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志 洪
2013年春,国务院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绍兴古桥群”,
湖塘那座西跨湖桥并未在列。但仍有人在国内一些报刊网站便穿凿附会地称:湖塘的那座西跨湖桥,在《嘉泰会稽志》有载;有的说,府城偏门那座跨湖桥,为东跨湖桥;而湖塘那座跨湖桥,才是正宗的西跨湖桥;并称此桥为汉代所建,已有1800多年历史等;甚至还有人拿出陆游的诗加以证明。上述种种说法,明显于史实不符。
历史上西跨湖桥的地理位置,究竟位于何处?如果不是急功近利,刻意地去牵强附会;或人云亦云地从“网络快餐”中,照抄照搬。事情的真相,原本并不复杂。徜徉于浩翰的越地方志的海洋,你就会发现,西跨湖桥历史的脉络,竟是如此清晰。
请看山阴“西跨湖桥”地理位置辩正之二:
古城绍兴偏门外的跨湖桥 因何称为西跨湖桥
?
古城绍兴偏门(常禧门)外的跨湖桥,因何在数百年间,不叫东跨湖桥,而代代传承地称为西跨湖桥?这需要从当年镜湖的地段划分说起。
宋《嘉泰会稽志》在记载镜湖时,如是说:“湖之形势,分为二,而隶两县。隶会稽曰东湖,隶山阴曰西湖。东西两湖,由稽山门驿路为界。出稽山门一百步,有桥曰三桥。桥下有水门,以限两湖。湖虽分为二,其实相通。凡三百五十有八里,灌溉民田九千余顷”。
方志中的记载,将鏡湖因何原因分为东西两湖,以何处作为分界,都已交代得十分明白。
宋《嘉泰会稽志》载: "三桥,在县东南五里,有桥三(笔者注:三个桥洞)。其中桥有亭,扁通济(笔者注:周遍往来通达)。今镜湖分东西,以此为限。然以地势言之,恐非古”。在 明万历《绍兴府志》中,亦有相同记载,并记载称此桥"今废"。
正因为会稽县段的镜湖,又称为东湖;而山阴县这段镜湖,则称为西湖。跨湖桥又在府城西端,故称之西跨湖桥,人们便可以理解了。
( 《 古鉴湖水利图 》中的三桥闸
,即宋明府志中所载的“三桥”)
当年会稽县段的镜湖(东湖)上,确实建有跨越东镜湖之桥。《嘉泰会稽志》中明载过的,便有三桥与稽山桥,以及稍远一些的(五云门外)小凌桥。而其中的三桥,因是通航的闸桥,正是一座平桥。但经过南宋时期大规模的填湖造田,镜湖东部湖面大多变成农桑良田,年长日久,作为平桥的三桥与小凌桥,至迟在明万历前,就均湮废不存。
陆游在《西跨湖桥》诗中写道:“东西二十里,相望两平桥。傍水多投钓,穿云有负樵”。这东西两座平桥,就是地处东西镜湖交界处的三桥,与隔水而望,位于西镜湖上的偏门西跨湖桥。陆游祖上自山阴鲁墟,迁居东镜湖畔的会稽吼山,并建有别业。寓居西镜湖三山的放翁去吼山祖居,这两座桥是水路必经之处。陆游 在《月下自三桥泛湖归三山》等诗作中有记。在《游山》诗中,他还有"南出平桥十里余,湖山处处可成图"之句。当可作佐证。
三桥与稽山小凌等桥,都是镜湖(东湖)上宋代存在过的古桥。而它们与离城五里许的西跨湖桥之间,约十华里余。应当说,陆游诗作中所写的里程,用现代的眼光看,或许并不精确,作为文艺作品似有夸张之处。记录的也只是他眼中偏门外西跨湖桥,与东(镜)湖上那些桥的大概距离。
至于跨越东(镜)湖那些古桥,是否正式命名过东跨湖桥?史无详载,不敢胡言妄断。
从客观上分析,虽然山阴县的西(镜)湖有了西跨湖桥,并不意味着非要正式命名一座名义上的“东跨湖桥”。古代乡间修桥铺路,大多是乡绅里人“积德行善”,自发捐建的民间行为。桥建成后,民间自然可以酌情命名。何况当年也无"地名办"这类机构,官府要使辖区协民间建造的桥名完全统一,也恐非易事。仅以太平桥为例,古代山阴县界内,同名称为太平的石桥便不止一处。我想,常人对此应该能够理解。
(
未 完 待
续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