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姚启圣在绍兴的故居位于何处?

(2020-08-04 09:15:08)
标签:

姚启圣故居

位于何处?

  

   问 题 探 讨 ]            

                                 姚启圣在绍兴的故居探究  

                                       

                                        童 志 洪


    从网上获悉:我市将在姚启圣故居,为他建立专门的纪念馆。这无疑是件大好事!作为清代前期的封疆大吏,姚启圣为平定三藩叛乱,尤其是为收复台湾,统一中国版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热爱桑梓,倾其所能,用于家乡建设。他的功德,在历朝众多绍兴乡贤中 独树一帜。为他专门建立纪念馆,非常及时、必要。

姚启圣的纪念馆无论建在何处,我都赞同。但很重要的问题,是需要弄清楚:一是,绍兴市区究竟有无姚启圣故居?二是,姚启圣故居究竟在何处?

我想:无论对于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反对国家分裂,还是作为绍兴历史文化的传承,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工作,都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好事!

                  (一)

 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很长时间内,对清代福建总督姚启圣(1624—1683)的故居有不少误传。主要有二种说法:

一是,今一些志书中,明确将山阴县作揖坊凰仪桥西(原鲁迅路258号)的姚家台门,认定为姚启圣故居。其实,这理由十分牵强,并不确切。

将凰仪桥西的姚家台门,当作姚启圣故居,初看起来似有一定道理。因为,依照史料记载,旧时位于位于山阴县作揖坊西凰仪桥畔的姚家台门(原名还云堂),曾由姚启圣取陶靖节(陶渊明)归去来辞意,亲书以堂名” 。这个台门里,昔时还挂有姚启圣亲书的还云堂匾额;而姚启圣的次子姚陶,即以此为宅。按照通常情况,儿子的故居,应该是父亲所遗留。如果从这个逻辑反推,将这处姚家台门,认定为姚启圣故居,似乎符合情理。

但问题是,这一推理的大前提不能成立。据民国《绍兴县志资料》氏族及《姚氏宗谱》载,位于凰仪桥西姚家台门的主人并非姚启圣。而是在清朝初期,从姚家埭(东姚)始迁到此的姚启圣堂弟姚日章。姚日章,字丽中。無子,以从兄启圣子(姚)陶嗣。于清初自姚家埭迁居凰仪桥” 。即凰仪桥西的姚家台门主人,是姚启圣堂弟姚日章的住宅。

     史料明载:姚启圣次子姚陶,在早年已过继给他堂叔姚日章为嗣子。尽管在血缘上,姚陶与姚启圣是割不断的直系血亲。但他在过继给他堂叔姚日章为嗣后,重新形成了法律上的 “拟制血亲”关系。依照《大清律例》规定,继承宗祧与过继的养子,可以与生父家保持亲属关系,但对生父家的财产再无任何权利与义务。这与现今的《收养法》、《继承法》的相关规定类同。正因为如此,乾隆《绍兴府志》对姚启圣2位亲子的记载明显不同:在姚仪传中,明载其为姚启圣之子。而在曾任知府的姚陶传中,亦只注明了他为会稽县籍。而在二十五史的《清史稿》姚启圣传中,附载的同样只有他长子姚仪一人。

     姚启圣次子姚陶过继给堂弟姚日章为嗣后,作为同门近房宗亲,作为姚陶生父的姚启圣,依例以同门宗亲的身份,到此作客或暂住,但毕竟与他自己的府第不能混为一谈。更何况,籍贯为会稽县姚家埭的姚启圣,并非生于山阴县的这处姚家台门。按照旧时习俗,姚启圣在福州病逝后,其返乡后的灵柩、灵堂、牌位,更不可能摆在其堂弟姚日章家。

     依照清代官制,姚陶过继给堂叔姚日章为嗣后,生父姚启圣及生母去世后,如条件允许,可作为近房宗亲上门吊唁参与丧事。但无需守孝三年。而一旦嗣父姚日章及嗣母过世,曾历任靖边同知、淮安知府,政绩较显的他,必须严格执行“丁忧”制度,离开官位,返乡为嗣父、嗣母各守孝三年。

    故将凰仪桥西的姚家台门认定为姚启圣故居,其理由不仅十分牵强,明显缺乏对清代法律的理解与事实依据。更何况这处姚家台门,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拆迁,新建起成了XX公寓住宅小区。 

二是,有些报纸与网上的文章,称位于绍兴市区龙山后街6号姚家台门(因位于府横街口,故史籍及宗谱记载为横街姚氏),系清代福建总督姚启圣(1624—1683)的故居。这显然更不靠谱!

