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昌 泰
古时候的张溇,又名张川,位于绍兴府山阴县的柯水,与西小江交汇处偏南约500米的地方。其范围,原来是指东起云梯(俗称元宝)桥西至公安桥,长约近一公里,靠横江两岸的一个大村庄。南宋时,称山阴县旌善乡张川里,民国年间属禹会乡,1950年后设张溇村(现属柯桥区华舍街道)。
张溇村,曾经是一块低洼易受水患的蛮荒之地。自南宋绍兴知府赵彦倓(1154—1218)发动民工筑成西小江江塘之后,西小江漫流和钱塘潮侵袭的水患基本解决,张溇一带居民才得以安生,并陆续繁衍生息。据传,张溇早有白、杜,张等姓居住。南宋淳佑(1241—1252)年间,诸暨人胡九成,被本村张姓人家招为女婿,他就成为张溇村胡姓的始迁祖。
http://s10/mw690/003F2C28gy6OZfEhucNe9&690
(
插 图 与 本 文 无 关
)
明朝中后期,张溇村胡文静、胡方山等人先后考中进士。胡文静,曾任光禄寺少卿,赠都御史。胡方山(字向山),明嘉靖年间,与安昌白洋人朱簦、朱篪兄弟,华舍西庄人黄涂峰等四位致仕官员,自称“山阴四皓”,结成诗社,以赋诗饮酒度日,《绍兴市志》有载。
至清代,胡姓人考中进士、举人的更多,树立旗杆30多对。因此,当地有“张溇旗杆多,后马师爷多”的俗谚。主要代表人物有胡昇猷、胡天游、胡潮、胡薇元、胡道南等。胡昇猷,曾任大理寺少卿、刑部尚书,他的府邸前左侧曾有石牌坊一座,残留部分一直保存到本世纪初;被郑板桥誉为''旷世奇才''的胡天游,是乾隆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清史稿》有传;胡薇元,寄籍河北大兴,1877年中丁丑科三甲进士,外放四川为官,曾执掌嘉定九峰书院。他诗文能手,著作颇丰,他是胡文静的后裔,其祖上曾在乾隆朝为官;胡潮,曾考中乡试“经魁”,外放为知县,回乡后广施善举,是清嘉庆年间,山阴县内著名的慈善家;胡道南,乡试中式,曾任长兴县教谕。回乡后热心教育事业,与蔡元培是至友。清末民初,在绍兴是个有名的人物。......
村里原有规模宏大的胡氏宗祠一座,祠南的银杏树已有600余年树龄。祠共3进:中进大厅,船篷轩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厅内挂满“尚书”、“翰林”、“进士”之类的匾额,气势恢宏,轩敞高大。走马楼直连后厅,厅里供奉列祖列宗神主。上世纪50年代改建为张楼小学时,旧貌荡然无存。
张溇小学原为胡姓私塾,校址在祠堂西面的义仓内,1906年改称曙光小学,教育质量在县内堪称一流。上世纪70年代,张溇小学发展成为华舍中学。
村东的云梯桥,始建于明代万历丙午(1606)年。因石桥像一只底部朝上的银元宝,所以俗称“元宝桥”。由于它的造型独特,南北桥坡的台阶弯弯绕绕地转了两个向,早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东南约三四百公尺紧靠古柯水的地方,有一座土地庙(俗称张溇庙),庙内供奉的土地神,系南宋抗金义士(张溇人)杜万春。该庙颇具规模,前后共3进,后进船篷轩雕梁涂金,独具匠心。庙南,是演社戏的''万春戏台''。戏台后,有一座横跨古柯水13孔石制长桥。桥东数十米处,有一石质碑亭。据传,碑文记载了杜万春抗金的事迹。由于桥西是戏台,桥东是碑亭,中间长桥横卧,乡人即以龙头、龙尾和龙身比如这一独特的景色。
民国时期的张溇庙,为禹会乡乡政府所在地。解放后,改为制扇厂。如今,已改建为“张川禅寺”,规模比当年更显宏大。
张溇横江一带老台门颇多,比较有名的有“宪台台门”、“尚义堂台门”、“四九房台门”、“老全记台门”、“新全记台门”等。最有名气的,数弄底巷牌里的“少卿公台门”。据传,台门由绍兴知府督造,前有牌坊,后有花园,中有饮酒厅。太平军攻占绍兴时,混乱中一把大火,不但烧掉了少卿府的极大部分,就连稍远一点的董家大院,也被付之一炬,而成了一片焦土瓦砾。
张溇,曾经是丝绸业起步很早的村子,民间素有“先有张溇,后有华舍”一说。从张溇横江一带昔日残存的遗迹看,这里曾是一个集市,其中不乏银楼、轿店、药铺、米店、柴行、砖瓦石灰店、木材行、水作坊(做豆制品)、茶馆、水果店以及染坊,等等。笔者儿时曾亲眼目睹这些店家残存的招牌字和店面房。大约在清末,集市和绸市大部分迁到了华舍,华舍方才形成绸市。于是,后来便有了“日出华舍万丈绸”之说。但直至上世纪40年代末,张溇村内织绸的机坊户依旧不少。
历史上的张溇人,还因拥有一支“张川老龙”(即是古代的民间“消防船”,船上载有用以水泵。救火时,两边人力猛压两头揿把作驱动,通过水带传输出水救火,民间俗称''救火龙船''),而深感自豪。
清代某年,杭州大火。张溇人眼见西北方向火光冲天,义务''龙兵''们(由本村人组成,有10余名浆手))便迅即摇(划)龙船出发。起初,以为路并不远。谁知一路过去,仍不见火源。船到萧山西兴,他们原可以在“只保(山阴)一方平安”的理由下,打道回府。但看到钱江对岸火光实在太大,为救受灾的百姓,就不顾小船过大江的危险,将船拖过坝,奋力摇过钱塘江,对杭州市民施以援手。......
天明,火灭。一干人马早已筋疲力尽,饥肠辘辘。众人一查身上,匆忙中全都没带钱,因此就以“龙旗”和“号衣”去典当,想买点充饥的食物。山阴“张川老龙”义举后的窘境,被现场指挥救火的杭州抚台知悉后,他不但当场表彰了他们,还犒赏了一些银两。事后,还专门派员送来感谢的旗幡。
岁月沧桑,历经战乱,100多年前名闻遐迩的古村张溇,早已不复存在。唯留下“张溇”这昔日的地名,还镶嵌在新建小区的大门上,似乎在向后人诉说这里曾经的风光
( 本文转载时,对标题、插图与部分文字作了调整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