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榕《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实录
(2013-05-21 14:53:41)
标签:
教学 |
分类: 教学实录 |
丹东十中
姜榕
活动:教育局开展的“万名教师进课堂,千百节精品课展示”的第一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课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关于恐龙的一段视频和图片),这是什么动物?
生:恐龙
师:可是,恐龙在6500万年前就灭绝了,大家是如何知道的关于恐龙的各种信息的呢?
生:恐龙化石
师:,对,七年级我们曾经学过《化石吟》,好,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当你看到这样一则文字材料,请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则消息的主要事实。
生答:南极有过恐龙(恐龙在南极生活过)
师:当你知道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师:当你知道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
生:植物传播等把恐龙蛋带到了南极。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去看看他针对这样一则新闻,产生了什么问题?
师:预习检查:
请各学习小组各出一名代表回答问题:(大屏幕展示)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本文的作者阿西莫夫是
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
小说家。
生:回答很准确,教师给予肯定。
师:我们初读课文:
请各组各出一名代表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在文中找出作者的问题。
生:明确作者提问及找出作者对问题的答案。
从而确定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师图片展示)
师:之后,作者大篇幅为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引出下面的讨论话题。
师:再读课文,分组讨论:(时间3分钟)
1.)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2).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生:讨论后明确答案,教师课件展示
师:让学生提出质疑问题‘适时加以引导解决。
师:教师提问:恐龙为生物学范畴、“大陆板块”理论为地质学范畴,他们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
生:回答
师:利用大屏幕引导,进而明确了本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思路。
发现问题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师:进一步请同学沿着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找寻说明方法。
生:回答踊跃
师:在学生寻找的基础上,再出示几道题考察一下。
说明方法的判断
生:回答快准
师:进一步品味语言,出示句子
生: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生动易懂。
师:本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明确:首段,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师:文章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学,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师:拓展延伸
“事物间是有联系的”请举例说明
生:学好语文对学好其他学科有着重要作用。
生:人们根据苍蝇的复眼发明了照相机。
生:鲁班发明锯受了某种草叶的启发。雷达的发明受了蝙蝠的启发。
……
师总结归纳:大家说得很好。我们还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就更有意义。今天学完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学会了事物间是有联系的。学会了该用联系的观点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生: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生:复习了说明方法,体会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
师:布置作业
1.将课堂上关于“事物间是有联系”例子的发言整理在笔记本上。
2.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
“板块构造”理论
生物学
不同学科领域之间
地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