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访明代古闸---扁拖闸

(2017-02-02 08:18:23)
标签:

扁拖古闸

寻访

     

                                       关   

 

    记忆中,我首次见到的五眼闸桥,还是50多年前的少年时代。在潺潺流水中,隨大人乘船,从桥下匆匆而过。看惯了一个桥洞的石拱桥,初次看到5个并行可通航的石桥,自然颇为新奇。而印象中,在五眼闸桥北约20米处,还有一座三眼石桥,两桥位置呈字形状分布。但在尔后的岁月里,我再也没去过那里。后来读了方志,方才知道这两座桥,便是明代绍兴大名鼎鼎的水利设施--扁拖闸(南北两闸)的遗存。这些年中,多次去齐贤,也去过石佛寺,但都因故与它擦肩而过。今年,适逢戴琥兴建扁拖闸540周年,我决定再去那里看看。

     

    鸡年大年初四上午,驱车去斗门表弟家做客。我与原在区机关工作,稍后到达的的表妹夫耀南说,午饭后能否陪我去五眼闸走走,因为他老家就在那里。表妹夫欣然表示:现在还不到10点钟,去那儿完全来得及。并当即让我坐上他车,一路疾驰,便直奔目的地而去。不到20分钟,我们便到达了位10多里外齐贤镇的五眼闸自然村。


                          ( 明万历绍兴府志所载扁拖闸 图 )

http://s1/mw690/003F2C28zy78swCm3M460&690

     

           齐贤镇志载:明代正德年间 扁拖闸及柘林闸位置图 

   
    戴琥在绍兴知府任内,好事连连,他组织民众兴修水利,围海造田;主持修筑麻溪坝,截断了西小江与浦阳江的通道,让浦阳江复归故道,由碛堰入海,使西小江流域自宋代始,300年来的水患基本得到控制。而兴建扁拖甲篷、柘林、新灶诸闸则是他主持兴建众多水利设施中的一项;经过多年实践积累,戴琥还于成化十二年(1478)创置水则,以四季农事为本,兼顾航行交通,将水位调控原则和方法刻之于碑——《山会水则》碑,使山会平原水位得科学、统一的管理。因而,称戴琥马臻之后,越地又一位水利巨擎,当不为过。


    据我考证,现存绍兴地方志中,最早将扁拖闸记入志书的,是明嘉靖山阴县志。该方志所载正德年间,绍兴府城北部8个水利设施中,扁拖闸仅次于玉山闸,位居第二。在明万历绍兴府志中,则更为详细:扁拖闸,在府城东北三十里,小江之北。其闸有二:北闸三洞,成化十三年(1477),知府戴琥建;南闸五洞,正德六年(1511),张焕建。......以泄江北之水”。同样的记载,还见于清代康熙乾隆嘉庆年间的府县志书。


    从古代方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扁拖闸是包括三眼闸、五眼闸组合而成的水利设施,先后分为两段完成:三眼闸,系绍兴知府戴琥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兴建,为三孔的扁拖闸,即方志所载的“北闸三洞”;根据南闸运行的现状,在44年后的明正德六年(1511),山阴知县张焕又在北闸的南首,兴建起五孔南闸,即方志所载的“南闸五洞”。


http://s11/mw690/003F2C28zy78swEcUgW1a&690

 

               上世纪戴琥所建的3孔扁拖闸南闸遗存 ---三眼桥 

     
                                 ( 2017年春节 景头下的三眼桥 )

http://s9/mw690/003F2C28zy78rVdLrFm68&690

 

       (  明代山阴知县张煥主持所建的5孔扁拖闸南闸遗存---五眼闸桥,摄于鸡年春节 


    应当说,扁拖闸的兴建,与它东面约8公里处的玉山斗门闸的运行水平是相吻合的。唐贞元元年(785),浙东观察使皇甫政(在汉马臻所建镜湖最北的斗门附近)兴建的8孔玉山斗门闸。玉山斗门闸建成后,山会平原排涝条件大大改善。但运行数百年后,又遇到了新的课题:


       一是,因
南宋时大规模填湖造田,周长350里的鉴湖大部湮废,使原先的蓄水功能大为减退;


       二是,浦阳江"鸠占雀巢",长期借道钱清江(西小江),横贯山阴北部入海。一遇霪雨,洪水横溢,
西小江北部的水患不断,致山阴萧山两邑大批良田受淹。;

    
       三是,随着斗门老闸周边的泥沙淤积,又加上泄洪已超越了原先设计能量,
玉山斗门闸对此已回天乏力。


      为此,绍兴知府戴琥迎难
而上,兴建了扁拖等闸。 扁拖等闸的兴建,彻底改善这一带遇水则涝、遇旱成灾的现状。在某种意义上说,亦是对玉山斗门闸功能减退一种必要的补充。

    


                  ( 扁拖闸南闸,即五眼闸遗存的东边,河面依然宽阔 

   
    扁拖闸北闸(三眼闸)兴建60年后,明嘉靖十六年(1537),绍兴知府汤绍恩在离玉山闸5华里处,新建起明代中国最大的河口大闸----28孔的三江应宿闸。扁拖闸与玉山斗门闸等一起,又作为三江闸的配套水利设施,一直运行到清代前期,并代有修缮,继续发挥着作用。民国时期,闸改建为桥。后来,村以闸著名,五眼闸亦成了当地一处颇具特色的地名。


     于是,五洞扁拖闸,也被民间称为五眼闸桥;而三洞扁拖闸,则被称为三眼桥。据表妹夫介绍,数十年前,在他孩提时期,去此桥下戏水游泳,闸桥下的水仍既深而流急。为了保护这一明代的重要水利遗存,扁拖闸在2002年12月被绍兴县(今柯桥区)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明代扁拖闸遗存的五洞闸村,540年前由绍兴知府戴琥主持所建的三孔扁拖闸(北闸),因闸已久废,在民国时期已改闸为桥;本世纪开通村道后,原先石桥桥梁桥墩,大多已不见踪迹,面目难辨,令人不胜唏嘘。而尚感欣慰的是,当年由山阴知县张焕所建的五洞扁拖闸(南闸),历尽数百年风雨战乱,仍能寻觅出昔日的影踪。桥旁新建了飞檐斗拱、古色古香的亭子,并加了蓝色的防护铁栏。




     站在五眼闸桥头,不禁使人浮想连翩。当年,戴琥、张焕这些父母官,带领山阴民众建闸兴利的壮观场景,似乎就在眼帘。如今,兴建扁拖闸的官民们,早已化作烟云。五眼闸桥,无疑是越地民众与大自然抗争千年不息的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见证。作为今人,理当倍加呵护、珍惜!

   
    岁月荏苒,沧海桑田。物在人非。在"五水共治“后的今天,五眼闸桥东西两侧的河水依然清澈,河面仍然宽阔,尚可觅见昔日古闸的雄姿。当年泄洪时分,闸前那气势汹涌的波涛声,犹如同在耳际迴响。......

   

     500年后的乡人,仍然用传统的方式,在深深地感念着那些兴利除弊、为民间造福的故人。佇立在五洞闸桥头,我清晰的看到,在那块文保单位的石碑下,还残留有年前刚点过香烛的痕迹。......


http://s1/mw690/003F2C28zy78rVEBh72f0&690

                               (  五 眼 闸 桥 远 眺 

                     ( 扁拖闸南闸遗存的西边,河面同样宽阔  

     

     

                                                 ( 写于2月1日年初五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