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义》第六讲八目之修身(1)
(2019-12-01 22:17:59)
标签:
文化教育育儿历史收藏 |
分类: 公开 |
《大学精义》第六讲
作者 杨军
我们也可以把格物、致知理解为学习,将诚意、正心理解为修养,儒家的修身就是从学习和修养这两个层面入手的。而学习和修养的目的是“明明德”,以达到“亲民”,能做到“亲民”,就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今天很多人对儒家的误解之一,就是把修身当成了儒家修行的目的,实际不是,修身是儒家的方法,儒家是要通过修身的方法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儒家是入世的学说,不是为修身而修身,修身是为了达到改造社会、改变人生的目的。
《论语》里记载着《大学》的作者曾子的一段话: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是曾子的修身方法,每天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思,忠,尽心尽力,替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信,言而有信,与朋友的交往是不是守着诚信了;学习,老师教的有没有都落实。我们注意到,曾子反思修养的内容多于反思学习的内容,曾子重点反思两方面,忠、信。
《论语》第一章也提到了儒家的修身方法: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说明早在先秦时期,儒家修养最重视的就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你把这些都学会了,在实践中落实了,如果还有精力,才去“学文”,就是学习知识。儒家是把品性的修养放在知识的学习前面的,两者的重要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