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京城来归,身体不适,在曾任某医院领导、具有中西医高级职称的老战友良琪处针灸。闲谈间,说起已有一段时期未晤面的老朋友谢有才,便相约去登门拜访。
四月首日,阳光明媚,春意正浓。打完针灸,我便隨良琪在路边剩上的士,直奔城东一公园内的谢氏书法工作室。公园内,綠荫遍地,鲜花怒放。附近学校的小朋友们,在老师带领下正在春游。穿过树荫,走过一段鹅卵石铺就的曲径,便来到了位于幽静之处,门前题有主人自撰"兰亭留翰墨,书圣仰风流"楹联 ,那座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跨进充斥着墨香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里面挂满着主人的书法新作、半成品;略显拥挤的书案四周,堆满各类名家与书法著作与刊物......。
http://s9/mw690/003F2C28gy70ChlgV9C68&690
http://s12/mw690/003F2C28gy70CgEAd2Hbb&690
或许是久未晤面,或者未戴眼镜,身着大红体恤、滿头银丝,却满面红光、精神镬烁的谢有才,见不请自到的我俩时,略显惊兀。旋即起身让座,并起身泡茶。我送上出版不久的那本杂文散文集后,大家隨即开始了闲聊。......
在书法界业内,如今说起谢有才,大概已无人不晓。作为大家,他的众多的书坛弟子,早已多有长进;而出自他手中翰墨的馨香,早已飘向海内外。很多人不了解,年逾古稀的谢有才,虽从小喜爱,但真正进入书界,其实还仅仅20年左右。而此前,他生命中更多的时光,首先是从事行政工作,其二是金融工作。而书法作为业余爱好,则是他后来的"第三产业"。
http://s15/mw690/003F2C28gy70CgKS1Ai7e&690
1939年,谢有才出生于"书法之乡"浦江县。文革前,毕业于杭州大学经济系,后分配到绍兴地区上虞县,从此,便在古越大地生根开花。说起来,他还算是我的同校的学长,只不过我学的是法律,时间也比他晚了一大截,且当年并未相识。
1983年机构改革,撤地建市后,作为当年的"四化干部",他便是首任市商业局长。隨后,历任市财办主任、市府副秘书长兼市府办主任等职。不久,我从中级法院调市人大工作,在人代会与两月一次的常委会例会,及代表视察反馈等会议时,常能见到他。总的印象是,为人低调、正派,从未听说过他在经济、生活等方面有过什么花边新闻。上世纪80年代末,他调任市人民银行行长。当年国内还未建立银监局,人行既是全市金融机构的行政主管机关,又是监督机关。作为市人行的党政一把手,谢行长的工作与为人,得到业界上下的一致肯定。正因为如此,1999年他年滿60周岁,退出行政领导序列后,省行仍点名让他筹建市信用联社,并担任首任理事长,直至退休。
确切地说,我与有才先生以往相交,只在会议中碰面,甚至还算不上是"点头朋友"。真正相知相交,是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调市某部门任职后。因为分管综治工作,市、县、区分布于各个角落的金融企业,其安全保卫,又是一项重头戏。我的工作,需要他的大力支持。因此,个别上门与他联系,以及与他主管领域相关人员的接触,就大为增多。工作之余,发自内心的交流,也就相对多了一些。因为意气相投,又相互成了朋友。从谢有才的言谈举止,与其系统内下级的接融、反映中,了解了他的为人。作为文革前毕业并工作的正牌本科生,与高级经济师,他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据我所知,正因为低调、正派、本份,而且坚持原则,要讲真话,又不会来事,而为某些好大喜功者所不喜。以致于在正处职岗位上,他一干便是近20年。
(谢有才书法作品集之《草书经典古文名句》)
[ 谢有才书法作品集之《草书经典古文名句》(局部)]
[ 谢有才书法作品集之《草书经典古文名句》(局部)]
[ 谢有才书法作品集之《草书经典古文名句》(局部))]
诸多不知内情者,很难了解这位人们口中的"谢行长",退休后不久,为何转眼间便"摇身一变",成了书圣故里绍兴的书法大家。其实,这不仅是他在生于同为"书法之乡"的浦江老家,从小耳濡目染,受到艺术熏陶,自幼爱好书法;更与他参加工作后,长期在业余时间临摹名家碑帖,将其作为清心寡欲、养精聚气、颐养天年的不二之选,并践行不辍相关。上世纪90年代后期,工作压力减轻后,谢有才便静心专习张旭、孙过庭、怀素等大家字帖。楷、隶、行、草,博采众长,无不刻苦磨练,而挥毫不辍。在犹如小山般他临摹过的废纸堆后,厚积薄发,所换来的,则是书艺的飞速长进。
