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选杰|我读《昆明的雨》

(2019-10-22 11:37:57)
标签:

教材解读

教学用

阅读

我那书(《中学生内驱型写作新教程》)里有个注释,把汪曾祺印成了汪兽祺,许多读者表示很伤心。我这里道个歉,也作个补偿——现在我就谈谈汪曾祺的《昆明的雨》。

 

如果,《昆明的雨》以“我想念昆明的雨”开头,以“我想念昆明的雨”收尾,这是多么圆融、饱满的艺术品啊。就好像一个左括号,再一个右括号,让人感觉非常的雅致与完整。这或许是许多老师的愿望。但汪曾祺就是不这样,汪曾祺在左括号前加了一段文字,说这样开头才好呢——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按上这个开头有什么好处呢?随意啊,自然啊。有的老师也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但内心里还是不接受,他们心里说,这有什么好的,还不是去掉好啊!一个左括号,一个右括号,清爽、精致、圆融。

我的审美体验与这些老师是不一样的。我喜欢汪老的开头。就像我不太喜欢有城墙的城市——比如临海,而是喜欢那些没有城墙的小城一样。那些没有城墙的小城,它的外面也有一条小溪的吧,但即使有也一定没有护城河的凶猛与威武。只要不是雨季,小溪就是小溪,断断续续,阳光照下来,有一搭没一搭的闪亮。没有城墙——更没有城门了,你是可以随意从哪个方位进入这个城市的。我不喜欢括号,不喜欢城墙,城墙是边界、是封闭、是关于烽火的记忆。

我承认规整、圆融是艺术风格,但它往往与对称、封闭结合在一起的,往往是审美的初级经验。

我还要提醒老师们,《昆明的雨》是散文,而散文这个文体是最自由的,死板与封闭是它的大敌。

所以,如果把开头作画的事砍掉,表面上精致了,其实是有斧凿的痕迹的。

这样开头另外的好处是,作者由画切题写了昆明的雨的总特点——“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是浓绿的”后,立马像流水一样带出了写“仙人掌”与“菌子”的段落——他就是按照画上的内容一个一个写出来的呀。

但这样问题来了。画里的内容就是写作提纲,好处是严谨,读者明明白白,坏处呢,这样很死板哦,我刚才说了,死板是散文的拉登——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画上的内容写光了怎么办?文章就结束吗?

还是看看汪曾祺是怎么处理的。的确,他以画起笔,画里有什么他就写什么,非常自然、清晰!事实上汪曾祺是个追求秩序与和谐的人。他写日常,写日常里的琐碎,把什么都写得很有味——这不是和谐是什么——和谐几乎成了他文章的风格。和谐是以秩序为前提的,所以,这样“按提纲”写下来,他是不反对的。但他心里清楚呢!这样死板的写法不能太长哦。他也知道,画里的内容写没了,但文章是不能结束的——如果这样,天那,这还是文章吗,呆板得像块石头。怎么办?跳!

“跳”是对现有秩序的一种挣脱,但这又不能“跳”得很远。否则就会影响整体上的和谐了。我说过,汪曾祺是和谐的,他不会逃逸,他只“小跳”一下,俏皮地“跳”一下。就像我在华中师大学习,我听了一、二、三节课了,第四节我不想听了,我要逃课了,但我没有逃远,我只是到隔壁的武汉大学去晃荡了一下,另外,我没有教唆那里的学生跟我去抢银行。

“跳”是灵动,“跳”是一个人的趣味,否则人生太实了,没劲。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BfrhB3Vhy6z5kJBsZIWXMGsfOrOxR7B138via9tHy52kTAJ2oic7MLsMIGKicRDBExfWqfjqLqETibeLfScmr57E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现在,我重点说说《昆明的雨》里的“跳”。

其实,有一个问题大家很关心:文章题目是“昆明的雨”,但写“雨”的文子也太少了吧,怎么都写仙人掌、菌子、杨梅啊、杨梅小囡啊、缅桂花啊、缅桂花的女主人啊,还有写自己雨中喝酒思乡的事。有些老师心里还堵着,还想不通:文章怎么可以这样写呢,离题好不。我说,你死脑筋好不,从雨“跳”到与雨有关的人、事、物,这叫跳跃,是灵动。谁像你那样“死”啊,可以换一种审美思维了。

