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6年1月18日,由《国际太空》、《卫星应用》杂志联合发起组织的2015年全球十大航天新闻评选揭晓(按时间顺序排列)。
世界首批全电推进商业通信卫星进入太空:3月2日,由美国制造的世界首批全电推进商业通信卫星——亚洲广播卫星-3A(ABS-3A)和欧洲通信卫星-115西B(Eutelsat-115 West B)成功发射,标志着全电推进技术实现成熟应用。全电推进是利用电推进替代化学推进,完成卫星轨道转移和在轨位置保持,具有高比冲、高效率、降低发射成本、延长卫星在轨寿命等优点,有望成为改变地球静止轨道(GEO)通信卫星制造市场竞争格局的革命性技术。全电推进技术的成功应用,进一步激发了全球卫星制造业对降低研制成本的竞争,促进了3D打印、简化卫星构型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未来将对通信卫星制造、卫星技术创新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黎明”探测器在世界上率先探测谷神星:
3月6日,美国“黎明”(Dawn)小行星探测器抵达谷神星,成为首个探测矮行星的探测器、首个探测谷神星的探测器,以及首个先后环绕探测两个独立地外天体的探测器。按计划,“黎明”探测器的主任务将于2016年6月结束,并留在绕谷神星运行的轨道上。利用“黎明”探测器上的同一套科学设备探测2个不同目标,不仅能降低成本,还便于科学家将2套探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全球掀起卫星互联网低轨星座发展新高潮:
6月,美国一网公司(OneWeb)签订了为建造大型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研制与发射900颗卫星的合同,这标志着低轨大规模宽带互联网卫星星座计划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近两年,美国硅谷的互联网企业敏锐地捕捉到卫星通信产业巨大商机,多家非传统航天企业宣布打造低轨通信卫星星座。虽然新兴卫星互联网星座发展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但是将卫星通信服务融入“互联网 ”,蕴涵了巨大的商机,是卫星通信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新视野”探测器在世界上首次飞掠冥王星,取得人类探索太阳系的新里程碑:
7月14日,美国“新视野”(New Horizons)探测器飞掠太阳系距地球最远的天体——冥王星,最近距离约12472千米,并传回了冥王星首张高清图片,最高分辨率约60米。“新视野”任务的成功,使美国完成了对太阳系所有大行星的探测,被认为是人类探索太阳系的新里程碑。它已拍摄不少冥王星及其卫星的清晰照片,并获得了许多惊人发现。例如,这颗褐色星球上有一个巨大的“心”形亮区;其内部可能曾有、甚至仍有活动;表面没有原来预计的明显深坑,这表明它的丰富地貌并非来自陨石撞击,而是地热等其他原因造成。
人类发现迄今为止与地球最为相似的太阳系外行星:
7月24日,美国“开普勒”(Kepler)空间望远镜发现了迄今为止与地球最为相似的太阳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它与地球的相似指数达0.98。开普勒-452b距离地球1400光年,直径比地球大60%,体积是地球的1.6倍,“年龄”60亿岁,绕其恒星公转一圈是385天。开普勒-452b到恒星的距离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接近,这是迄今发现的与地球和太阳最相近的行星与恒星组合。开普勒-452b就像比地球大的远房亲戚,研究它有助于科学家理解地球的进化环境,预见地球的未来。
美国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液态水:
9月28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火星勘测轨道器”(MRO)发现了火星存在流动液态水的最确凿证据:随季节变化的条纹状含盐流水痕迹;还探测到浸满水的高氯酸盐分子的存在。这一发现使火星上存在微生物类生命的可能性变得更大了,利用“火星勘测轨道器”上的成像光谱仪,研究者在有神秘条纹的火星山坡上探测到了水合矿物的特征信号。这些暗色的条纹会随着时间推移反复消失和出现——在温暖的季节,这些条纹颜色会加深显现出来,而在较冷的季节则消失不见。这一发现增进了人类对火星的了解,有助于研究生命形成的条件。另一方面,对于未来前往火星的航天员而言,火星近地表存在的液态水也将让他们在那里“更容易生活”。
美国商业公司在全球首次成功进行火箭回收试验:
11月23日,美国蓝色起源公司成功发射并回收“新谢泼德”(New Shepard)亚轨道火箭。这是人类首枚发射升空后又完好无损地返回地面的亚轨道火箭,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亚轨道火箭动力反推垂直下降回收试验。12月22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用猎鹰-9v1.2(Falcon-9v1.2)火箭成功发射了轨道通信公司的11颗小型卫星后,在世界上首次成功以动力反推垂直下降方式回收了这枚轨道运载火箭的第一级。此举具有里程碑意义,未来有望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可重复使用的火箭,从而大大降低运载火箭的发射成本。
欧洲开启空间引力波探测先河:
12月3日,欧洲航天局(ESA)成功发射“激光干涉仪空间天线探路者”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 (LISA)Pathfinder],也被简称为“LISA探路者”,用于测试空间引力波探测所需的技术。其内部带有两个质量为2kg的金铂合金立方体,科学家可通过激光望远镜观测这两个独立放置的物体在运动中的相对位置变化,以证明引力波的存在。此次发射的“LISA探路者”只是欧洲航天局引力波探测计划的前期任务,用于演示和验证相关技术,但是它踏出了在空间观测引力波的第一步。
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中国“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入轨:
12月17日,“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升空。这是中国第一颗天文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其观测能段是“国际空间站”上的α磁谱仪2号(AMS 02)的10倍,能量分辨率比国际同类探测器高3倍以上。它用于在太空中开展高能电子及高能γ射线探测任务,探测高能粒子的能量、方向和电荷,并具备鉴别粒子的本领,从而有可能探测到暗物质粒子的存在,研究暗物质特性与空间分布规律,有望探测到暗物质湮灭或衰变的证据,使我国在暗物质研究、宇宙射线起源方面取得突破,在γ天文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其研究成果将可能带来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对于推动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世界空间分辨率最高、幅宽最大的地球同步轨道遥感卫星高分4号升空:
12月29日,高分4号对地观测卫星升空。这是中国“高分”专项首颗高轨道高分辨率、设计使用寿命最长的光学遥感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空间分辨率最高、幅宽最大的地球同步轨道遥感卫星。高分4号卫星光学分辨率为50米,可观测的面积大,能长期对某一地区固定连续观测,在气象观测、应急救灾、环境保护、国土普查等动态实时监测方面都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成为现有太阳同步轨道对地观测体系的重要补充。
本文来源于腾讯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