在我心目中,他各类堪称上乘的书作中,我更钟爱他的草书。他的章草,似已跨越唐宋,直追魏晋,颇有高古浑朴的传神之笔,而为行内所推崇。而如今,有才先生的草书,已由章草转向今草,并正向狂草方向发展。他的书法工作室,在10余年间曾数易其地。期间,我曾去过其中的3处。每次造访,均见他在那儿飞龙走蛇般地临摹或苦练。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的作品,在包括中国文联等多个部门组织的国内书法大赛中,业巳多次荣登榜首;其个人或与人合办的书法展,亦已数度在海内外展出,《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曾作专题介绍;2005年,他还被《书法》杂志评为中国书法界当年的"十大年度人物",并已出版有《谢有才草书作品集》等多部书著。目睹着这位滿头银发的老者,正以诸多年轻人所难以启及的勤奋与刻苦、用功,兢兢业业地追在求艺术精华路上迅跑的场景,实令我辈肃然起敬,而又深感汗颜。
http://s3/mw690/003F2C28gy70CjQK2c2e2&690
[《谢有才与水共舞卷》草书长卷(局部)]
http://s6/mw690/003F2C28gy70ChwuhbD85&690
说起对谢有才书品的鉴赏与交往,其实早在16年前,他就欣然为我写过条幅。多年前,我与他还有过一次小小的"合作"。那次,有对政法系统的朋友,让我写点书法条幅。自忖幼时虽练过颜、柳等名家碑帖,但已荒废数十年。如今重操羊毫,所塗之字必会贻笑大方。为此,拟了一首含有夫妻俩名字,名为《夏日偶成》的藏头小诗,建议请谢行长帮忙提写。当年,老先生早已是中国书协会员、兰亭书会的"操刀人",书作价格亦已达8000元/平方尺。但他欣然接受,还与我反复推敲诗中的相关文字。不几天写好后,他不仅未收谢仪,我还意外收到他赠送的一册书艺新作《草书经典古文名句》,从而帮我顺利应付了那件棘手的差事。
事隔数年,今年四月一日,我再次登门造访这位当了11年兰亭书会会长(含常务副会长)后,退居下来的长者,再次受到他所赠的书法新作。内中是他用草书书写,他自撰的7首吟咏绍兴水乡的新诗,所写成的长卷《谢有才与水共舞卷》。同时,即兴为我写了一幅"匹夫伟大"(即百姓伟大之意)的条幅。忆及往事,我对他说:多年来承蒙错爱,数度打扰。但除了在人行时同吃过一次工作餐,从未没送你一份礼、赠你一瓶酒,更未请你吃过饭,实在不好意思。但他还是那句话:君子之交,老朋友间不谈这个!
( 2008年5月,由本人为朋友松、霞夫妻撰诗,有才先生挥毫题书时的字稿 )
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下,面对书法界内,某种急功近利、追求虚名钱欲的现状,谢有才象诸多书家那般,依然远离渲嚣的闹市,传承着兰草清馨高雅的秉性。淡泊名利,脚踏实地,专心创作。在书品与金钱面前,他更看重的是前者。慷慨向各地赠送书作、讲课辅导、交流书艺、提携新人等,亦成为他成名后,回馈社会的常态。在任兰亭书会会长期间,获悉甘肃舟曲地震灾区群众有难,他与中青年书家共同义卖赈灾,并将个人书作义卖所得5万元善款,悉数捐给灾区;为回报故土的养育之恩,他向家乡浦江县道德风尚基金捐款10万元 ......
毋庸置疑,与诸多朋友一样,我欣赏谢有才的书品,敬佩他老有所为,在书艺追求上的勤奋与执着;与此同时,我更敬佩他身上那种正能量,他的诚以待人,与良好的艺品与风骨。
http://s8/mw690/003F2C28gy70CjIe04f77&690
( 2016年4月1日 有才先生奉送的名片 )
殊为难得的是,如今在书界早已"功成名就"的他,仍象昔日机关工作时那般,低调为人,默默地弘扬着越地书界的清风。他的老家浦江(曾名丰安、浦阳),最早系东汉兴平二年(195),由会稽郡属地诸暨、太末两县分出的相关地域的所组建。按照他的姓氏,或许也可以象某些自命为王氏xx代传人那般,去攀附上晋代谢氏名门。但他的名片上,却永远只有他在书法界的二、三个真实名头,其余皆为空白;多年前,他的朋友就已为他建了个人网站、开了博客。但今日你如点击进入,想去浏览他的业绩,必定徒劳一场,会非常失望。在他面前,那些自命为"世界名人"、"当代书圣"的先生,实在显得有些滑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