我还是重点讲讲文章当中另外两处“跳”吧。

第一“跳”在哪儿呢?在“杨梅”这段。

这里为什么“跳”呢?不得不“跳”了。因为内容写没了呀。当聪明的读者正要替作者担心——菌子写好了,你没得写了吧,作者“跳”了。谁说没得写啊,我写杨梅啊,我写卖杨梅的女孩子啊。

所以,这一“跳”作者心里有数的,好轻逸哦。

我们欣赏了这种轻逸的跳跃姿态,现在关注这一“跳”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好美的画面哦。一个微雨后的清晨,空气清爽且绿漾漾的。一个女孩子,花的帽花的鞋,捧着像烧得炽红的火炭的火炭梅,“卖杨梅——”,声音娇娇的。你的心头难道不痒痒?

现在我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在《中学生内驱型写作新教程》里说过描写,说描写是一种过滤,作者只写自己需要的。那么——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为什么光写她的头与脚,而身上大面积的衣服都不写?

写杨梅主要抓住什么来写的?

你头脑里映出来的画面是什么颜色的?

回答这些问题不难。作者抓住颜色来写的:这红红得多么的“跳”啊!

我再问你:作者为什么要抓住颜色抓住红的颜色来写呢?

问答这个问题应该与前面的阅读体验结合进来才行。老师们,当我们一路看下来,从没根的仙人掌、到各种菌子——什么牛肝菌、干巴菌,色如牛肝(熟的吧)、牛粪、马蜂窝,乱七八糟的,这些色泽都是以暗淡的褐色为主的,你的眼睛是不是有点厌倦了?

是的,作者怕你审美疲劳了,就来点亮的,红的,火红火红的。

    不是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吗?画面不能太暗是吧。

真的,当我看到段文字的时候,感觉眼睛、心里都舒畅的很。我太佩服作者的这一“跳”了。

如果说前面主要是一个超级吃货在“介绍”的话,那么从杨梅开始,作者注重色彩与画面的“描绘”了。

杨梅写了,写缅桂花。缅桂花又叫白兰花,白兰花当然是白的罗。树很大,花很多,白花花的一片。这个白的好像是上面几抹红的衬底一样,使红的更红,同时整个画面却是素雅的,不腻。

我从色彩入手审美。许多老师往往不服,觉得这是不是有些牵强。那么好吧,我再举一例。文章倒数第二段里的一句话: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

 

大家注意括号里的话。从句子的流畅度上来说,括号需要的,括号表示把括号里的文字暂时排除在外——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这样句式就整齐了。那么,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不把括号里的话去掉呢?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是的,作者认为很重要!你想,红的酒装在绿的杯里,温软(酒)与粗糙(土瓷杯),这种美学搭配是不是很销魂啊。所以,老师们,今后不要认为括号是补充,可要可不要。这个括号好神奇啊,不影响整体,却强调局部。作者说,不急,停,停,想象画面。……汪曾祺本身是画家,他的文章对色彩、质感、画面是有追求的,现在你信了吧。

 

接下里的一“跳”在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段作者写自己雨中思乡。这一“跳”幅度比刚才这一“跳”大多了,而且反方向“跳”的!

上一段的末句是这样的: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这一段的首句: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直接对着干!

前文全是“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的特点的写照,整体上明亮、愉悦。而这段呢,却是湿漉漉的!黯淡的!

汪曾祺这一“跳”真顽皮啊!

汪曾祺说,文章的语言像树,内部汁液流淌,一枝摇而百枝动;文章的语言像流水,是不能切断的。好吧,那我就把这一段一句一句的讲给你们听吧,看看它们是如何流动的。我把原文抄上,还是用点评的形式吧,因为他们太整体了,我不忍心把他们分开——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首句总起,全段灵魂,作者直言告诉读者我们他要写乡愁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第一次渲染,但这次没有铺张。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有文学修养的人,这时你的心就潮湿了。“君问归期未有去,巴山夜雨漲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循环封闭结构,就是难以排遣的思绪……酝酿、发酵、越来越浓郁。你不妨把它开启到单曲循环模式,多读几遍,看你受得了不。我感觉到这句作者没有铺陈,是因为开头如果多写,文气会太粘滞了——但作者同样的不会放过你的。再看下面吧。)我有一天在积雨(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湿漉漉的地名!)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雨水!满池!!),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悲伤的故事!),雨又下起来了(这两句真潮湿啊,到处是雨!且注意,这两句的重心是“雨又下起来了”这几个字,就是我干了什么什么,“雨又下起来了”,作者强调的雨!他一定要淋湿你的!两个句子中间用逗号也可以的,重心在最后六个字!)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酒!酒一来,氛围就起来了。雨、酒、思念,绝搭!)(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几乎与前面的句式一样,重心在“雨下大了”!前面是“雨又下起来了”,这里是“雨下大了”。“大“起来了。我说过,汪曾祺是不会放过你的!他要把你淋透!)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不是闲笔,继续渲染!是写时间的停止!!脑袋反插在翅膀下,一动不动,写停止有比这个更好的句子吗?世界静止了,雨声,思绪在弥漫!)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更不是闲笔,少见的大木香花,把“院子遮得严严的”,这是封闭的空间——与李商隐的那首诗的结构一样,思绪是挥发不了的,只有越来越粘稠。)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读者的心老早就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要坐的,必须坐。文章也不能马上收尾的。要有余味)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对整段文字的总结,结构圆浑啊。诗总结,雅。“浊酒”、“雨沉沉”给迟钝的读者一个最后的提醒了——这是写思乡的!)

