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李松研究员、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指定实验室、国家反恐怖化学检测鉴定指定机构主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谢剑炜研究员领衔的“防化特效药物与医学防护核心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而获此殊荣的谢剑炜就是榆次人。会议结束后,记者第一时间通过电话联系到了谢剑炜研究员,与他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谢剑炜研究员1964年出生在榆次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母亲周慕梅是榆次一中的教师,父亲谢盛福也曾在榆次一中担任校领导,他小学和初高中先后就读于寿安里小学和榆次一中。中学时代的谢剑炜学习刻苦,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后相继在山西大学、厦门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药学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1997年参军入伍。现为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抗毒药物与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军化学毒剂毒物检测中心(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指定实验室、国家反恐怖化学检测鉴定指定机构)主任。
谢剑炜主要从事毒物分析与分析毒理学、质谱分析、药物分析和药品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在国际化学武器核查、反化学恐怖和突发化学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此次获奖的“防化特效药物与医学防护核心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就是其成果之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5大奖项之一,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等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中国公民和组织。
谢剑炜研究员告诉记者,此次获奖的项目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大规模杀伤性化学武器、化学恐怖和化学灾害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2013年叙利亚发生神经性毒剂沙林袭击事件,一次即造成1429人死亡,震惊世界!目前我国领土仍留有数百万件“日遗化武”,危害长期存在,“8·12天津港危险品大爆炸”也再次敲响化学灾害的警钟。谢剑炜研究员及其团队针对国家和军队急需,构建了由现场到实验室系统完整的化武核查和反恐甄别确证体系,并在国际化武军控履约、军事斗争准备、反恐和化学灾害医学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日遗化武销毁、齐齐哈尔8·4芥子气中毒、8·12天津港危险品大爆炸等重大事件应急处置,及奥运会、世博会、阅兵等国家重大活动安保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业内的知名专家,谢剑炜还担任诸多相关职务: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分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国家防范处置恐怖袭击事件专家咨询组专家及化学组副组长、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理事会理事、国家化妆品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质谱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色谱学会理事,国家新药审评专家等。
多年来,谢剑炜凭借对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和科研成就,如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各1项,2015年度获中国药学发展奖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奖突出成就奖,并主持国家、军队各类课题十余项,发表SCI期刊学术论文100余篇。作为一名部队的科研工作者,谢剑炜还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1次,是军队杰出青年人才基金获得者,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
(榆次时报 记者 张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