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忏悔录"
古人有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即使是圣贤也免不了犯过的时候,西方有三位圣贤都为自己所犯下的过错进行忏悔,从而流传下三本非常珍惜的心路历程的著作,这三本书有相同的书名:《忏悔录》,这三位圣贤分别是:圣·奥古斯丁,卢梭和列夫·托尔斯泰。
卢梭的《忏悔录》最为中国读者所熟悉,这本书没有《社会契约论》的严密逻辑,没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滔滔雄辩,但却更富于感情,更富于文笔的优美,所以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一篇。http://mmbiz.qpic.cn/mmbiz/3vetLxp5EokXdGniapvWHYS3KwE4Lzk2Nzhjb1a8yGVjA2y3BL6moscsopbp5ick5sGqPFNNZiarH1OpeJ3rcka0w/640?tp=webp&wxfrom=5
对于这本书,卢梭自己说:“我写的是我的一生,并不是外表的生活,而是我的真实生活,我一生中最隐密的感情和我的性灵。我将作这件史无前例的事,而且未来也可能没有人会象我这样做。”的确,这本《忏悔录》不用说在十八世纪,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足以惊世骇俗的。从卢梭的宗教感情来看,这本书与其说写给世人,不如说是其本人向上帝的心灵独白,所以卢梭从不隐瞒自己生活中的各种丑恶的东西,如受虐的倾向、与华伦夫人亦母亦情人的半乱伦性质的爱情、奇特的暴露癖等等。卢梭在写作《忏悔录》的晚年,由于长期遭受迫害凌辱,心情异常悲愤孤独,加之疾病缠身,使其神经过于敏感,一度使其精神严重失常,处于半疯狂状态,情绪不稳定,极易激动且多疑,所以后来同时代的许多人指责《忏悔录》一书中有严重失实的成分,这可能与卢梭的精神状况有很多关系,甚至有时会把善意的朋友当作恶意的敌人。一代伟大的思想家在晚年如此悲凉,不仅是卢梭个人的悲哀,而且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今天,当我们看到这本充满感情色彩的自传时,仍能感受到卢梭那酷爱自由、热爱大自然、也热爱生活的心灵。
在卢梭之前,人们提到的《忏悔录》必定是指奥古斯丁的著作,罗素曾这样评价:“这书在后世尽管有过许多著名的准效仿者,尤其是卢梭和托尔斯泰,但在奥古斯丁以前却从未有过与此媲美的著作。”以前曾有文章描写奥古斯丁时,将其年轻时代的生活描写得放纵不堪,这与事实其实相差甚远。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对少年时代的一些行为存在深深的罪恶感,例如十六岁时一次与伙伴们偷摘邻居的梨树,这件事奥古斯丁感到负罪感还可以理解,但有些行为,比如说小孩时的贪玩、顽皮、说谎等,都被他视为邪恶,甚至婴儿时哭着要饮乳也被视为犯罪,这种充满宗教色彩的忏悔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确实有些难以理解。奥古斯丁在迦太基时与一女子倾心相爱,他们的感情非常的好,虽然没有正式结婚,但生下一个孩子,虽然后来奥古斯丁从宗教感情出发,把这种爱情称为“淫欲”,但当他们两人最终因种种因素而分手时,奥古斯丁写道:“我这颗依恋着她的心被人扯裂、受伤和流着鲜血。”透过这句话,体现了他人性的一面。后来奥古斯丁又结识一女子,但他日益坚定的宗教信念终究使他选择了独身的生活。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奥古斯丁的私生活远不能说是“放纵”。这本《忏悔录》并不能说是纯粹的自传,除了忏悔自己的行为外,奥古斯丁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宗教哲学与神学问题,比如在《忏悔录》第十一卷中论述了时间的问题,这是古代哲人对时间最精辟的论述之一,罗素称其为“令人十分钦佩的时间相对性理论”。不论现代人怎样看待奥古斯丁的一生,或者批评其宗教伪道德主义,不可否认的是,奥丁斯丁成为他那个时代的最伟大者,他与另一位思想巨人托马斯·阿奎那成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奠基者。
在三本《忏悔录》中,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的篇幅最短,http://mmbiz.qpic.cn/mmbiz/3vetLxp5EokXdGniapvWHYS3KwE4Lzk2ND2Gl5mKiaZ1fRlrf0MLPz7qWKiaLujgnyC3qVsqnV0zlXr0iaghfwumGQ/640?tp=webp&wxfrom=5
但其深刻的思想与严酷的自剖使其成为另一朵文化奇葩。这本书无疑深受卢梭的影响,这位总是戴着卢梭像章的思想家一生都是卢梭忠实的崇拜者,所以他能步卢梭的后尘,为世为再留下一部心灵的史诗,这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与卢梭所不同的是,这本书对自己生平行为纪录很简略,与其说是自传,不如说是一部心灵史。与托尔斯泰相比,奥古斯丁会发现自己的“罪恶”简直不足为道,托尔斯泰在《忏悔录》中写道:“在打仗时我杀过人,为了置人于死地而挑起决斗,我赌博挥霍,吞没农民的劳动果实,处罚他们,过着淫荡的生活,吹牛撒谎,欺骗偷盗,形形色色的通奸、暴力、杀人……没有一种罪行我没有干过。”与卢梭不同,托尔斯泰并不是要把他那些弥天罪恶一一公诸予世,他固然有卢梭那样的勇气,但对他来说,比忏悔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对人生历程的深刻反思,把自己由罪犯到圣徒的心路展示给世人,与早年的放荡生活成为鲜明对比的,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严格的道德制约,这种人生的大转折需要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不断的反省与思考,这正是《忏悔录》留给世人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产。中国读者都知道托尔斯泰是大文豪,却常忽略他作为思想家的一面,如果翻读过《忏悔录》,相信很多人对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的看法大吃一惊:“尽管在这十五年期间,我认为创作毫无意义,但我还是继续创作。我已经尝到创作的甜头,尝到了化微不足道的劳动而换取大量稿酬和赞赏的甜头,于是我全力以赴,把它作为改善自己的物质条件和抹杀内心存在的关于自己的和一般生活意义的任何问题的手段。”
这三位西方圣哲都已作古了,但直到今天,他们的影响力仍没有减弱,每当翻开他们的书籍,都能感受他们思考人生时那跳动着的脉博,和他们栩栩如生的思想。虽然他们都有各自的偏颇:卢梭过分敏感的神经有时歪曲事实的真相;奥古斯丁的强烈的“罪恶感”夸大了微小过失的恶果;托尔斯泰的宗教热情有时甚至否认文学创作的意义;但这只是白碧微瑕,他们展示了人类心灵广阔的空间,无情地鞭挞自己的种种过失,以最虔诚的心态忏悔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并以坚毅的勇气转变自己的恶习,以道德和责任面对未竞的人生。
读罢圣贤们的《忏悔录》,难道我们不也应当对自己的过去也作一番忏悔和反省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