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镇怀旧之二十五]  高迁学堂与柯桥修塘禅寺

(2015-11-30 06:22:52)
标签:

高迁学堂

修塘寺

杂谈

 

                                         

                                     关     

 

 

    光绪二十八年(1902),高迁学堂成立伊始,校址设在浙东宋代名刹融光寺内。上世纪30年代,融光寺遭火灾被焚,一度迁址于柯桥镇的佛华庵内。

 

      1941年,原柯桥米业公会主筹建的私立竞进小学,又并入该校,校址便就傍古柯亭而设(高迁学堂后来改名为绍兴县第七区立小学)。在蔡中郎离世1700多年后,这个东汉蔡邕"椽竹为笛"故事的发源地,真正成了“柯亭之竹”的摇篮。  

  

    修塘寺,顾名思义,便是修整官塘完工后建造的佛教寺院。它位于柯桥东官塘下岸最东首,田间河边的古柯亭畔。据清嘉庆山阴县志载,此寺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8年)。由当年挂兵部尚书銜的福建巡撫---山阴县州山人吴兴祚亲笔题写寺匾(吴兴祚作为封疆大吏,与会稽县姚家埭人的福建总督姚启圣兩人,同为康熙年间收复台湾统一中国的功臣)。

 

       民国卄六年(1937),在古纤道(官塘)整修完工后重建(修)。当年香火甚盛,曾是四近三方佛门信众汇聚之地。修塘寺重建(修)这年,应寺院方丈宏眀与主持弥戒等人之请,绍籍名人俞家骥( 解放后曾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为修塘寺题写过一副题修塘寺楹联, 铭于寺内. 联曰: "抗怀今古千百年,患胜迹消沉,扫尽劫灰光佛界; 愿与乡党二三子,把禅林点缀,长留风景在柯亭"。

 
           http://s11/mw690/c7f6f73cgx6DcM4AOdsaa&690 高迁学堂与柯桥修塘禅寺" TITLE="[古镇怀旧之二十五]  高迁学堂与柯桥修塘禅寺" />

             
      据原柯桥区国民中心小学首任校长杨士标长子、今年75岁的杨善信先生介绍: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不久, 经时任绍兴县教育部门督学的乃父等,与柯桥修塘寺主持僧人弥教商定,寺院腾出大殿后僧房五楼五底及下面大厅、二侧厢房作为校舍;附近沈家旺族为支持办校,又让出了沈家祠堂的前大厅,以资教学使用。并在第七区立小学基础上,组建绍兴县柯桥区国民中心小学,由爱国民主人士杨士标先生任校长(仍兼县督学职),校址正式迁入东官塘修塘寺内。
 
     
      1949年5月绍兴解放,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绍兴县立柯桥小学,原任校长杨士标留任(不久病
 
故)。1951年,柯桥小学内开始增设初中班,即后来柯桥中学的刍形。
 
      今年11月11日夜,我专程登门拜访昔日师长,刚从美国短暂回绍,柯桥中学的创始人、原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立荣。94岁高龄的王老对65年前的这段历史,仍记忆犹新。据他回忆,1951年柯桥小学办初中班时,1948年从台湾大学毕业后返回绍兴从教的他,被任命为首任班主任。当时他请来几位有过中学教学经历的老师,担任初中主课教师,其余课程均由小学老师兼任。办公室也与柯桥小学老师一道,挤在修塘寺内,条件十分艰苦。
 
      1952年中小学分设,柯桥中学(当年系初中)迁址下市头蒋家台门(花园)办学。1954年底,修塘寺内,由县教育部门投资兴建的工字形教育大楼等设施正式落成。不久,柯桥中学即从下市头直街的蒋家台门(花园)迁入;而柯桥小学校址则与中学对调,迁址于下市头直街的蒋家台门(花园)内。从上世纪50年代前期至90年代,学校搬迁至山阴路新校址,修塘寺内作为绍兴县城外唯一的省重点中学一一柯桥中学的校园,前后约有40年时间。
 
 
       数十年间,诸多学子,初登校门,望着学校的四扇朱漆落地大门,门口的圆形石柱和兩只石狮子,屋顶上 
的铜镜,两檐的高耸空间的两个插剑龙头,都会为之肅然。 进入大门,兩旁分别是总务处与传达室.笔直便是前后兩进古色古香的禅房。第一进禅房的道地前, 方形石栏内种有兩棵石榴树;第二进道地内,石栏内种有兩棵葡萄树。这兩禅房原先充作何用,已不清楚。但中学年代,分别是各课程教研室教导处团委与校长室等用房。
       
 
        走过大门右首的圆洞门,里面不远处,便是昔时修塘寺三进主禅房,两旁为侧廂。从临河大门开首细数, 其建筑格局依稀可辨: 第一进,当年应该是曾经的弥勒佛殿,旁边会有四大金刚护卫;第二进,禅房十分雄伟,当年师生称之为大厅,这里应是供奉如来大佛十八罗汉的处所; 过大道地,最后一进为兩层楼禅房,下面应是观音佛殿,上面则是藏经楼等。 但当年这里已辟为教职员工与住校学生的宿舍。一度鼎盛的修塘寺香火,早已佛去香消,在人世间沉寂了许多年。
       
                 
 
       值得一提的是,修塘寺的建筑格局 ,与国内大多数佛教寺院有别, 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凡到访过各地规模大致相同寺院的人们,都会发现:就建筑格局而言,地不分南北东西,凡佛门寺院的山门,几乎均在大殿之前。而修塘寺的山门,却几乎与寺院的佛殿平行而建。虽然在寺院佛殿前长长的踏道(河埠头)口,也开一个有两扇大门,平时可以开门接纳佛门信众与香客,但寺院正儿八经的山门,却在它20米远的旁边。
 
 
       进了修塘寺的山门,笔对着的便是二进禅房,须从右首洞门进去,再往右转,方才是佛殿。修塘寺的独特建筑风格,究竟是出于用地局促,因地制宜?还是为了保持佛门清静?抑或因它当年所处地域三面是田,一面临水,与居民聚居区有一段距离,出于防盗等安全的考虑?至今无解。它留给后人的,无疑是无尽的想象空间。
     
  
       岁月偬倥, 当年在修塘寺畔柯中生涯的许多往事,已在记忆中渐行渐远。唯有当年修塘寺的硕大的建筑格局与独特的风貌,至今仍历历在目。令人惋惜的是,这座古寺与古柯亭与蔡中郎祠等建筑,均在上世纪末已经湮圯。
 
 
       作为柯桥中学长达40年的校址,与原先长达75公里古纤道修建中唯一的历史见证,倘若能保存至今,并得以重修,无论是对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纤道,还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文化,都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