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请客》教学评析:
新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冯革琳
今天中兴路小学的洪婷老师在大学区的活动中上了一节计算课,课上老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这也正是加减混编的意图所在,继而又让学生操作小棒和计数器探索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达到本课的另一个目的: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从总体上来看,洪老师对教材理解到位,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重点突出,难点得以顺利突破。环节清晰,层次分明,教学目标良好达成。这节课主要呈现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洪老师舍得给学生时空,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探索算理,为抽象算法提供物质支持。《2011版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应该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洪老师的课堂我们看到了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有操作,有思考,有交流,有合作。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洪老师组织了说一说、摆一摆、拨一拨、认一认、算一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交流习惯,表达习惯,我们看到了洪老师正带领她的学生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
其次注重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抽象。计算教学很重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2011版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里面就有运算能力一词,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这方面取得过一些的成绩和经验,但却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运算能力的理解不全面,认为只要交给学生计算法则模仿去算,多练就行,没有探索的价值。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易出错,因为学生不理解其中的算理,只机械操作而没有发展智慧,忽视了运算的思维素质的提升和发展。学生则错误的认为:计算法则的学习就是按照法则算,没有任何挑战的意义。久而久之,形成计算只知方法,却不知其算理,缺乏计算学习的兴趣,更不能对其计算原理加以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课标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指出:“如果教师只教给学生很多知识,知识在本质上是结果,而没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没教给学生获得这些结论的方法和思考路径,学生是永远不会有创新精神的。”
计算法则、公式通常都是以现实情境和具体计算为起点,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教学时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的,因此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必须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经常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合情推理的模式推理得出的。而把这些法则应用到实际中去又必须经过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则是演绎推理的过程,也就是说,运算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两种推理,运算也是一种推理。提高计算能力,必须让学生在计算法则的学习时,主动探索算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思维方式,运用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形式得出计算法则,这样才能充分理解算理,运用时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在数学中发现结论比证明结论更重要,培养合情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洪婷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整十数相加减的算理,通过找各种算法的相同点抽象出算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从而发展了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最后一个特点就是算法多样化。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不尽相同,多样化既是学生思维水平差异的反映也是思维角度差异的表现。多样性正好满足差异性需求,这也是课标的核心理念:“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多样化也是思维互相补充,启发智慧的良机。
提点建议:
1、及时沟通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的关系,操作是为了算理直观,是为抽象算法而做的准备。学生在十位上拨完珠子,启发学生想如果口算就是把谁和谁相加。在算理和算法之间及时架起一座桥梁。学生的操作就是为了获得算理,算法就有了依据。而不应该把他们割裂开来。
2、教学节奏要把控好,加法用时很长,而减法用时太短,匆匆忙忙收场,造成后面的减法练习出错稍多的现象。计算教学要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大量练习,获得能力。合理安排统筹兼顾,重视算理没有错,但必要的联系也不可缺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