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列文虎克

(2015-01-02 09:17:29)
标签:

文化

历史

教育

分类: 名人故事

列文虎克

中国科大.李弦,2014.7,摘抄自《新编世界上下五千年.自然科学卷》。

 

    显微镜的发明者荷兰人列文虎克,1632年出生在荷兰德尔夫特城一个普通的工匠家庭。小列文虎克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16岁时,他中断学业,在阿姆斯特丹一家杂货铺当学徒。

    列文虎克没受过任何正规教育,他完全是个自学成才的科学家。从当学徒时起,他就踏上了充满艰辛的自学成才之路。白天,他忙碌在柜台、杂货和顾客之间;夜晚,他常常挑灯夜读。一本本从各处借来的历史、天文、数学、地理以及动植物学等方面的书籍,引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每晚伴他夜读的只有隔壁眼镜店的工匠们磨制镜片的沙沙声。

    一天深夜,他看书累了,信步来到眼镜店的作坊前,只见工匠们正用熟练的双手磨制着镜片。他突然想起曾听人说过,上等明净的玻璃可以研磨成小小的凸镜,用这种镜子看东西,极小的东西能变大许多倍。这不由引起了他学习磨制镜片这门手艺的兴趣。第二天,他便拜一位老工匠为师,心灵手巧的他很快掌握了磨制镜片的技术。

    一天早晨,他终于磨制出一块光亮夺目、小巧玲珑的凸镜。它虽然小得直径只有3毫米,却能将物体毫不变形地放大200倍。他把制成的镜片嵌在木片挖成的洞孔里,观察起物体来。奇迹在他眼前出现了:鸡毛一根根细小的绒毛在他的镜片下,竟像树枝一样粗壮地排列着。跳蚤和蚂蚁的腿也都变得粗壮强健了。他还看到了几十种树木和各种植物种子的纤维组织。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而这神奇的一切又确实是他亲眼所见。

    为了探索自然界更多的奥秘,列文虎克不断研磨、改进自己的镜片。木制的镜架太笨拙,一个镜片放大的倍数也不够大,他便将两个镜片分别嵌在铜、银或金制的圆形管两头,中间安一个旋钮,用来调节两个镜片的距离。果然,镜片下的图像更清晰了。世界上第一架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就这样诞生了。

    列文虎克一生磨制出了419枚透镜。他用体积小巧的短焦矩双凸透镜,制成了高倍透镜显微镜,其实用性大大超过了同时代的复合透镜。他研磨的显微镜中放大倍数最高的达到近300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显微镜。

    列文虎克用他的显微镜几乎将生活中所有微小的东西都观察遍了。他观察的东西越广泛,兴趣就越浓厚。镜片下的微观世界也就越吸引他。他几乎将自己一生中的全部业余时间都投入了用显微镜观察自然现象的业余爱好。

    1665年列文虎克观察了动物细胞和毛细血管。意大利人虽然在他之前4年就发现了这些联接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但他却是第一个观察到毛细血管里的血液循环是依赖于心搏的人。他发现,蝌蚪体内动脉流入静脉的血液通路是那么细小,每次竟只允许一个血细胞通过。

    1674年,他刺破手指,好奇地观察起血滴来。他发现这红色液体中有许多像小车一样滚动不息的血液细胞,“使血液呈红色的血球是如此之小,一百万个红血细胞加在一起也没有河边的粗沙大!”他把这个惊人的发现描画出来,并寄给了当时的最高学术机构--英国皇家学会。于是,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并描述红血球的人。

    1675年的一天,是列文虎克一生中最快活最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雨,列文虎克站在自家院子里,望着一个个的雨洼出神,突然他心中一动:何不弄点雨水来看看里边会有什么呢?他当时用瓦罐盛了些雨水,滴了一滴放在显微镜下,一看,他简直惊呆了:小小的水滴里竟有那么多活蹦乱跳的“小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小动物!它们大约只有肉眼可以看到了水虱的百分之一大。这些微小生物都是些单细胞有机体,即原生动物。这是人类在列文虎克之前从未见过的生物,列文虎克成为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他用他的显微镜为人类打开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微观世界。

    列文虎克将他在显微镜下发现的奇妙世界写成了《大自然的奥妙》一书并出版。他一生共写了375篇论文,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哲学学报》上。1860年,作为业余生物学家的列文虎克,以他卓越的成就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英国女王和俄国彼得大帝都曾亲自拜访过他,并向他表示敬意。

    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给列文虎克的业余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巨大的荣誉,也促使了显微生物学的产生,开阔了人类的视野,深化了人类对生物有机体的认识。但这位成绩卓著的业余生物学家也有一个终身的遗憾:由于他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除了本国语外,没有一点拉丁语或其他语言的知识,致使他无法阅读有学问的自然哲学家的理论著作。知识的匮乏和缺乏理论指导,使他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好奇心,而缺乏明确的计划。他虽然用显微镜得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却没能进一步去认识这些发现的意义,把它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得到应有的高层次的科研成果。造成了看见了细胞却没能建起科学的细胞学、发现了微生物却又没开创微生物学的莫大遗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伦琴
后一篇:卢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