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迷地原虫如何具有感知原力的能力

(2016-03-31 14:35:03)
标签:

杂谈

 

        据说迷地原虫是以原力为媒介进行沟通的,如果一个人体内具有高浓度的迷地原虫,他甚至能“听到”原虫向他倾诉“原力”的意愿。因此,绝地武士们会对某个事件“有不祥的预感”,或者“感受到原力的扰动”。

 解读:迷地原虫如何具有感知原力的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些情况下,迷地原虫成了绝地武士额外的“感觉器官”,协助宿主与环境中的原力相互感应。正像我们能够感受到地震中大地的震颤,看到飓风天气中的漏斗状积云一样,若迷地原虫感受到毁灭能量的聚集,绝地武士就能感受到“原力扰动”的乱流。

 

        在本书第二章中,我们曾讨论过我们和动物在感知外界环境方面的差异性。海豚和蝙蝠可以通过超声波来锁定物体的坐标,探寻物体的形状。很多动物对特定的味道异常敏感,并借此完成交配,或远遁以逃离威胁。其他动物甚至拥有异乎寻常的感知能力。某些鼹鼠、鱼类、鲨鱼和鳗鱼的头部都带有特殊的感觉器官,能侦测到周边水域中电场的变化。一些鸟类、昆虫、海龟、蝾螈能感知地球的磁场,并借此定向和导航。这些动物可以轻易获取人类难以企及的信息,

感知人类漠视的力场。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耳熟?

 

        在第二章中,我假设《星球大战》电影中的人类和地球人在生物学上是无二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两者之间至少存在着一项差异。电影中的人类拥有迷地原虫,而且离了这些寄生生物就无法存活。如果这是两者唯一的差异,那么迷地原虫是否为宿主超乎寻常的能力的源泉呢?类线粒体细胞器官是否能赋予我们额外的感知能力呢?

 

          首先,我们先看看那些能感知地球磁场的动物。不同种类的动物也拥有相异的感知磁场的方式。不过我们的科学家在这方面的认知也不过皮毛。许多生物如细菌和海龟的某些细胞内蕴含着一种磁性矿物质磁晶,有理论称,对这些动物来说,磁晶就像一个个小号的罗盘,协助动物探测地球的磁场。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微小的磁晶在磁场感知器官中还会汇聚成链,组成一个更大的罗盘。科学家还坚信,其他动物如某些鸟类或蝾螈眼部的视觉感受器细胞,能感受到外界的磁场。虽然感受细胞本身没有磁性,却具备一定的顺磁性,从而对磁场做出反应。当眼部细胞感受到外界磁场的时候,这些动物就能“看到”磁场。

 

         虽然在《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中,我们并没发现剧中人物长着独有的感受器官,但他们确实能像上述的动物一样,凭借着这项能力从外界环境中获取附加的信息。正像细菌可以通过细胞内的磁晶感受磁场一样,绝地武士们也可以通过迷地原虫体内的某些分子或矿物质感受到原力。如果迷地原虫能识别出原力辐射的力场,而迷地原虫含量丰富的人又能“聆听”原虫的窃窃私语,那么他们或许能轻易感受到周围原力的变化, 即原力的扰动。

 

        格雷博士还将迷地原虫与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进行了类比。和线粒体类似,叶绿体也是细胞内用于生成ATP 的重要器官。在植物体内,与之对应的生化过程称为“光合作用”。科学家们相信,叶绿体也是由类似线粒体的细菌元祖进化而来的。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分子能够充分吸收太阳能,将其转化为生化能量。

 

        格雷博士解释道:“在我们的设想中,一个个体能够辐射出一种形式的能量,如太阳能,这种能量也能被另一个体吸收。这就是叶绿体吸收太阳能的原理。”那么,迷地原虫可能也拥有吸收原力的接收器,并将其引为他用,比如让绝地武士跃至半空,做出一系列酷炫的动作。

 

        电影中还说,生物能制造原力。那么迷地原虫不仅能感知、吸收原力,还能释放原力。它们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呢?为了探究这个原因,我们得将视线转移到能探测电场(而非磁场)的动物身上。一些能感知电场的动物,如某些鱼类或鳗鱼,能释放一系列短促每秒120 次到300 次不等的电脉冲,在体外四周铺设电场,借以感知外界环境中的电场。不过这并非电鳗用于捕猎的麻痹性强电场,其能量相当微弱。那么它们的目的何在?