龙山后街6号的姚家台门,之所以与姚启圣完全无关。因为,这两处姚家台门的先人,虽均为姚姓,但完全不属同一世系、也并非出于同一地域。

根据民国《绍兴县志资料》引《姚氏宗谱》原谱)载,姚启圣的先人,即会稽县姚家埭姚氏(东姚)的始迁者,是姚镐,字从周,冀州人。宋大观(1107—1110 )中进士,建炎南渡。后仕至敷文阁学士同知枢密院事,家于会稽之长乐里,即今姚家埭。…… 镐卒于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葬于梅山东。这段记载明示:姚启圣的先人姚镐,为冀(河北)人。是随宋高宗南渡,迁徙到绍兴府会稽县长乐里定居的。清朝初年,姚家埭姚氏(东姚)中的一支(姚日章),才转迁至山阴县作揖坊凰仪桥西(即原鲁迅路258号的姚家台门),俗称凰仪桥姚氏

而位于府横街口(门牌为:龙山后街6号)姚家台门姚氏的先人,原为汴(河南)人。五代时期,因战乱迁居于越州嵊县。而宋代从嵊县始迁到府城者,是这支姚氏的第八代后裔姚师曾。姚师曾,字知孝,谱行僧一。宋咸淳(1265--1274)中,为和州(今安徽和县)助教。偕弟僧二,徒(应为:徙)绍城之横街。由于散居于府城及乡间有多支不同门派的姚氏,为示区别,这地处府横街口的姚氏,又俗称为横街姚氏 这个姚姓, 姚启圣完全搭不上界

寻根追跡,此姚与彼姚,本非同源:一是,祖先的藉贯不同:横街姚氏的祖上,为汴(河南)人。而凰仪桥姚氏(姚家埭东姚)的始迁者,系冀(河北)人;二是,南迁的年代不同,前者祖先的南迁在五代战乣时期。后者则为宋高宗赵构南渡时期的建炎(1127--1130))初年;三是,转迁地不同。前者南下始迁地为当年越州的嵊县,而后者始迁地为当年越州的会稽县;四是;两者转迁入城的时间不同。前者从嵊县迁居府城横街口的年代,为宋度宗赵禥咸淳年间(1265--1274)中期。而会稽县姚家埭(东姚)姚氏一支,从姚家埭迁居府城凰仪桥(原鲁迅路258号)则为清朝初年,两者相隔了500多年。

 可见,将先人从河北经嵊县,转迁到府城的横街姚氏当成先祖系从河南迁入的会稽县姚家埭(东姚)姚氏 明显属于以讹传讹、张冠李戴

             (二)

据考证,绍兴城内并无姚启圣府第存在。据我所知:前几年,市文物部门曾派员对老城区内现存所有涉及姚氏的老台门作过筛查,均无斩获。

 

众所周知,明清时代,绍兴府及下属各县的高官,除原籍建有宅第,均在府城内建有府第。连同治年间会稽县中考中进士,担任过几年七品知县,后因科场舞弊案被判监斩候的周福清,也能在在都昌坊口建有象模象样的大宅。身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福建总督的一品大员的姚启圣,在府城竟然无片瓦寸地,自然令人难以置信。但客观事实就是如此。

姚启圣在绍兴城内并无府第,这不仅与他早将举家之财,付于收复台湾等军务等有关,也与他慷慨解囊,关爱乡梓有关。

《清史稿》明载:作为清代前期的封疆大吏,姚启圣将因擅开海禁” ,香山知县罢官后贸易七年所积资财,及家乡祖产变卖、亲朋借贷所得,阵前捐银十五多万两充作军饷。为收复台湾,统一中国版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乾隆《绍兴府志》、康熙《会稽县志》、《闸务全书》等方志记载:姚启圣热爱桑梓,关心故乡民间痛痒。倾其所能,为绍兴修复学宫、整修西江塘、麻溪坝出资出力;其中,仅个人独资大修三江闸一项,就捐银6000余银。仅此一项,就足以在府城内置办起数幢豪宅。以致于死后的殡葬之费,亦须变卖田产加以弥补。

姚启圣的宅,位于会稽县姚家埭。这不仅在民国《绍兴县志资料》中已有体现;1997年出版的《绍兴市志》,认定姚启圣是今越城区马山镇(街道)姚家埭人,故他的老宅应在此地。且村内至今不仅尚有 帅府台门帅府溇等部分遗存,坊间还流传着与姚启圣相关的故事。

    本人自20173月起,曾就姚启圣老宅等保护问题,先后4次投书给市委彭家学、马伟光二任书记,建议对姚启圣老宅与墓址的修复。市委领导曾2次作出批示。

    现经文物部门实地勘验,已将姚家埭帅府台门正式列入文保名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