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湖畔的古村海山

标签:
鉴湖畔古村海山 |
海山,是个古老的村落。很早以前,海山的确位于海边。数千年间,隨着海侵与海退,沧海变桑田,而成了鉴湖南岸的小山村。该村最早始于何时?已难以查考。但我清晰地记得,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学时代,绍兴县文教局编印的《乡土史教材》中,记载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古遗址,除了马鞍山、壶瓶山遗址,还有海山遗址,说明这里在史前就已有过人类活动。但不知何因,后来的方志却并无记载。
东汉马臻修筑鉴湖后,这里开始有人在此定居。在宋代,业已形成了村落。据《嘉泰会稽志》载:“海山,多桑竹。下有居民三四十户,以渔钓为生”。虽然仅区区20余字,却记述了这处小村当年的人口、地貌,与农户借以谋生的产业,这在宋代府志较为罕见。
在载入《剑南诗稿》的一首诗中,陆游曾写道:“贪看西南一面山,不知信步到陈湾。未言散释经旬病,且要消磨半日闲。蔬陇过寒常郁郁,鸟声迎暖已关关。斜阳不为行人驻,十里钟来翠霭间”。
放翁诗中“贪看”的那“弥望连岗接岭,皆桃李,略无杂木。方春时,花盛发,如锦绣裹山谷,照水如云霞,慌然看西南一面山”,说的便是清水闸村南的梅里尖、西南首的海山,以及《嘉泰会稽志》上所载,湖山异境"般的花径、容山等处。以致于竟让暮年的放翁,忘情地从十里外湖桑(壸觞)堰畔的三山,一直不知不觉地信步走到了仁让堰东首,海山村对岸的陈(澄)湾村口。
放翁对海山,这个依山濒水、风光秀丽,但名不见经传的湖畔小村,留连忘返,赞叹有加,并情不自禁地即兴赋诗: “暮山青尚浅,晓山如黛染。开窗望海山,天清雾方敛。向来六月中,黑云齐如截,苍龙下曳尾,卷雨洒炎热。造物信老手,忽作万里秋,刻削此孤峭,巉然消客愁。岂无一布帆,寄我浩荡意;会当驾长风,清啸遗世事”。这便是他在淳熙某年农历六月的那个清晨,乘小舟从湖桑埭,途经沉(陈)壤堰段眺望海山时所吟诵的诗扁。
陆游生前描写海山的诗,并不止这一首。他寓居在鉴湖“三山别业”这些年里,或独自步行于南塘湖堤探亲访友,或陪客泛舟湖上揽胜赏景,已成为他晚年休闲的一部分。闲住三山一个晴朗无风的冬日,放翁陪同他四子子坦、幼子子聿,兴致勃勃地同游鉴湖。在即兴吟诵出诗篇中,他再次提到了这个湖畔小村:“海山山下百余家,垣屋参差一带斜。我欲往寻疑路断,试沿流水觅桃花”。
陆游并非所谓的“酒仙”、“酒神”,但象许多家乡人一样,他酷爱饮用鉴湖水酿制的老酒。除了“兰亭春”、“鉴湖春”这等名酒外,他还对海山村人所办酒坊酿造的老酒情有独钟。在嘉泰某年冬写的一首诗中,他还念念不忘“明年真耄矣,烂醉海山春”。可惜的是,现代绍兴人所写的黃酒史书中,却只字未提到“海山春”,这个早已记入陆游《剑南诗稿》中的知名老酒品牌。
陆游通过对包括海山在内的家乡自然景观描述,抒发出自己难酬的爱国壮志与乡愁。800年后,人们重读放翁遗诗,时光仿佛间又倒流到了当年。
早在吴越国时期,陆游的先祖,就从吴郡迁居山阴县的鲁墟村。后来陆游又寓居于不远处的“三山”约40年。从以上他陪子坦、子聿游湖所吟这首诗中所记述海山的居民,从《嘉泰会稽志》记载的“三四十户”,变成了“百余家”,比方志更加确切这点上看,他当年应该到过此地。而据《陆氏宗谱》记载,世居海山村的陆氏村民,确系鲁墟陆氏后裔中的一脉。
宋代绍兴府志上所载“多桑竹”、“居民以渔钓为生”的海山村,在历史上并不富足。解放后,农民翻身成了主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山还曾当过"学大寨"的典型。但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村民生活仍谈不上富有。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个湖畔山村。村里先后办起了企业,硬化了道路,整治了河道,美化了环境。40年后的今天,经过多年的封山育林,海山上的茂林修竹仍一如当年。但如今已村强民富,成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省级文明村。隨着今后途经村东的杭绍台高速公路建成,经济还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
(
古村海山现存的“彤管扬辉”圣旨碑
)
值得一提的是,前些年柯桥区有关部门在海山村口,建起了一座反映绍兴水利建设的专题类博物馆——马臻纪念馆。从而使古越大地,又多了一处后人感念汉代治水英雄马臻的纪念地。而且在不久后,还成了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的一处创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