 

         其实在水中,所有动植物都会辐射持续的弱电场,大部分并非刻意为之。不过对电场异常敏感的鱼类对电场的感知力要比其他鱼类强上100 倍。当其他动植物进入这种鱼类的电场领域内,会对该电场造成不同程度的畸变,这些鱼类就能迅速感觉到这微妙的变化,从而在漆黑的环境或乱流中迅速发现闯入者,甚至探测到隐藏在水域底部砂层中的危险。

 

        如果一个人在感知原力之余还能在体表形成自己的原力领域(和上述的鱼类类同),就必然会向外辐射原力,就能凭借自身原力领域的畸变来识别闯入者;同样,他的出现也会被其他绝地武士识破,就像《新希望》中达斯·维达寻找欧比-旺那样。

 

        不过,这个假设还得建立在一个前提上:《星球大战》电影中的人类除了拥有感知和辐射原力的特殊器官之外,和现实中的我们并没有其他差异(我们也可能拥有类似器官,只不过还没探索到)。对电场敏感的鱼类已经拥有了一套释放电脉冲和感知外界电场的完备系统,才能对周围的状况一“览”无余。

 

        上文中,我们假设《星球大战》电影中的人类确实拥有额外的感受器官,不过,如果我们认真看过电影的话,就会发现类似的器官压根就没出现过。他们所需的原力辐射和感受器官,需要通过感受神经和大脑相连,而且大脑还能识别并分析原力脉冲。格雷博士认为,欲完成如此复杂的反应机制,细胞必须通过某种网络结构有序相连。“如果拥有某种能够实现细胞传递的生化递质,并相互联系为网络,这个想法就有可能实现。最终相应的神经网络还是必须的。”科学家们正在上述不同种类的动物体内寻找类似的网络系统,如用于搜集分析电磁场变化的电脉冲接收器和神经通路等。如果我们接受了“《星球大战》电影中人类和我们在生物学上并不相同”这一设定,也就不必大费周章地为两者的不同构建理论性的解释了。不过仔细想想,除了和原力相关的能力之外,两种人类几乎看不出什么差别,这还是有些奇怪。与此同时,这个设定也揭开了原力的神秘面纱。如果原力感应器官确实存在,科学家们和《星球大战》电影中的绝地武士就能对其了如指掌,原力存在的原理也能迎刃而解。这样一来,原力的存在就不关乎个人信仰的问题,而是客观事实。

 

       不过,考虑到原力神秘的特性,更合理的解释是,原力的感受体和发射体会以一种更为隐蔽、罕见的形式发挥作用,而《星球大战》宇宙中的科学家对此尚无了解。如果感受体和发射体并非集中于特定器官,而是广泛分散且作用于各个细胞(就像叶绿体那样),并且可以通过某种化学递质将信息传递到脑部的话,《星球大战》电影中的人类就可以保持与常人无异的形态。这样一来,原力所包含的信息,就能通过与传递感受信息相异的路径输送至脑部,人们也

可以通过训练掌握“倾听”原力的技巧。

 

        即便我们承认迷地原虫具有感知原力的能力,第五章中我们所讨论过的问题也依旧存在。人们可以感知千里之外的原力信息,甚至在事件发生前预知原力的扰动,这些都是违反基本的物理定律的。对电场敏感的鱼类也只能感知两个体长之内的电场波动而已。

 

       最后为大家提供一个小趣闻。如果把一条鱼放置在适度的强电场中,它的肌肉会出现无意识地收缩,迫使它向一个特定方向前进。在电影中,绝地武士“思维控制的小把戏”能通过原力控制他人的行动。我们可以将两者做一个类比。

 

 

“原力在我的家族血脉中澎湃”—迷地原虫如何通过血脉代代相传

 

       迷地原虫的另一特征是:其聚集浓度可以通过血脉在人类中代代相传。卢克曾说,原力在他家族的血脉中澎湃。奎- 刚大师也曾向施密打听过阿纳金父亲的身份,其实他是想了解阿纳金体内迷地原虫的高浓度从何而来。不过奎-刚并未对施密的体质做过任何检验,看来父方才是原力体质能否得到继承的决定方。

