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之“鹿”(转载)

分类: 悦读 |
我对甲骨文的“鹿”字,可以说情有独钟。原因也很简单,太美了。甲骨文的“鹿”字在商代写法并不规范,然而,无论怎么不规范,字的形态上各有所长,有一点可以说是很肯定的,表现出鹿的精髓:美丽、机灵、善于奔跑和跳跃。
现在世界上似乎有个定论:弱肉强食。弱者肉也,强者食也。如被“吃”掉,自然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想一想,中国还有一个词叫“以柔克刚”,它似乎不承认“弱肉强食”。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弱者战胜强者,也是客观存在的,强者被食也是有的。
http://s10/mw690/001lc7azzy6Jzh6ULSFb9&690
有一天随手翻开过去所搜集的甲骨文资料的时候,又看到了“鹿”字,这个鹿字是不止一次被翻阅过,每次在翻看到这个字的时候,总是在细细的品味,慢慢在欣赏。很喜欢这个字被创造出来了。这次翻开这个字的时候,我的眼光却发生了异样,似乎看到了小鹿虽然在静止的站立着,但大眼睛在闪动着灵光,灵敏的大耳朵在监听着什么。我们的先人真伟大,只几根线条就把事物的本质表达的淋漓尽致:我相信在三四千年前,那个时候的“弱肉强食”“以柔克刚”这两个词我们的先人还没创造出来呢。但,这两个事物肯定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先人在创造“虎”和“鹿”这两个字的时候,不仅仅形似更是神似,反映出不仅仅这两个动物的存在,(这两种事物也是客观存在的)。“虎”字老虎要张开大嘴,以示强食者是也。“鹿”字的鹿,刻画的还是个小鹿,当然是个弱者,并没有因为是只小鹿而就要为人鱼肉。大大灵敏的耳朵,机灵聪敏的眼睛再加上高挑的双腿正是是战胜强者的利器。
灵感有了就有了作画的欲望了。在这幅画面的中心是个甲骨文的“鹿”字。是甲骨文原字形放大而已,因为它已经很完美,无需我再动点什么手脚了。鹿字的后面则是以抽象的手法,加以现代构成的原理表达奔忙的老虎。老虎仅仅是通过老虎不同部位的虎纹特征以示奔忙中的老虎。再加上倾斜式构图,用以加强运动中的老虎更加动感,更是彰显宁静中小鹿更从容不迫。在对比中相互衬托各自的优势。而不是弱肉强食。
作品是已经完成了,旁观者站在这幅画的面前有什么心态还不知道。一天,来个六岁的小客人,看到画后立即喊道:“妈妈,小鹿。”又抬头看看他的妈妈,手指指向了他看到的小鹿接着说:“是梅花鹿。”令我惊讶,他是怎么看出来的是梅花鹿呢?经他这一喊,我也感觉那是只梅花鹿了,至今我还是感觉那是只不仅是鹿,而且还是只梅花鹿。又有一天来个博士后,似乎是对其媳妇说,也像是对我说:“这是画的岩画,那是甲骨文?”我回答道:“不愧为博士后,是甲骨文的鹿字,说是岩画也没错。”说完后我自己也觉得是岩画上有只鹿了。几天后,站在我的身前有位硕士生回过头问我:“这是马?”也许今年是马年他就认为我一定是在画只马了。我略一笑这使我想起来“指鹿为马”故事了。一位已经退休了职员站在画的面前对我说:“你先别说画的是什么,我看出来了:是鹿。”又强调了一下说“这耳朵、这眼睛还特别像”。我说:你答对了。
——转载自“梦雨蒙蒙”的博客。
去看展看到甲骨文的鹿,很感兴趣,细查鹿的甲骨文就看到了此文。很幸运。
很喜欢这幅画,是这位作者老先生画的,也非常喜欢这篇文,洗尽铅华,质朴美好,将鹿的神韵和特质捕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