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批判我的文章:让人失望的【闫效平讲解古文观止】之《郑伯克段与鄢》

(2019-06-29 19:11:48)
标签:

闫效平

易经

分类: 随笔杂谈


记:这是一篇批判我的文章,写的挺好的!    2019





让人失望的【闫效平讲解古文观止】之《郑伯克段与鄢》

  闫效平君,不知何许人也。年龄不详、出身学历、高就何地?百度均略。初识,搜寻视频《齐桓公伐楚》,赫然《闫效平讲解古文观止》映入眼帘,喜。搜寻作者,博客洋洋洒洒数十千言,有著作一本《文言文学习宝典》,更兼视频讲解《古文观止》、《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一时风头无两。

  博客相片读之:青春、眼镜、自信、阳光,青年才俊无疑也。遂《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再《郑伯克段与鄢》,毕,让人失望,尤后者。做为《古文观止》的首页、《左传》的首篇,讲解硬伤竟高达八处之多,直让人匪夷所思。试例之:

  “初,鄭武公娶於申”一开口,闫君石破天惊,曰:“郑武公姓武”。笔者近视,一时之间眼镜差点跌掉。还在想,年轻人初出茅庐,或偶尔口误,既然能出视频,水平当然不会差到里云。接着“亟請於武公,公弗許。”,闫君读:[jí]而不是[qì] 。“亟”是多音字,本可原谅,但音一读错,字义相差就不免以米计了。高中讲课时,老师对此字读音都是重点强调的。第一自然段就在听者的惴惴不安中很快过去了。

  第二段“制,岩邑也,虢 [拼音:guó]叔死焉,佗邑唯命。”中的“虢”字,闫君估计南北方人的读音差异,读[gu] 。在短短的几十字间,三次出现不应有的错误,令我惊骇。这可是国学呀!不是街头巷闾大妈聊天。事还未完,还是本句,闫君续道:“制:地名,即虎牢,河南省滎[yng] 陽縣西北。”现在郑州的滎(xíng)陽,被读成了[yng]阳。我也是醉了!拜托,对于自己拿不准的字,能否查下《汉典》?最简单的《新华字典》也行呀!荥是多音字,就是读[yng]也不对,荥[yíng]经,地名,在四川。行至此段末尾,“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斃”字,闫君解释为:“灭亡”。查《现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第6版)第902页——灭亡:“动词,(国家、种族等)不再存在或使不存在”。而“斃”字在《左传》中出现二十三次,与“死”无关。在本文中是“倒下去”的意思,引申为自己摔跟头;跨台。第二段就在笔者的惊愕中草草地结束了。

  第三段闫君也未让我们失望,至“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的“廩”读音[ln],即不是多音字,也不是异体字,令人遗憾的是闫君读成了第二声[lín]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读到此处,反而更惑了。

  《春秋》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果说前面是字的发音不准的话,还能原谅,而这时则是不能令人容忍了,暴露出了讲者古文字的基本功的不扎实,对中国历史文化风俗的不了解。“段不弟”的“弟”读[tì],通“悌”,與“父不父,子不子用法相同。”《春秋》記載的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闫君读 [dì] ,释义为弟弟。

  而下,“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的“羹”字,闫君解释说是肉汤,又让听者啼笑皆非。虽然解释得意义相近,但主谓颠倒,可谓是本末倒置。郭锡良相教材《古代汉语》第106页:“羹在上古是一种带汁的肉食,不同于唐宋以后的羹汤”

  林林总总,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高达八处释义不准、读错别字、或干脆不了解古代中国文化的习俗,粗鄙如我初学业余爱好者,尚且发现这么多的问题,做为接受过中国儒学正规而良好教育的闫效平君出书立言、视频传播,一腔好意传宏中国古典文化值得肯定和赞扬,而不论其出于爱好也好、挣钱也好,结果永远比动机更重要;尤其是利用网络传播比起学堂,传播时间更久,范围更广。使我等业余学人的选择空间、学习成本、多家比较等获得了极大的方便。

  我毫不怀疑闫效平君的才学,其属于那种操刀倚马可待的聪慧型写手,从其解说四书和《古文观止》及网络博客中的篇幅,说明其写字之勤非业余如我、难以望其项背,但其在古文基本功方面有着咬文嚼字偏好的我所无法理解的瑕疵。从视频中的声音,感觉年龄不大,也与其相片相吻合(顺便说明:不能判断其博客空间相片是否是其本人)。闫君语速很快,一篇鸿文基本二十分钟之内讲解结束,给人一种快餐文化的感觉。快餐文化本不可耻,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但错误如此之多,是否有误人子弟之嫌?赚钱是好事,但前提是在应提供合格产品的基础上。闫君没有举一反三,匆匆上线,在一个网络视频无人把关的年代,暴露出个体在当下信息社会的浮躁!或有人举例,连举世闻名的画家范曾作画也是如工厂流水线般生产,挣钱坦然且干脆,似已无对艺无止境的追求,我们似乎已无理由指责闫君。现在再说古人的大同:“甘天下之淡位,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一是与市场经济时代的主流精神不同,二是也有种自视甚高的清高。这种清高在当代可能更多的是无法富贵的自嘲、掩饰或自我慰藉、心态的一种调整,甚至可能是对无法富贵的自我矫情!但我想说的是,能将兴趣转变成挣钱,本身并没有错,年纪轻轻就依靠自己的智识过上优裕的生活值得肯定并且光荣,但其和范曾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画本身只有格调高下,不会误人子弟。而做为文明传承的中国古代汉语毕竟与绘画不同,对有些字词是有着绝对标准的,尤其是面对着是汲取国学影响的众多学人。

  古人云:学高为师,甚至有一字之师,但在《鄭伯克段于鄢》一文上,恕我不能呼之为师。为憾!

  后记:
  从博客中关注其微博,名:树石先生,壬戌年正月廿九生;写作者,居昆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