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2021-07-15 05:37:19)
标签:

运河古城

台儿庄

越人印记

杂谈


 

        【 中国大运河纪事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关                                                                                           

台儿庄的闻名于世,是因为1938年春.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那场以伤亡5万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的血战。但许多人不知的是:台儿庄还是中国大运河的一处重要遗产地。

  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占地2平方公里,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29个景点,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古城。2008年,枣庄市为传承大运河文化,投70多亿巨资,在台儿庄战火遗址上重建。重建后的古河道、古码头、古水城的各类古建筑均保持了明清风貌。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古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作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它与波兰首都华沙,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座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炮火毁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重建的城市。

  来到台儿庄,迎面见到的是古城东门。高达7米巍峨的城墙上,建有重檐歇山顶的城楼;漫步古城四隅,城内四通八达的运河旁垂柳轻拂,古色古香的游船穿行其间;行走在古城内石板路上,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北方大院、徽派、江南水乡、闽南、岭南、鲁南民居、寺庙、欧式、寺庙、与古运河相关的衙署等多种风格混搭、古色古香的砖木建筑。入夜后,从古城内的民宿出行,街头巷尾灯影摇曳,运河岸边流光溢彩,让.人仿佛置身在江南水乡古城。台儿庄古城是否名实相符?文中附有部分实景照片可供参考。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作为古代出入苏鲁豫皖四省的要津,台儿庄正处于京杭漕渠半途 。查考《明史》《峄县志》《台儿庄政协文史资料》等史料得知:现属枣庄市辖区的台儿庄,旧时属峄县,台儿庄土城始设于元代。咸丰七年(1857)改筑砖城,建城门6座。万历三十二年(1604),因京杭运河改道,由济宁经微山湖向东,据清初海宁籍史学家谈迁在《北游录》一书载:“自台庄以至济宁二百四十里,闸亦二十四。地亢不潴水,特防以节之,各专役启闭,柁师由闸不失尺寸”。而台庄闸官署则管辖台儿庄运河段内的南北8闸的闸务。

  明清时代在台儿庄河段先有总河部院、东兖道、泇河厅、峄县汛、台庄闸等五级管河机构,先后设有游击、守备、县丞、闸官署、巡检司、驿站等军政机构。康熙二十二年(1886)设八旗兵台儿庄营,参将署配有正三品衔参将一员,额兵600名,分驻台儿庄、峄县县城及韩庄运河各闸,负责管辖台儿庄南北110公里的运河漕运治安。

   进入康乾时1662--1799),漕运进入鼎盛时期,台儿庄成为南北漕运的重要枢纽,与苏鲁豫皖及浙沪货物的重要集散地,人流、物流空前活跃。康熙、乾隆皇帝每每到江南巡视,都要在此登岸下榻或巡察,留下了种种风雅。据光绪《峄县志》载:当年台儿庄“繁荣富庶,以致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商贾逶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因而被乾隆帝称之为“天下第一庄”。历经清代后期捻军与太平天国的战火,在台儿庄大战前夕,古城内尚拥有8条主要街道、437个巷子、13处运河码头、5000余户24300余居民。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    船形街戏台   )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1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  台庄闸官署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 台儿庄西城门 )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  台庄参将署 )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   台庄驿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明清时,绍兴府去京城有1500里水路。舟船西出府城迎恩门,经西兴运河翻坝过钱塘江,经京杭运河诸多闸堰,辗转抵京至少要走一个来月。当年包括祁彪佳、张岱、胡天游、李慈铭等诸多越中名人,进京赶考、赴任、游历,台儿庄是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绍兴帮”漕船、船夫,曾在此停靠歇息。倘佯在古城四隅,我力图去寻觅先人的遗踪。只可惜因清代后期与抗战时的多次战乱,当年越地先贤的印迹,已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尘埃。

  

     穿行在台儿庄古城,我意外发现了两处与越人相关的建筑。 


一是,位于古城顺河街的“浙人会馆”。这座徽派建筑,原系徽州府绩溪县徽商胡文彬产业。胡文彬喜好书画,尤其是对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情有独钟。乾隆四十二年(1777),胡文彬闻悉王羲之46世孙、绍兴府会稽县蛏浦人王炳(字焕文),从瑯邪寻根返程途中,来到台儿庄行医便登门拜访,求取王氏祖上遗珍。为表达诚意,财大气粗又酷爱书法的徽州茶商胡文彬,拍板将老宅北首一处闲置的房产赠与王炳。见此地水陆通达,民风淳朴,王炳便定居于此,在镇内开办了“仁寿堂”药铺。王炳先祖原系明代会稽名医张景岳亲传弟子,故王炳及其后裔多宗《景岳全书》,所治方药亦传承景岳之遗风。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   “浙人会馆”外景          


初来乍到,在鲁南异乡无亲无故的王炳,除热情接待途经此地的山会两县乡亲外,为在异乡建立足够人脉,便在行医卖药的同时,将胡文彬所赠房产,按江南水乡风格装饰, 配置越地民间家具,改成“浙人会馆”, 用以待客。王炳在会馆门上挂起“瑯琊世家”匾,两端树起“浙水家声远”,“稽山世泽长”的楹联,以寄托乡愁表达对故土瑯琊与家乡会稽的眷念。也让入入住异乡的浙江乡亲,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是,王炳后裔所建的“保寿堂”。保寿堂西靠船形街,南临闸官署(运河奏疏馆)和青楼文化展馆(“兰婷书寓”),东抵台庄客棧。面对运河。乾隆四十二年(1777),王炳定居台儿庄后后人世代以中医立业,诗书礼仪传世,成为古镇望族。先后开设仁寿堂、荣寿堂和保寿堂药铺。其中;“保寿堂”前身原是咸丰六年(1856)王炳长子王邦增开设的“荣寿堂” 嘉庆二十二年(1817),传至王仲芳这代,更名为“保寿堂”。仍以卖药为主,兼及坐堂问诊。保寿堂大门前树有一副楹联:“保本良方除百病”,“寿人妙药济群生。”这两句联首,巧妙地将“保、寿“二字嵌入联内。体现了会稽蛏浦王氏为当地民众平价售药、悬壶济世的仁义之心,与良好的从业道德。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  “保寿堂” 外景   

 

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后保寿堂毁于战火。现保寿堂系根据战地记者战前留下了的照片在原址按原样恢复重建。重建后的保寿堂的另一个身份,是台儿庄运河中医博物馆。里面展出有会稽张景岳等医著,与不同种类、不同类别的浸制药材、矿物药材、地产药材、道地药材、贵重药材、剧毒中等药药材。它传达的仍然是会稽蛏浦王氏后人“弘扬中医文化、传承国药精粹”的文化理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