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教育的四种课型

(2013-06-03 15:22:42)
分类: 草船借箭
 

生命教育的四种课型

生命教育是一个博大的课题,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要实践生命教育,有很多途径。作为一线教师,我的思考也许是有限的。在这里,我只想从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角度谈一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我把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设定为以下四种基本课型,即:阅读·感悟课型、活动·探究课型、互动·体验课型、增删·再造课型

(一)阅读·感悟课型:这类课型旨在针对那些纯知识介绍的,重在让学生了解、接受的内容。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七课《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还有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第九课《吞噬人类生命的恶魔——毒品》,第十课《生命的瘟神——艾滋病》,九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七课《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第八课《艾滋病知多少》等等内容,它只需要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这些知识并认同它。所以,我认为和这些篇目相似内容均适合采用“阅读·感悟课型”,其操作过程的大致模式是:

1.教师激情导入。

    2.学生通览教材,初步感知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的三个方面: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

    3.教师补充阅读材料。尽管我们的教材具有很详实的资料,但毕竟篇幅有限,不能对学生造成视觉的冲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课下的收集,向学生下发相关的文字补充材料,或者是通过展牌或投影向学生展示图片资料,或者是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类灾害和事件的声像资料。这样一来,在大量的翔实的资料面前,学生的心灵自然受到强烈的震撼,相信学生一定会强烈地感受到生命在灾害和事故面前的脆弱和无奈,萌生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4.学生畅谈感悟,教师适时点拨,形成共识。

5.教师总结并推荐链接读物,激发学生课外阅读这些读物的兴趣。

这是一种常规课型,需要教师在课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类资料,形成知识板块,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然能领悟生命的内涵。

   (二)活动·探究课型:尽管我们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但很多知识的形成过程却在课外,课堂只是成了展示结论,相互交流的场所。我们把这种学生带着微型课题或是相关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实地采访、试验论证、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来获取某些知识或结论的课型称之为“活动·探究课型”。这类课型的操作过程的大致模式是:

    1.教师提出活动设想。

    2.学生自学教材,明确指向,确定研究或是探究的方向。

    3.组合研究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和研究步骤。

    4.进行实地采访、研究、试验,做好过程和数据记载。

    5.对记载进行研究,形成结论。

    6.撰写研究或是探究报告。

    7.课堂汇报,成果交流,组织评比,奖励优秀,积淀经验。

    8.教师总结,推广并让学生接受研究的结果。

整个过程,教师将参与进去并适时指导和点拨。下面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段总结话语,可能对我们的这种教学模式有一定的诠释作用:

    活动课课题小组成员把目光瞄准了以探究性学习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确立了"活动课中如何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思路,大胆地改革和补充教材内容,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研究性课题,鼓励他们大胆试验和实践,并从实践及实验中总结规律,形成研究报告,培养观察、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并成立了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以语、数、外、理、化、政、史、地、生各大学科的核心教师为成员的专题指导小组,专事指导学生的实验研究和研究报告的写作指导,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在活动课教师的指导下,许多班级成了课外活动研究小组,形成了许多慎重又稚嫩的研究专题,如在化学老师指导下的《钟祥市城区护城河污水处理的可行性报告》、班主任指导的《家长教育与老师教育在我们品格形成中的作用》、《学生迷恋网吧的调查与反思》、活动课教师指导的《“擦鞋服务”的社会功能》等等,目前,这些小课题研究虽受到各种限制未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所有教师都在努力,一定要使活动课的实验研究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表层化走向深层化,从单一研究走向综合研究,使活动课的实验研究更具有层次和深度,真正体现“综合实践”这一学科内涵。

可见,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对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实地训练、志愿服务、家长学生面对面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关爱社会弱势群体,锻炼生存能力,丰富其人生意义。

(三)互动·体验课型:这类课型大致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情景模拟,角色体验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不同的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来诠释教材的内容,或者是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组合教材的方式来诠释教材的内容,学生在观赏与体悟中沉淀知识,感悟生命的内涵;二是案例研究的形式,根据教材的内容,可以设置文字案例,或者是新闻素材抑或是我们自己从现实生活中拍摄的音像案例,引导学生讨论、辨析,或者是结合教材内容验证解说,或者是结合自身的现实现身说法抑或征求解决的意见等等,让学生在讨论评说中掌握知识,习得智慧和能力;三是主题辩论的形式,捕捉有争议的话题,模拟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在证明自己的观点和驳斥别人的观点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这类课型几乎能够适应所有的内容,在这里就不再举例。至于其操作过程的大致模式可根据内容需要灵活运用,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四)增删·再造课型:尽管这套教材蕴含着我们的主编和编者们的大量的心血,而且对它们进行了反复的修改,但它还不是最完善和最合适的教材,它只是我们在实践生命教育时的一个可供参照的依据。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我们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教材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例子。叶圣陶他老人家也曾说过: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换更好的例子和更合适的例子。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一线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和组合,也可以在教学生成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更正和补充,让它更趋于完善和完美。而这个过程就是对教材和对教学内容的丰满和再创造。针对这一过程,我想,不论是我们的主编、编者,还是实践者,都应该是充满敬畏的。因此,我把这一课型定名为“增删·再造课型”,以期待更多的勇敢者和尝试者来实践,来开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