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善塔与大善寺

标签:
大善塔大善寺杂谈 |
今天的人们,在途经滿眼翠绿的绍兴城市广场时,必定会看到一座卧龙山麓拔地而起的古塔。它,便是历经千年沧桑,眼下业已湮没的大善寺的镇寺之塔
大善塔,原先是建于面向绍城大街(今解放北路城市广场地段)大善禅寺内的一座古塔。大善寺系梁武帝时期所建。当年,西营附近有位尚未婚嫁的钱氏女子,病故前留下遗言,希望死后将自己的“奩中资”用来修建佛寺,以教化世人积德行善;为成全其遗愿,邻近的绅士黃元宝,主动捐出土地作为寺基。后由僧人澄贯主持施工建寺。寺院建成后,礼部赐寺额为“大善”。
大善寺屋栋上原有题字曰:“天监三年,岁次甲申,十二月庚子朔八日丁未”
,证明此寺建于梁天监三年(
这场大火延绵数日,祸及四周,十分惨烈。对此,就连《宋史》亦有记载:“庆元三年,……
庆元五年(1195
历经南宋至元末的战乱,大善寺在200余年后的明朝永乐元年(1403),终于得以重建,寺院及佛塔又得以恢复。后历代亦曾数度重修。旧时的大善寺旁,还建有钱氏祠,为唐开元二十二年(734)敇封,用于祭祀创寺的“肇兴夫人”钱氏女专祠。
后人不一定了解的是,建于梁武帝天监三年(
建炎三年(1129
知府衙门回迁卧龙山麓后,大善寺内仍驻有驿丞署,寺内一部分僧房,仍用作绍兴府接待从临安南下的皇眷、使臣,与赴攒宫宋陵祭扫官吏的驿馆,时间长达约40年。
古代绍兴府城内的寺庙众多,遍布各处。其中,有官宦府第改为寺观的,亦有后世在寺院办学的,但真正当过府台衙门与驿馆的寺院,却唯有大善寺一家。南宋时期,森严的州、府衙门、繁杂的迎送驿馆,与清静修行的佛门弟子同处一寺,官宦与僧人相安无事,公事与佛事并行不悖,实堪称为世上少有的奇观。
历经战乱与岁月沧桑,钱氏祠早已废圮,大善寺亦日趋衰落。但20世纪50年代末,大殿等尚存。寺前一度是民间艺人杂耍、气功表演、卖“武膏药”与梨膏糖此类招徕游人的场所。
大善寺东首,原有一家门面狹窄,一度名叫“丰乐”的湯团铺,该店的“拨拨汤团”生意颇为火爆。在20世纪中叶,那食品匮乏的三年困难时期,居民化一角钱,在大江桥堍的“兰香馆”,吃上一碗不收粮票的阳春面后,再化一角钱到这家店里,吃一碗放有桂花白糖的“拨拨汤团”,曾是当年颇为实惠的享受。
存世1400多年的大善寺,在20世纪60年代已遭废圮。包括大善塔在内的一部分僧房,成了一家印刷厂的厂区;而另一部分僧房,则拆旧建新,成了百货大楼营业场所。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兴建城市广场时,对大善塔予以原址保护,原有的现代厂、店、民居等建筑,在拆迁后已成了广场的一部分。
如今的人们,佇足城市广场,眺望这座巍然矗立的梁代古塔,不知能否想象出当年大善寺曾经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