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在绍兴的故居位于何处?
(2020-08-04 09:15:08)
标签:
姚启圣故居位于何处? |
姚启圣的纪念馆无论建在何处,我都赞同。但很重要的问题,是需要弄清楚:一是,绍兴市区究竟有无姚启圣故居?二是,姚启圣故居究竟在何处?
我想:这无论对于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反对国家分裂,还是作为绍兴历史文化的传承,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工作,都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好事!
一是,现今一些志书中,明确将山阴县作揖坊凰仪桥西(原鲁迅路258号)的姚家台门,认定为姚启圣故居。其实,这理由十分牵强,并不确切。
将凰仪桥西的姚家台门,当作姚启圣故居,初看起来似有一定道理。因为,依照史料记载,旧时位于位于山阴县作揖坊西凰仪桥畔的姚家台门(原名“还云堂”),曾由“姚启圣取陶靖节(陶渊明)归去来辞意,亲书以堂名”
但问题是,这一推理的大前提不能成立。据民国《绍兴县志资料》氏族及《姚氏宗谱》载,位于凰仪桥西姚家台门的主人并非姚启圣。而是在清朝初期,从姚家埭(东姚)始迁到此的姚启圣堂弟姚日章。“姚日章,字丽中。無子,以从兄启圣子(姚)陶嗣。于清初自姚家埭迁居凰仪桥”
二是,有些报纸与网上的文章,称位于绍兴市区龙山后街6号姚家台门(因位于府横街口,故史籍及宗谱记载为“横街姚氏”),系清代福建总督姚启圣(1624—1683)的故居。这显然更不靠谱!
龙山后街6号的姚家台门,之所以与姚启圣完全无关。因为,这两处姚家台门的先人,虽均为姚姓,但完全不属同一世系、也并非出于同一地域。
根据民国《绍兴县志资料》(引《姚氏宗谱》原谱)载,姚启圣的先人,即会稽县姚家埭姚氏(东姚)的始迁者,是“姚镐,字从周,冀州人。宋大观(1107—1110
)中进士,建炎南渡。后仕至敷文阁学士同知枢密院事,家于会稽之长乐里,即今姚家埭。……
而位于府横街口(门牌为:龙山后街6号)姚家台门姚氏的先人,原为汴(河南)人。五代时期,因战乱迁居于越州嵊县。而宋代从嵊县始迁到府城者,是这支姚氏的第八代后裔姚师曾。“姚师曾,字知孝,谱行僧一。宋咸淳(1265--1274)中,为和州(今安徽和县)助教。偕弟僧二,徒(应为:徙)绍城之横街”。由于散居于府城及乡间有多支不同门派的姚氏,为示区别,这地处府横街口的姚氏,又俗称为“横街姚氏”。
寻根追跡,此姚与彼姚,本非同源:一是,祖先的藉贯不同:“横街姚氏”的祖上,为汴(河南)人。而“凰仪桥姚氏”(姚家埭东姚)的始迁者,系冀(河北)人;二是,南迁的年代不同,前者祖先的南迁在五代战乣时期。后者则为宋高宗赵构南渡时期的建炎(1127--1130))初年;三是,转迁地不同。前者南下始迁地为当年越州的嵊县,而后者始迁地为当年越州的会稽县;四是;两者转迁入城的时间不同。前者从嵊县迁居府城横街口的年代,为宋度宗赵禥咸淳年间(1265--1274)中期。而会稽县姚家埭(东姚)姚氏一支,从姚家埭迁居府城凰仪桥(原鲁迅路258号)则为清朝初年,两者相隔了500多年。
据考证,绍兴城内并无姚启圣府第存在。据我所知:前几年,市文物部门曾派员对老城区内现存所有涉及姚氏的老台门作过筛查,均无斩获。
众所周知,明清时代,绍兴府及下属各县的高官,除原籍建有宅第,均在府城内建有府第。连同治年间会稽县中考中进士,担任过几年七品知县,后因科场舞弊案被判“监斩候”的周福清,也能在在都昌坊口建有象模象样的大宅。身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福建总督的一品大员的姚启圣,在府城竟然无片瓦寸地,自然令人难以置信。但客观事实,就是如此。
姚启圣在绍兴城内并无府第,这不仅与他早将举家之财,付于收复台湾等军务等有关,也与他慷慨解囊,关爱乡梓有关。
《清史稿》明载:作为清代前期的封疆大吏,姚启圣将因“擅开海禁”
乾隆《绍兴府志》、康熙《会稽县志》、《闸务全书》等方志记载:姚启圣热爱桑梓,关心故乡民间痛痒。倾其所能,为绍兴修复学宫、整修西江塘、麻溪坝出资出力;其中,仅个人独资大修三江闸一项,就捐银6000余银。仅此一项,就足以在府城内置办起数幢豪宅。以致于死后的殡葬之费,亦须变卖田产加以弥补。
姚启圣的老宅,应位于会稽县姚家埭。这不仅在民国《绍兴县志资料》中已有体现;1997年出版的《绍兴市志》,认定姚启圣是今越城区马山镇(街道)姚家埭人,故他的老宅应在此地。且村内至今不仅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