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精义》第六讲八目之修身(1)

(2019-12-01 22:17:59)
标签:

文化

教育

育儿

历史

收藏

分类: 公开

《大学精义》第六讲 (1)

作者 杨军

    对于八目的第五目修身,《大学》里没有展开论述,曾子没有给予具体的阐释。这不是因为修身这一目不重要,而是恰恰相反,修身是《大学》的核心,所以后面才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没有阐释的原因,是因为前四目就是对修身的具体展开,修身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就是儒家的修身方法。而后面的三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效果,或者说,是修身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八目就是围绕着修身展开的。

我们也可以把格物、致知理解为学习,将诚意、正心理解为修养,儒家的修身就是从学习和修养这两个层面入手的。而学习和修养的目的是“明明德”,以达到“亲民”,能做到“亲民”,就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今天很多人对儒家的误解之一,就是把修身当成了儒家修行的目的,实际不是,修身是儒家的方法,儒家是要通过修身的方法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儒家是入世的学说,不是为修身而修身,修身是为了达到改造社会、改变人生的目的。

《论语》里记载着《大学》的作者曾子的一段话: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是曾子的修身方法,每天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思,忠,尽心尽力,替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信,言而有信,与朋友的交往是不是守着诚信了;学习,老师教的有没有都落实。我们注意到,曾子反思修养的内容多于反思学习的内容,曾子重点反思两方面,忠、信。

《论语》第一章也提到了儒家的修身方法: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说明早在先秦时期,儒家修养最重视的就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你把这些都学会了,在实践中落实了,如果还有精力,才去“学文”,就是学习知识。儒家是把品性的修养放在知识的学习前面的,两者的重要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