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精义》第九讲曾子说三纲(6)

(2022-10-08 21:05:12)
标签:

教育

历史

时评

时尚

文化

分类: 公开

《大学精义》第 曾子说三纲(6

以下是《大学》传的部分的第三章,全是引《诗经》来论述,一共引了五段《诗经》。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这里重点谈的是“止于至善”的“止”字。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出自《诗经·商颂·玄鸟》篇。“邦畿”,指都城附近的地方,这是周朝诸侯分封体制下的产物。周天子把天下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诸侯国,但是周天子也会给自己留下一块的,他的首都附近的土地是不会分封给别人的,这里是周天子的直辖区,这个地方叫“邦畿”。古书上讲领土的时候说的里数,既不是长、宽,也不是平方,往往说的是这片领土的周长。“邦畿千里”,指周天子在首都附近的直辖区的周长有一千里。“维民所止”的“维”是发语词,没有意义,“民”就是老百姓,“止”是居住、停留的意思。两句诗的意思是,首都周围这一千里的土地,是老百姓所居住的地方,老百姓所停留的地方。曾子引《诗经》上的这段话,重点是突出“止”字,老百姓止于哪里?止于邦畿。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典故。清朝雍正年间,查嗣庭主持科举考试时,就是用这句诗“维民所止”作为考试的题目,当时的科举考试都是要从儒家的“四书五经”里出题的。结果,有人向雍正皇帝揭发,说查嗣庭出这道题居心不良,因为“维”、“止”两个字,就是“雍正”两个字去掉字头,说查嗣庭题中暗含着将雍正砍头的意思。结果查嗣庭因此被杀。这个查嗣庭就是现代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的祖先。

接下来引《诗经·小雅·缗蛮》篇里的一句话。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缗蛮”是形容鸟叫声,“丘隅”就是山坡上,山丘上。那个鸣叫着的黄鸟啊,它停留在了山丘上。

为什么要引这两句诗?突出“止”字,是止于什么地方。老百姓在哪儿能安居乐业,在天子脚下,所以是“止于邦畿”;鸟儿在哪儿能过的愉快?在山林里边,所以是“止于丘隅”。引这两句诗,突出一个“止”字,而实际上讲的民和鸟都能安于什么状态,表面上讲的是“三纲”的第三纲“止于至善”,暗中点出了“六证”的“安”字。“止”是安于什么状态你才最快乐,你止于什么状态才能过的最快乐。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