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通明堰,是宋代从庆元府(明州丶宁波)至绍兴府萧山县西兴段(今中国大运河的浙东运河)漕运咽喉之地。当年,从庆元府至钱塘江边的西兴渡,要历经7道堰坝。其中,通明堰则是设于这段漕渠中的一处重要堰堤。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水运作为运输主要手段的古代,曾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要了解浙东运河,这处古代的漕运要津,则是必到之处。经事先与上虞朋友周成灿约定,决定前去一看。
周日早上,天有小雨,不想开车,乘上了去上虞的兰亭号城际列车。车内很空,不多一会,便到了上虞火车站。一出站,车子早已在门口等候。老周的老家在丰惠,那里的情况很熟悉。我一上车,他隨即驱车前行。迎着淅沥的细雨,过曹娥江大桥,经梁湖丶丰惠 ......很快便到达目的地。从县道旁的安全位置停好车后,在老周引领下,我们撑着雨伞,走进村道,来到了当地人称为''四十里河''的古通明堰遗址旁。
《嘉泰会稽志》载:''通明北堰,在县东一十里。通明南堰,嘉泰元年(1201)冬始置。海潮自定海,历庆元(宁波)城南抵慈溪,西越余姚至北堰几四百里。地势高仰,潮至辄回如倾注。盐运经由,需大汛。若重载当谼,则百舟坐困,旬日不得前。于是增此堰,分导壅遏,通官民之舟,而北堰专通盐运''。
万历《新修上虞县志》载:''通明坝,廿二都,在县东三里。宋嘉泰元年(1201)置。......上枕运河,下通省河,商船必由于此。宋蔡舍人肇明州谢表云:三江重复,百怪垂涎,七堰相望,万牛回首,盖自浙江坻鄞有七坝,此第五坝也''。
800年后的今天,我站在这宽阔的古运河前,当年的通明古堰堤坝早已影踪难觅。横跨在运河两岸,连接通明村与通明北村的,已是一座气势雄伟的现代化钢梁大桥,与上世纪七八十年货物所建,现已废弃货船靠岸“车坝”的铁链、拴船孔等残迹。我无论如何也想不起当年古堰堤前,人声鼎沸,过往舟楫在堰坝东西,人拉丶牛牵,拖船过坝的场景来。
( 此图片来源:
鉴湖研究会 )
据家住河边通明北村73号的一位居民介绍,先前的运河中间有座河心岛,将运河隔成两面。堰的南首,即今通明村方向,是古代时依靠人力丶牛力,用绞盘拖拉舟船过坝的地段;而通明堰的北首,即今通明北村方向,设有水闸,用以泄水,旧时的堰旁,还建有一座关帝庙。拖船过坝后,如船底损坏后,可就近在河心岛上维修。运河未拓宽前,原先在此岛上还建有运输社与船厂。这个河心岛,在运河拓宽时被整体移除。现此处运河上的船闸,已移至离此向东一公里的地方。
在通明堰(闸)遗址旁的通明北村临河处,建有一座飞檐斗拱的木亭子,亭的基座,是一块长条的棕红色大理石,上镌刻有古清水闸这4个空心字。据我观察此通明古堰所唯一遗存下的古董,最多为清代或民国时期的产物。而且,因为原先的闸基位于运河北部,那么,这古物应是在河心岛移除,在进入新世纪后,这段运河拓宽时,就近移至此地,供后人作凭吊怀古的。
对清水闸的历史,那位村民未作介绍。它应该就是方志所载,宋代位于通明古堰的北首,用于泄洪的水闸名。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载: ''清水闸,廿二都,关于运河,闸废为患不小。宋嘉泰元年(1201)尉钱绩修筑。邑人孙应时为之记''。这段话说明:
清水闸,位于上虞县城(丰惠)外的廿二都处。因这座运河上的水闸损坏多年,为水患危害当地。在1201年冬,由时任上虞县尉的钱塘县人钱绩重新修筑。
在宋《嘉泰会稽志》中,记载此闸名用的是简称:''上虞县.....
通明闸,在县东一十里。景德(1004-1007)中置,今废''。景德是北宋真宗赵恒的年号,据此,通明堰上的清水闸,应初建于1105-1106年左右。
《嘉泰会稽志》称此闸已废,应该是该方志刋印以前的原状。陆游为《嘉泰会稽志》作序的时间,是嘉泰元年(1201)阴历十二月乙酉(二十二日)。依照万历《新修上虞县志》的记载,嘉泰元年(1201)冬,此闸其实已经在上虞县尉钱绩主持下重新复建。两部方志记载有所不同,主要是因古代交通不便丶信息不畅,且《嘉泰会稽志》业已定稿,来不及补记所致。
另据万历《新修上虞县志》载:为了保障运河上的过往舟楫正常往来,明代在新旧两处通明堰坝上,设有坝夫32名。不计闸堰维护费用,仅供批坝夫薪金,及拖船过坝的绳索丶绞盘等工具等资费,每年就需银近400两。作为古时大运河沿岸人民为此巨大牺牲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窥见古代上虞县人民为保持这条漕运国道的畅通,所作出伟大贡献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