 解读:迷地原虫如何具有感知原力的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趣的是,就线粒体来说,母方才是决定的关键。虽然人类的卵子和精子内都存在着线粒体,但在受精过程中,卵子会将精子中的线粒体全部杀死。卵子中的线粒体得以生存,因此人类体内的线粒体均来自母方,线粒体内的DNA也全部来源于母亲,跟父亲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大部分动物都遵循此规律。如果迷地原虫也不例外,那么父方并不能决定孩子体内迷地原虫的数量浓度。母亲才是一切的关键。

 

       不过,迷地原虫的作用方式可能正好相反,在受精过程中,母方的原虫损失殆尽,而父方的原虫得以保留。在极少数的物种身上,会出现这种罕见的情形。

 

        那么,不同个体之间所继承的迷地原虫的强度会表现出差异吗?这是当然的,就和线粒体的继承差异是一样的。线粒体内的遗传因子可能是有益且完美的,也有可能是变异且残损的。100 种以上的人类疾病源于线粒体基因缺陷。线粒体基因突变的速率是细胞核基因的10 20 倍,这是由于线粒体从事的机能,即产能,是一个“高危工种”,会对线粒体DNA 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DNA 一旦损坏,细胞产能的效率将下降,如果类似情况出现在某些组织中,组织的机能会大幅受限,甚至死亡。科学家们认为,线粒体的功能衰退正是造成人类衰老的原因。因此,母方线粒体的健康与否和损坏程度会直接影响继承者体内线粒体功能的强弱。以此类推,继承自父方的迷地原虫也会有强弱之分。

 

        决定原力强弱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迷地原虫的浓度。从电影中我们已经知道,阿纳金体内迷地原虫的浓度值为20000,比已知的任何人都高。我们假设他细胞内迷地原虫的数量恰好为20000。为什么迷地原虫在人类体内的浓度含量会存在差异呢?

 

        人类细胞中线粒体的平均数量约为数百,在不同功能的细胞中,数量也会存在很大差异。精子中线粒体数量在50  100 之间足以支撑精子抵达卵细胞。卵细胞,或卵子内约有10 万个线粒体足以孕育一个崭新的人类。不过,不同个体的线粒体浓度却大致趋同。虽然线粒体确实有“强弱”之分,却无数量之别。你的肝脏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和我的并没有什么差异。

 

          细胞核DNA 是决定线粒体数量的关键。如果出了意外,细胞创造出了多余的线粒体,细胞核就会暂停生产过程,直到线粒体数量降至正常水平。但迷地原虫似乎并非遵循这个规律,不同个体间会存在天差地别的数量差异。不同个体的细胞核对迷地原虫数量的控制指令不同,阿纳金的DNA 会促使迷地原虫的产生,直至细胞含量达到两万。而波巴·费特的DNA 则会在原虫浓度达到50 的时候叫停生产过程。

 

          由此观之,一个人体内原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迷地原虫的DNA(决定原虫的质量或强度)和细胞核的DNA(决定原虫的数量)。许多死忠粉丝推断,乔治·卢卡斯之所以引入迷地原虫这个概念,是在为未来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设置悬念。如果“迷地原虫是原力的载体”这一隐含意义属实,我们不妨做个设想。

 

        如果我们想人为地提升个体的原力,单纯注射大量的迷地原虫还是远远不够的。即便受试者的身体能够抵抗排异反应,细胞核也会将迷地原虫的浓度控制在正常水平。

 

        如果我们想创造一个具有强力原力的个体,单纯凭借克隆技术至少单靠一位男性绝地武士是远远不够的。克隆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移除卵细胞的细胞核,将之替代为克隆对象的细胞核。假设,我们需要克隆阿纳金,那我们就需要将捐献人卵细胞的细胞核剔除,并将阿纳金的细胞核注入其中。这个经过处理的卵细胞在适宜条件下会成长为阿纳金的克隆体。克隆体细胞核内的DNA和阿纳金的并无区别, 但线粒体DNA迷地原虫DNA 也极有可能来自卵细胞捐献者,而非阿纳金。若要制作一个阿纳金的完美“翻版”,即克隆体拥有的原虫数量和阿纳金全无差异的话,我们需要引渡的不仅仅是阿纳金的细胞核,还有他细胞内的线粒体和迷地原虫。这并不难我们已经在小白鼠身上尝试过,而且很成功,但和普通的克隆过程相比还是略显复杂。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创造出一个像阿纳金一样拥有强力原力的绝地武士。“克隆战争”也会变得更加有趣。

解读:迷地原虫如何具有感知原力的能力 

本文来源于《星球大战》里的科学,作者Jeanne Cavelos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