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标签:
运河古城台儿庄越人印记杂谈 |
【 中国大运河纪事 】
运河古城台儿庄的越人印记
台儿庄的闻名于世,是因为1938年春.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那场以伤亡5万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的血战。但许多人不知的是:台儿庄还是中国大运河的一处重要遗产地。






明清时期,绍兴府去京城有1500公里水路。舟船西出府城迎恩门,经西兴运河翻坝过钱塘江,经京杭运河诸多闸堰,辗转抵京至少要走一个来月。当年包括祁彪佳、张岱、胡天游、李慈铭等诸多越中名人,进京赶考、赴任、游历,台儿庄是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绍兴帮”漕船、船夫,曾在此停靠歇息。倘佯在古城四隅,我力图去寻觅先人的遗踪。只可惜因清代后期与抗战时的多次战乱,当年越地先贤的印迹,已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尘埃。
一是,位于古城顺河街的“浙人会馆”。这座徽派建筑,原系徽州府绩溪县徽商胡文彬产业。胡文彬喜好书画,尤其是对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情有独钟。乾隆四十二年(1777),胡文彬闻悉王羲之46世孙、绍兴府会稽县蛏浦人王炳(字焕文),从瑯邪寻根返程途中,来到台儿庄行医,便登门拜访,求取王氏祖上遗珍。为表达诚意,财大气粗又酷爱书法的徽州茶商胡文彬,拍板将老宅北首一处闲置的房产赠与王炳。见此地水陆通达,民风淳朴,王炳便定居于此,在镇内开办了“仁寿堂”药铺。王炳先祖原系明代会稽名医张景岳亲传弟子,故王炳及其后裔多宗《景岳全书》,所治方药亦传承景岳之遗风。
初来乍到,在鲁南异乡无亲无故的王炳,除热情接待途经此地的山会两县乡亲外,为在异乡建立足够人脉,便在行医卖药的同时,将胡文彬所赠房产,按江南水乡风格装饰,
配置越地民间家具,改成“浙人会馆”,
二是,王炳后裔所建的“保寿堂”。保寿堂西靠船形街,南临闸官署(运河奏疏馆)和青楼文化展馆(“兰婷书寓”),东抵台庄客棧。面对运河。乾隆四十二年(1777),王炳定居台儿庄后,后人世代以中医立业,诗书礼仪传世,成为古镇望族。先后开设过仁寿堂、荣寿堂和保寿堂药铺。其中;“保寿堂”前身,原是咸丰六年(1856)王炳长子王邦增开设的“荣寿堂”
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后,保寿堂毁于战火。现保寿堂系根据战地记者战前留下了的照片,在原址按原样恢复重建。重建后的保寿堂的另一个身份,是台儿庄运河中医博物馆。里面展出有会稽张景岳等医著,与不同种类、不同类别的浸制药材、矿物药材、地产药材、道地药材、贵重药材、剧毒中等药药材。它传达的仍然是会稽蛏浦王氏后人“弘扬中医文化、传承国药精粹”的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