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女人问到怎么经营婚姻关系的问题。她描述自己在婚姻里的感觉,很疲惫,既要工作,还要照顾孩子,而老公总是回避沟通。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在婚姻里都有的感受,付出感和孤军奋战。
有很多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学习,但是我们很快会发现,这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短时间内看上去好像矛盾缓和了,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别的问题会层出不穷的冒出来。问题的关键,还是人内心的需要没有被真正看到。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在做家务和陪伴孩子的时候,是为了自己还是别人?表面看上去是自己要做的,但很多时候自己没有意识到,其实是为了别人。这个别人是广义上的,可能是父母,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家庭分工就是这样的,我们没有加以思考的学习和继承了。
可能是社会标准,尽管看不见,但是它会时刻提醒我们,一个合格的妻子和母亲应该是怎样的。很多女性在追求个人的发展时,有时不得不暂时放下一部分家庭责任,但在心里对自己是有很深的自责和愧疚的。这种自责和愧疚,是基于社会标准对自己的评判。
所以,很多女性在家庭中的辛苦劳作,并不是源于自身的需要,而是被动的付出。带着这种心理,就会更多有完成作业式的感觉,自己应该这样做,而不是自己想要这样做。如果是完成作业,那么内心是渴望得到奖赏的,这是一种对辛苦写作业的补偿。
然而在家庭中,没有人看见自己辛苦背后的这种期望,哪怕是很简单的一句认可,真诚的赞美,和偶尔的感激。因为对方并没有意识到,他不能理解女性内心这种深层的需求。更多的时候,他会把这些视为理所当然,而且他很有可能也有自己的委屈和需求。
对男性来说,他们同样觉得,自己也为家庭付出了相当的努力,不然谁愿意那么辛苦的工作呢。行至水穷处,中年人都有很深的疲惫感,两个人都像是充满委屈的孩子,都需要被安慰。但是在对方身上又得不到安慰,感觉不被理解。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再交流了。
可能在以往的沟通中,女性表达的更多,目的是为了让对方理解自己。男性表达的比较少,因为他们更相信所谓的有事要自己扛。于是,两个有很多负面情绪的人,一个在用语言表达攻击性,一个在用沉默和回避表达无声的抗议和不满。
这种沟通很明显是无效的,只会加深两个人之间的隔阂。这种隔阂,既反映在感情上,也会反映在性上。两个人越来越不想靠近彼此,不是因为生理上的问题,而是不想和对方有亲密感,因为这样就背叛了自己的感受。
在关系中,当一个人感觉压抑和无助时,另一个人的感受也是差不多的。这样的婚姻,就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空壳。意识层面上自己也知道,对方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但是最让人难以忍受的,还是这种窒息感。人都是渴望亲密的,这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很多的压力。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像鱼长期生活在缺氧的水里一样,非常的痛苦和绝望。
女性怎样才能让自己在这种婚姻中好过一点呢?还是要回到开始的那个问题上,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源于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满足别人的期待。那么,就需要用一种更自我的视角,重新去审视日常生活里的事情,找到它带给我们的益处。
比如,做家务,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秩序感,和对居住环境整洁的需要。陪伴孩子,是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的亲子时光,而不是被一种不这样就不是好妈妈的焦虑所驱使。当然,如果自己完全不喜欢做这些,从中没有任何乐趣可言,也需要坦诚面对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这样的审视和思考之后,看上去事情本身没有改变,但是心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就像那个禅学的故事,都是在砍柴担水与做饭,为别人而做,和为自己而做,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为自己而做,会少了很多付出感和委屈,更多享受做事的过程。那么日常生活中就有了很多的乐趣,并不需要拼命努力的向外寻找。
而当自己开始改变,慢慢变得松弛下来,不再那么紧绷。对方一定是可以感受到的,对他来说,面对的不再是让自己很有压迫感的人,而是可以靠近的,可以让自己感到放松的人,他也会慢慢打开自己。
感情不是被规则束缚的,而是被柔软打动的。人和人之间最亲近的时候,一定是彼此卸下了防御,向对方袒露真实和柔软的时刻。多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创造这样的时刻,对增进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感是非常有帮助的。前提还是,看见自己,关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