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洪:古镇怀旧之十五:独山大冢.节孝牌坊与胡家台门

(2013-08-24 06:56:01)
标签:

文化

历史

杂谈


        穿古镇而过的萧甬铁路南首,有个叫独山的小村,这是当年小镇二个农业大队中的一个.村中央有一座树木稀疏的馒头山.参差不齐的农舍,围山而建. 村民以种田为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因此,在旁人眼里,它与镜湖与运河边的其它村庄相比,实在并无啥特别之处..80年代,隨着中国轻纺城的崛起,这里成为一方经济热土,期间,我曾到过几个昔日同窗与战友在该村所办的企业.听人说过,独山一度曾大有来头,据称是显赫一时的越王句践所废弃古墓址.为此,我还作过一些查考.
 
      清乾隆58年的《越中杂识》:“越王勾践冢,在府城三十里柯山东独山,号独山大冢。”诚然,方志界对此是持有不同观点点的. 据东汉时期的会稽郡方志----《越绝书》载:“独山大冢者,勾践自治以为冢。徙琅琊,冢不成。去县九里。” 句践生前兴建的王陵名“独山大冢”,后因迁都瑯琊, 北上称霸而离开了故国,墓造到一半就放弃了。方志记载,山阴县附近的独山有二处:一在绍兴柯桥镇独山村;二在南池一带。府城东南约十二里处的玉山村,有一岩体孤丘,称为玉山,人称此便是独山.然而, 此处并非''去县九里'', 当地亦无大冢; 府城西三十里处的独山村,村中有一岩体孤丘,真名的确是叫独山,但此处也无大冢遗存,且里程与<<越绝书>>所载亦有差距. 因此,"独山大冢''究竟位于何处,尚有待科学考证.但无论如何,这志有明载的记录,恐怕不会是古人的空穴来风.我想,作为历史遗存,至少也是眼下开发旅游的极好资源.比起象孙悟空.武大郎.西门庆故里,这类各地争得不可开交,且又莫名其妙.令人喷饭的人造景观要好出许多.


                         http://s12/mw690/c7f6f73cgx6CyTDuGnN8b&690
                 
                                 (      节孝牌坊    
    
 
      少年時期,古镇曾遗存有一些古代石牌坊,其中,印象最深的,当属位于东官塘上岸 ,小马路东首不远临河处的那座了.因为它高耸于久富厅弄堂口的运河对岸, 几乎每天都出门,都能抬头可见.60年代前期,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来古镇拍摄电影<<舞台姐妹>>外景时,扮演戏中竺春花的谢芳等一批影星人,曾坐在乌篷船上,将石牌坊作为背景,摄入在电影景头中.
    
      记忆中的这座古石牌坊十分高大.而在封建王朝,这种牌坊是绝不允许象眼下有钱人那样可隨意自建的.它的建造,有着严挌的规制.一是表彰的人物事迹必须属于当地公认者;二是须经地方官逐级具文上报;三是须经朝廷正式批文后,才能建造.据我分析,这座古建筑.至少是清代的.至于它表彰的是节妇,还是孝义?又姓啥名谁,?翻过方志,在众多的节妇孝义人名中,未见祥述.亦不知当地尚在世的老者是否记得?古牌坊废于60年代中期,如今,原址早已成为现代交通通衢与高楼.但在我眼中,它绝不比澳门那座''大三巴''份量轻.如今人们如有心再想见它尊容,恐怕只能从<<舞台姐妹>>的拷贝中去寻觅了.
 
                                             http://s4/mw690/c7f6f73cgx6CyTFbbHl83&690
       
                                                               (    胡家台门旧貌  


        在我少年时期的记忆中,印象较深的古迹,还有上市头直街的胡家台门,50年代时,跟姐姐去她同学家.曾到过此地.后来又去过一二次.台门面对柯水河边,街宽不到二米,应为古镇胡氏家族在清朝所建.一共有五进,中间有天井或道地,在二进与三进中间有个祠堂,很大很高也很有派头,祠堂上面有一个凹形神堂,供奉胡氏历代先人的牌位。胡家台门全长有八九十米,如能打开三四进的堂前门,则从台门口,能一直看到第五进底的楼房,非常壮观气派。记忆中,其中几进台门屋与两边的侧廂房里,住滿了人家.当然,此时住的早已不仅仅是胡家的后人了.我姐的同学家便是后来迁入的非胡姓人氏. 这类典型的清代大台门,在绍兴城乡民宅中,实在并不多见.在我看来,当年台门的建造者,若非清代官宦,至少也是商贾大户.只可惜它一直并未能列入文保名录,前些年,听说因铁路改造已被夷为平地,着实令人唏嘘!
       
      毋庸置疑,古镇值得怀旧回味的事物远不止这些. 惜余生亦晩,所知甚寡.囿于阅历与资料之浅缺,只能行文到此.为此,足下的古镇怀旧系列文章,亦就此打住. 从今春一篇二三千字的怀旧短文,摇身变成了眼下三万余字的15篇系列文章,这要感谢小学同窗.省交通干校原校长郭良先生的建言.还须感谢不少学兄的指导.盛夏酷暑之夜,独坐在电脑桌端,于寂寞中乐此不疲.而使我在沉睡的记忆里,苦思冥索,重现了某些历史场景,终使其化为一大堆方块字. 诚然,所列不刊之论,谬误之处,期待批评指正.但倘能给他人或后代以一丝愉悦与启迪,则幸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