(汪曾祺说语言是流水,不能隔断的,你有体会了吗?)

 

浓墨重彩,反复渲染,一改风格。这一“跳”有点惊险啊!

“惊”是有的,“险”是没有的。这段文字对全文来说占的比例不大,尽管是如此的湿漉漉,但它也不改全文的总基调——“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非但不影响,还有好处呢——它让我们感觉到文章灵动的同时,突然感觉一下子厚重起来了。我想,正因为如此的用情,昆明的雨才是“丰满”的吧,昆明的雨就是汪曾祺在昆明的所有岁月。

跳跃不失平衡、灵动又厚重,这才是这一“跳”的魅力。这一“跳”太惊艳了!

但文章显然不能在这个地方结尾的。这一“跳”是往相反格调“跳”了,如果在这个地方收尾了,那真的是有损前面的格调的。不过,这个不是问题,一个方面的原因是这个一跳在格调上虽然与前面对峙,但本质没有走太远的。另一个是他是汪曾祺啊,对汪曾祺来说,这个太简单了。既然有这担忧,那就回来吧。加上一句话就好:

我想念昆明的雨。

收尾了。

前面是在昆明的雨里想念家乡。

这里是在家乡(吗)想念昆明的雨。(呼应前面,回到主基调。)

两个时空相向叠加。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总想象自己拿着两把大板刷,左手一把,右手一把。左右两把都浸了颜料,滴嗒嗒。我还想象左手是酱紫的,右手是墨绿的。我虽然都能够看得见我的两只手,但也清楚的知道,我的两只手分别处在不同的时空里。

唰——,唰——

左一下,右一下。爽!于是不同的天空里就有了湿漉漉的紫与黄。两个天空都是亮的,两个天空在叠加。最后变成了一个天空,变成我们自己的彩云之南的白云蓝天。

     

    老师们,当我把两个“跳”讲完的时候,发现文章也结束了。我上面的发言涉及到文章的结构、但更有语言和审美的。我就讲自己的阅读感受,它不是欣赏与批评,所以,如果有题目,它应该是《我读<<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宋体;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昆明的雨>》。

散文是自由的。汪曾祺的文章是散淡的,散淡是自由,它流动,不呆滞;它随性,不规板。大家切不可以以传统审美经验要求它。我希望我说了这些后,大家对《昆明的雨》的美有了新的发现。谢谢大家。

 

(根据在第四教研区上的发言整理,113日修改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购买周老师专著《中学生内驱型写作新教程》请扫——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BfrhB3Vhy6z5kJBsZIWXMGsfOrOxR7BJVrS7prWKnaiaQvIN35t5aibicJRGwHLtzZeHTn51zK7KpskvNnY4L3k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BfrhB3Vhy6z5kJBsZIWXMGsfOrOxR7B138via9tHy52kTAJ2oic7MLsMIGKicRDBExfWqfjqLqETibeLfScmr57E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本书是中学生写作教程。从动机驱动到文体规范,从内容获取到成文、修改、发布,为学生、教师提供写作全程知识。信息传递简捷、生动、有趣,融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游戏、实验、观影、听歌、阅读、写作于一体,可读性强。知识呈现与活动设计依循学习规律,操作性强。


“让写作有路可循!”王荣生教授作序推荐,“作文不是学习‘蛋’的知识,而是学习‘下蛋’的知识。”本书教你如何“下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