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与童年是一个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2022-04-23 18:49:11)故乡与童年是一个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在北辰小学首届“星光”读写节上的讲话
陇上犁
那时候,我们家家都养着两头牛,养牛不是用来挤奶或吃肉,而是生产工具。父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在地里营务庄稼。我们那儿的红土地非常硬,要架一对双牛才能耕得动地,这就是所谓的二牛抬杠,属于当时的生产力。从大集体的生产队劳作,变成了一家一户的生产单干,乡亲们的干活热情格外高涨,土地也很给力,家家户户一年种的粮食,两年也吃不完。父亲常说“人哄地一天,地哄人一年”,犁耕不到的沟沟畔畔,他都要用头挖一遍,种上庄稼。那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国家的物质尚不丰富,当然,比起困难时期的六零年,我们这一代人还是算有福的。有一个令人心酸的传说故事,说大人给孩子讲三年困难时期,没有粮食,吃树叶荞皮充饥,孩子天真的问:“咋不吃肉来”?这也反映了那一代孩子想象力的贫乏。那时高考已经恢复,但祖祖辈辈在务农,孩子们小学毕业,能够放牛耕地,家长往往就不让读书了(当然,有的学生也不大喜欢念书)。家庭条件相对不错的家庭,或者能认识到知识重要性的父母亲,就让孩子去马元街上的初中念书,偌大的一个村也就那么三五个能上初中的学生,他们要在家里背上柴、面,在租住的房屋里自己用小泥炉做饭,常常饭没有做熟,脸上已成了小花猫。距我们村40里外的黄渚关,有白银公司在开采铅锌矿,一些稍大的少年就去矿山打工,每月挣回来不少钱,惹得念书的我们也非常眼红。在我转学进县一中读书的那年,与我最要好的一个广德同学,去了黄渚关矿山,下坑道背矿。我在周末或者假期回家,就跟父母亲学耕地种田,慢慢地,我一个人也会赶着牛犁地了,但汗水常常蒙住自己近视的眼镜片。此时,我知道,如果我不发奋努力,我还会像祖祖辈辈的父老乡亲一样,耕耘在老人山上,在土里刨食吃,以一个无人知道的农人身份终老家乡。在我的发奋努力下,高中毕业的当年,就考上省警校去兰州读书,毕业后吃起了公家饭。
我不厌其烦地对我的故乡及童年读书经历作一叙述,是因为我觉得“故乡与童年是一个人永远的精神家园”。现在,我在小县城工作,我的孩子也脱离农业生产,生活在了城市,他们像今天的你们一样,不再从事桑麻劳动。或许你们的父母也在外打工,脱离了农业劳动,我们农村有的土地在撂荒,我们在吃着转基因食品,打农药的蔬菜而又害起许多稀奇古怪的病……,是啊,工业化、城镇化的今天,令我们这一代人感慨与感叹的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做为学生的你们,缺少我们小时候割草喂牛捉蛐蛐的那些童年经历。你们成天被过多的作业以及父母亲望子成龙的兴趣班所左右,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因为现代社会的竞争太激烈了,因为你们将后以来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但是,同学们,成长的路上任何时候都有危险,我的那个叫广德的同学,在黄渚的一次矿难事故中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所以,广大同学们要远离危险,健康幸福成长,完成好你们宝贵的小学童年时光,我认为除了遵守交通规则、文明规范上网、拒绝毒品、遵守社会公德外,我给同学们提四点建议与希望:一是要有健康的心态,社会是个万花筒,学校也不例外,学生就要比学习,不比吃的穿的,更不攀比谁是“富二代”还是“官二代”,因为人生的每个阶段的任务不同,但都需要我们努力才能完成好。二是要有良好的习惯,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能认真听讲、自觉完成作业的学生,肯定是个好学生,当然,有这样习惯的学生,肯定还有足够的时间看电视玩耍,因为他们注意力集中专注,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三是要有渊博的知识,这个就是大家要视野开阔,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要放眼社会与大自然,从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塑造自己的爱好。四是要有强健的体魄,同学们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不挑食,勤锻炼,大家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的同学有体育特长,有的有艺术细胞,将来都会是社会有用的人才,国家的栋梁。
在此,借世界读书日,与同学们互动一下,你们知道西和有哪些作家诗人吗?或许限于年龄与阅历的关系,你们不知道,但你们学校长期坚持的“繁星读书会”举办的很不错,你们的赵文校长与广大老师为你们付出了不少心血,今天,也有热心的本土作家、诗人捐赠了他们的作品集,希望你们在课外能仔细读读,更希望不久的将来,你们之中能冉冉升起一个个未来的大作家。
谢谢大家。
202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