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地核心素养
(2018-11-03 09:38:51)分类: 教学日志 |
【读书笔记20181103】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地核心素养
望江初中
【微思】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改革目标发展的内在脉络。
当前我们强调的是任何学科的内容都是促进全面发展人的载体,或者一个素材,真正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要真正落地,需要通过评价改革来促进,这就要考虑到跟教育教学的融合,学科课程标准就是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笔记】为了让核心素养能在学科教学中顺利落地,需要有“学科表达”和“教师理解”,只有找到了“落点”,核心素养才能成活,才能有生长力。无论是“学科表达”还是“教师理解”,最后都应聚焦在“课堂”,“课堂”才是实施核心素养的最佳“落点”,用课堂视角审视核心素养是实施核心素养最为有效的策略。具体来讲,在课堂落实核心素养需要关注以下三个转变。
1、从书本情境、教师经验到真实情境、学生经验
当我们的教学从真实情境、学生经验出发,就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真实问题或故事构建知识的方法。许多学生解决问题往往不是从概念开始,而是从身边的真实问题及自己的经验开始。而我们一般的教学总是从理论概念出发,先解释问题,最后再用生活经验验证,这样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基于学生经验,可以激活学生先前的知识,也是学习的起点。这就类似于船与锚的关系。如果教师不希望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发生“漂移”,那么就必须要将它固定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如果教师希望确保学生的有效学习,那么就要确保它根植于每个学生知识背景的坚实基础之上。当教师帮助学生将他们的先期知识与正在被教授的新知识联结起来时,意义形成就将变得十分有力。学生要学习“蜕皮”,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概念,但他们知道掉头发、动物脱毛等现象,“脱落”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在这个基础上毛发换成皮屑,并且旧的脱落会生长出新的东西,这就是建立原有概念基础之上的学习。教学中要重视真实情境及学生经验。这不仅仅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更在于核心素养就是指向学生未来的真实生活,指向学生对未来现实问题的解决上。历史上许多教育大家早就懂得其中的道理,更有不少经典的故事印证过。
2、从习题训练到开展基于任务或项目的学习
以任务或项目学习为主的课堂是“浸入式”学习。 “浸入式”学习,学生用自己全部的身心在学习。可以说,看似“低效”的“散步式”课堂教学,让学生离核心素养更近了一些。因为,真正的核心素养是面向未来的能力及品质,它是隐性的,当下是难以发现、检测到的,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活动、在生活体验中慢慢形成。任务或项目学习将提高学生的设计及应用能力。这样的项目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了学习内容,同时提高了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选择策略的应用能力。任务或项目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性质的项目学习、问题学习,具有多种学习价值及可以达成多种学习目标。任务学习或项目学习是一种任务驱动式学习,它将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及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生活及社会中的具体问题都有一定的综合性,单纯的学科问题很少存在。
3、从“教”“学”分离到“教在学中”
对于教与学的讨论,我们喜欢采用两者对立的方式来思考,原先是“先教后学”,后来都讲“先学后教”,似乎教与学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其实,教与学类似于硬币的两个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事物。在关注核心素养的今天,用“教在学中”确定教与学的关系,更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来看,“教在学中”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教在学中,需要教在学生的生活中。知识来源于生活,教育需要联系生活,而这里的生活主要是学生生活。虽然教材内容、教材结构、教学结论都是成人编制的,但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再设计,让教学内容贴近当下学生的生活体验,或者说要营造出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世界,让学习方式更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教在学中,需要教在思维的深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加工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深度决定了学习的质量。课堂上,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必须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要教在学生思维的深处,需要设计有质量、有挑战性的问题。
教在学中,需要教在学生学习的困惑期。随着课改的深入,以讲为主的教学慢慢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方式转变,教师的作用和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现实中,学生所学知识是多方面的,有些知识是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新问题,仅靠他们自己是无法解答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点拨”,教师的意义及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这方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们这个时代,教师的意义更在于“解惑”,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出现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的今天,全民都在高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上的课程如此丰富,但人们依然需要实体学校,依然需要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因。
教在学中,需要教在知识的节点。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的学才是全程的,所以教师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教最重要的内容,需要在浩瀚的学科知识中抓取最核心的要素。这个最核心的要素能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就是学科的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从内涵上看,是教育领域中的通用知识、成长型知识,具有6个关键特征:必需性、阶段性、层级性、主题性、多效性与统领性。可见,“核心知识”在整个知识学习过程的重要,一般处在知识的节点位置,或者说处在知识的底层部位,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关键,具有很大的生长性,由此会派生出其他新知识。教师只有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轻松地教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才能进行更深入的知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