴王伐齐曾在此点兵,故名之。“太平寨外春试马,中军帐内夜谈兵”(陈新《徂徕新甫赋》)即是吴王当年运筹帏幄的形象写照。
  中军帐庙前的三株巨松,据传曾为吴王挡雨护驾而被封侯。此类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在徂徕之野、汶水之滨流传不息,成为当地民众味之不尽的精神大餐。
  千万年来,徂徕山像一位高雅的隐士,静静地侧卧在泰山身边。如果说自然造化和“竹溪六逸”的遗风赋予了徂徕山优雅的风骨,而中国历史上劳动人民因反对压迫,抵制盘剥,抗击外侮,在此揭竿而起的历次壮举,又充分体现了徂徕山威武不屈的秉性。
   ——东汉末年,赤眉军曾据此山发动起义,寨山、女智崮等皆因之得名,今山顶遗迹尚存。
   ——北宋末年,金军大举南侵,兵锋直抵泰山一带。山东民众在须城(东平)吴给、奉符(泰安)孙亿的率领下,聚义于徂徕山,数度下山与金兵激战。南宋政权遥授“承议郎吴给充徽猷阁侍制,知东平府;朝奉郎孙亿直龙图阁,知袭庆府”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八)。但由于宋廷一味向金求和,无心北顾,加之金国不断加强对山东的军事扫荡,徂徕义军的处境日趋艰难。建炎三年(1129)七月,金兵攻破泰山诸处山寨,徂徕义军遂以失败告终。
   ——康熙末年,广大贫民为了反对官府的食盐专卖牟取暴利政策,爆发了由盐贩组织的武装起义。曹龙章、王美公等人聚众徂徕山,曹、王自称“仁义王”、“义勇王”,率部频频出没山中,致使“南北道几梗”,并伏击官商,夺取官盐。徂徕南北,一时成为义军的天下。著名诗人赵执信过徂徕曾有“曾为竹溪逸人居,今是绿林豪客穴”的惊叹。传神描绘出盐贩扬威徂徕的气概。康熙六十年(1721)元月,山东巡抚李树德率兵对徂徕义军进行围剿,独秀峰下杀声震天,竹溪绿水碧血染红。起义盐徒虽拚死抗争,但众寡不支,不幸失败,曹龙章、王美公被俘后慷慨就义。事后,李树德疏请在徂徕山区驻扎重兵,以防有变。这场起义在徂徕附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盐蝙蝠”的歌谣数百年后仍传唱不息。
   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皆发端于徂徕,充分显示了徂徕山的浩然正气。
  徂徕山是一部岩岩石书,它记录了华夏政治、历史、文学、书艺、宗教、民俗对它的浸润与影响,留镌了文人墨客的轶闻与行迹,在平阳文化史上占据的地位非同一般。
     家在徂徕山下,以收集古人轶事、诗词为乐,谢布衣书人,知识渊博。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