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干国祥《斑羚飞渡》教学引发的思考:语文课可以这么教,但是不能总这么教

(2013-05-21 16:07:05)
标签:

斑羚飞渡

反思

分类: 教学思考

湖北省仙桃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向爱平

《人民教育》杂志在2004年13——14期的“新课程优秀课例研究与解读专辑”中,刊登了干国祥老师的课例《斑羚飞渡》。读到这篇课例时,我正在山西运城做“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的培训工作。读完课例,我耳目一新,为课例中的处处精彩而叫好,同时也佩服干老师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勇气。但当我掩卷而思的时候,却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语文课可以这么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把“人文性”明确写进《语文课程标准》,并且提出具体的要求,这是语文课程理念的一个重大改革。这一变革得益于始于80年代中期将近20年的“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重要讨论,得益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语文教育实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长期以来,语文教育追求一种极端功利性的工具性价值取向,语文深厚的人文内涵在功利性极强的“语言肢解”中被抹杀掉了,使本应陶冶性情、洗涤心灵、升华情感的语文教育变成了人格健全发展的桎梏。语文新课程改革十分珍视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呼唤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回归,这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看干老师的教学。首先,干老师对文本人文精神内涵的挖掘具有一定的高度。他绕开了人们在课堂教学中一直“误读”的两个“死结”,把课文的精神内涵定位在“灾难中的个体生命的尊严与意义”上,让学生充分“感受‘敬畏生命’这一人类学主题所带来的震撼与魅力”,使课文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更加厚重而富有意义。干老师的这种挖掘是一种睿智的挖掘,这种挖掘使课文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具有了前提和基础。其次,干老师特别注意了“不确定因素”和“生成性”,犹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他以“对话”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对话”中注意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一堂课下来,老师虽然没有任何的答案给学生,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学生对“‘敬畏生命’这一人类哲学命题”已经有了切己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他们带着自己的体验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总之,干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荡,让学生的道德认识得到了拓展,让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升华;同时,让我们看到了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丰富性,感受了学生对人文内涵的独特体验和多元性,是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一次可贵的回归。

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课可以这么教!

 

语文课不能总这么教

 

看了干老师的课例以后,我一直有一种重重的失落感。我总觉得干老师在找回语文教育失落的人文精神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失落”了什么。那么,这堂课究竟“失落”了什么呢?我认为:

其一,在“文本解读”中丢掉了“文本”。我们不妨来简单回顾一下干老师的“文本解读”过程:由伦理故事引入→“空中接力”讲述课文故事→出示“互文”材料感受“敬畏生命”主题。干老师将“文本解读”的重点对象放在了帮助学生“悟道”的“互文”材料上,这使我想到:课文《斑羚飞渡》在教学中究竟应该处于什么地位?语文教学要“解读文本”但是要解读什么“文本”呢?《斑羚飞渡》是一篇写得很美的小说,其自身的文本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所揭示的精神内涵上,还体现在其语言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是一篇“文”“道”兼美的小说。也许正因为作品的这些价值,编者才将其选编为教材的“精读课文”,从文本意义上讲具有“典型性”。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首先要体现课文文本价值,就不能忽视课文文本的主体地位,“解读文本”时必须基于“课文文本”。干老师在反思中从“只读性文本”、“可写性文本”和“互文性文本”三个方面阐释了“文本解读”的含义,但在教学中却过分依赖“互文性文本”,以致于使课文文本失去了它的典型性——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突出,语文课堂俨然成了道德教育资料的“展示厅”。

其二,在“对话生成”中淡化了“语文味”。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努力体现“语文课程本位”,重视“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一句话,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坦而言之,在《斑羚飞渡》的教学中,这种“语文味”被淡化了。自对话理论走入语文教育,“对话”便成为了语文实践又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应该在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但是《斑羚飞渡》教学的“对话”却是在师生、生生和问题之间展开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课文文本被弃之一边,因此,也就没有了对课文咬文嚼字的感悟,很少有抑扬顿挫的诵读(课堂上只在课将要结束时朗读了一次),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实在太少太少。从“生成”的角度来看,教学本来是为了“通过一定的价值引导来帮助学生生成、建构个体的言语—精神(个人的阅读意义)”(见干老师的“课后反思” ),但事实是,学生在精神层面上的建构是丰富的,而语言层面上的建构则显得十分苍白。

为单一追求精神与道德的建构,忽视语文“本体”,忽视“文本”的地位和作用,等于丢掉了语文的“根”。因此,我们的语文课不能总这么教!

 

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

 

从寻求人文精神的回归方面看,语文课可以这么教;从学语文的角度想,语文课又不能总这么教。干老师《斑羚飞渡》的教学引发的,实际上是关于如何把握语文课程性质的思考:语文课怎样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干老师在“课后反思”中说:“在课堂上,一方面,我小心翼翼地避免进行道德的拷问(让学生无条件献身,为一切杂念——保存自己的生命——而羞愧,等等);另一方面,我又拒绝客观化地‘ 冷读 ’课文,避免进行冷冰冰地将道德与意义标签贴在相关文本上的伪人文教育。在左右为难间,难免有失当之处……”干老师的这段话,道出了目前广大语文教师的的心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经历了长时间的论争和语文教学实践的滚打之后,我们的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特点的认识,目前已经比较明确。问题难就难在“统一”二字上。“统一”的难度,不仅仅是认识上的问题,更是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像干老师一样,许多老师虽然“小心翼翼”地寻求着“统一”,但是总会在不知不觉中顾此失彼,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机械分割。

语文课必须这么教——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教学中怎样实现“统一”?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